◆五鐵共構(368)新聞眉角
◆陽信林彭郎
陽信銀行董事長林彭郎、總經理丁偉豪,名片都不印mail,讓記者無從聯絡,只能打手機,非常麻煩。
◆胡鴻仁股東會
6/26(四)上午10時
台北市八德路二段260號3樓(舊中央日報)
主席:胡鴻仁董事長(中華日報)
虧損撥補承認案是重要議案
◆蕭萬長的內心
5/20政大校慶,贈予榮譽博士,他已有美國、韓國、泰國、嘉義、台北科大,連同這次共6個博士學位,這種「論斤賣」的交際博士,一般人並不重視,政大這種錦上添花之舉,外界評價不高,所以國內各大報都不刊登,雖然學校公關楊永方、羅皓恩兩小姐很努力,但是效果有限。
即使蕭本人,似乎也不太好意思,中央社2014名人錄(P315),有關此部份,他也絕口不提。
他是1957年以第一志願考上政大外交系。同班名人:邵玉銘(嫩江蘭西,公視董事長)、泠若水(杭州,中央社總編輯、大使)、李萬來(花蓮、中央社總編輯)、杜稜(安徽泗陽、大使)。
小錯誤:1939,1,3非真正生日,因為慢報戶口之故。
太太:他喜歡泡政大圖書館K書,「書中自有顏如玉」,在館內認真讀書,找到終身伴侶。
◆郭泰麟慘敗
www.facebook.com/ktlpartymover
2012,5,27前行政院長蘇貞昌以5萬 5894票的50.47%得票率,當選第14屆民進黨黨主席。
◆女總編輯---胡宗駒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總編輯艾布蘭森 (Jill Abramson) 上週突遭撤換一事,說明一家大報編輯部門仍然難以接受一位女性最高主管,也說明女性是否適合擔任總編輯仍然頗有爭議。
這個問題的主要論點不在女性的工作能力、學識和智慧是否不如男性,也不在於女性是否比男性較不適合這個生活秩序紊亂的行業,真正的問題還是由於男女性別造成的差異,這樣的差異往往影響對一則新聞的看法、判斷、取捨、處理方法等,以致於呈現在報紙版面上的結果也不盡相同。
陽信銀行董事長林彭郎、總經理丁偉豪,名片都不印mail,讓記者無從聯絡,只能打手機,非常麻煩。
◆胡鴻仁股東會
6/26(四)上午10時
台北市八德路二段260號3樓(舊中央日報)
主席:胡鴻仁董事長(中華日報)
虧損撥補承認案是重要議案
◆蕭萬長的內心
5/20政大校慶,贈予榮譽博士,他已有美國、韓國、泰國、嘉義、台北科大,連同這次共6個博士學位,這種「論斤賣」的交際博士,一般人並不重視,政大這種錦上添花之舉,外界評價不高,所以國內各大報都不刊登,雖然學校公關楊永方、羅皓恩兩小姐很努力,但是效果有限。
即使蕭本人,似乎也不太好意思,中央社2014名人錄(P315),有關此部份,他也絕口不提。
他是1957年以第一志願考上政大外交系。同班名人:邵玉銘(嫩江蘭西,公視董事長)、泠若水(杭州,中央社總編輯、大使)、李萬來(花蓮、中央社總編輯)、杜稜(安徽泗陽、大使)。
小錯誤:1939,1,3非真正生日,因為慢報戶口之故。
太太:他喜歡泡政大圖書館K書,「書中自有顏如玉」,在館內認真讀書,找到終身伴侶。
◆郭泰麟慘敗
www.facebook.com/ktlpartymover
2012,5,27前行政院長蘇貞昌以5萬 5894票的50.47%得票率,當選第14屆民進黨黨主席。
◆女總編輯---胡宗駒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總編輯艾布蘭森 (Jill Abramson) 上週突遭撤換一事,說明一家大報編輯部門仍然難以接受一位女性最高主管,也說明女性是否適合擔任總編輯仍然頗有爭議。
這個問題的主要論點不在女性的工作能力、學識和智慧是否不如男性,也不在於女性是否比男性較不適合這個生活秩序紊亂的行業,真正的問題還是由於男女性別造成的差異,這樣的差異往往影響對一則新聞的看法、判斷、取捨、處理方法等,以致於呈現在報紙版面上的結果也不盡相同。
艾布蘭森是於 2011年夏天被《紐約時報》發行人兼董事長沙茲柏格(Arthur Ochs Sulzberger, Jr.)任命為總編輯,成為時報自1851年創辦以來的第一位女性總編輯,在那之前,時報編輯部一直是由男性白人所控制的天下。接替她的是原來的副總編輯巴凱(Dean Baquet)。
艾布蘭森獲得拔擢固然讓許多女性新聞從業人員感到高興與期望,但相較於其他男性新聞從業人員,她們對艾布蘭森仍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尤其當艾布蘭森說,一般認為女性新聞從業人員對新聞的品味及評鑑能力異於男性新聞從業人員是不正確的觀點時,她們表示,只能對艾布蘭森表達 “尊重的不同意”(respectful disagreement)。
紐時資深女記者艾絲奈(Jane Eisner) 說,她不想跟她的女上司爭辯性別對界定一則新聞是否好壞的影響,但新聞編輯在每天發生的眾多新聞中選取精華時,多半是依據個人的新聞敏感與經驗,女編輯固然能看到男編輯看不到的重點,但也可能因女性觀點疏忽了重要的新聞。
就在艾布蘭森獲得任命後,部落格上就重新挑起了新聞界針對這個老問題的許多討論;《新墨西哥商業周刊》(New Mexico Business Weekly) 記者柯麥蕾格 (Megan Kamerick)說,艾布蘭森所受質疑與檢視會比男性總編輯更嚴苛是不爭的事實。許多女性的媒體部門負責人也談到女性新聞從業人員的領導風格和專業經驗,她們相信,即使新聞界的女主管各有不同的管理風格,但不論如何,其中必有女性的考慮因素。
從2001年起,在《芝加哥論壇報 》(Chicago Tribune)擔任了七年半主編的李萍斯基(Ann Marie Lipinski)說,她相信每一位編輯都重視好的新聞,但這並不表示所有新聞編輯都認同某一則新聞是好新聞,女編輯在為一則新聞是否好壞下定論時,總會憑女性過去的生活經驗,那是男編輯不會有的,相反亦然。
其實紐時在2008年就做過有關女性領導人為主題的討論,在一篇「女性會是好老闆嗎? 」的專論中,深入分析了性別的管理風格。西北大學社會心理學家艾葛莉 (Alice Eagly)做過數百項針對男女管理人比較的研究,她在總結中指出,女性經理人通常比男性更能協商、更民主,更常以正面方式處理問題,而不會用負面的訓斥方法,但這只是一般情形,也有一些例外。
1993年出任《波特蘭奧勒岡人報》(Portland’s Oregonian)總編輯的羅伊 (Sandra Mims Rowe) 說,她於 1984年初任《維吉尼亞 漢普敦路報》 (Hampton Roads’ Virginian-Pilot and Ledger-Star)總編輯時,想法跟艾布蘭森一樣,認為染色體不會影響對新聞的判斷,可是後來她認為,她作新聞取捨的考量時,顯然有性別因素在內。她記得,1991年,在大法官湯瑪斯 (Clarence Thomas)的參議院任命聽證會中,他的助理奚爾 (Anita Hill) 指控他對她性騷擾,羅伊深信,她所知有關工作場所的性侵犯的女性理解絕對影響了她的判斷。
時報專欄作家鄺德蓮(Anna Quindlen)表示,當她的同事對奚爾的控訴還感到懷疑和難以理解時,身為女性的認知已替她作了結論。
根據新聞報導,艾布蘭森在任不到三年,就替紐時拿下八座普立茲新聞獎;在她任內,無論報紙銷售或廣告業績都有成長,最新財務報表顯示,淨收入達180 萬美元,那麼又是什麼原因使得沙茲伯格必須撤換掉這位傑出的女總編輯呢?
紐時內部傳出的消息說她「咄咄逼人」,這描述代表強勢,不可避免帶有性別意涵;另一個說法是,艾布蘭森認為她的年薪不及前任男性總編輯,經過抗議後,才兩度獲得調薪,因而造成老闆心生不滿;再者是她曾認為沙茲伯格從英國廣播公司找來的湯普森在紐時執行長的位子上,因廣告業務侵犯了編輯部的地盤,而發生爭執,使沙茲伯格相當為難。
此外,艾布蘭森在推動數位版面時,在沒有知會她副手巴凱的情況下,逕行聘用了一名負責數位版的副總編輯,讓沙茲伯格覺得她有時「態度唐突」;她也曾作了多項編輯部的職位調整,被批評造成編輯部內部不和。當沙茲伯格宣布由巴凱接替艾布蘭森的職務這項決定出於「內部管理問題,與業務無關」時,與會者的反應是「長長的鼓掌聲」。
艾布蘭森獲得拔擢固然讓許多女性新聞從業人員感到高興與期望,但相較於其他男性新聞從業人員,她們對艾布蘭森仍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尤其當艾布蘭森說,一般認為女性新聞從業人員對新聞的品味及評鑑能力異於男性新聞從業人員是不正確的觀點時,她們表示,只能對艾布蘭森表達 “尊重的不同意”(respectful disagreement)。
紐時資深女記者艾絲奈(Jane Eisner) 說,她不想跟她的女上司爭辯性別對界定一則新聞是否好壞的影響,但新聞編輯在每天發生的眾多新聞中選取精華時,多半是依據個人的新聞敏感與經驗,女編輯固然能看到男編輯看不到的重點,但也可能因女性觀點疏忽了重要的新聞。
就在艾布蘭森獲得任命後,部落格上就重新挑起了新聞界針對這個老問題的許多討論;《新墨西哥商業周刊》(New Mexico Business Weekly) 記者柯麥蕾格 (Megan Kamerick)說,艾布蘭森所受質疑與檢視會比男性總編輯更嚴苛是不爭的事實。許多女性的媒體部門負責人也談到女性新聞從業人員的領導風格和專業經驗,她們相信,即使新聞界的女主管各有不同的管理風格,但不論如何,其中必有女性的考慮因素。
從2001年起,在《芝加哥論壇報 》(Chicago Tribune)擔任了七年半主編的李萍斯基(Ann Marie Lipinski)說,她相信每一位編輯都重視好的新聞,但這並不表示所有新聞編輯都認同某一則新聞是好新聞,女編輯在為一則新聞是否好壞下定論時,總會憑女性過去的生活經驗,那是男編輯不會有的,相反亦然。
其實紐時在2008年就做過有關女性領導人為主題的討論,在一篇「女性會是好老闆嗎? 」的專論中,深入分析了性別的管理風格。西北大學社會心理學家艾葛莉 (Alice Eagly)做過數百項針對男女管理人比較的研究,她在總結中指出,女性經理人通常比男性更能協商、更民主,更常以正面方式處理問題,而不會用負面的訓斥方法,但這只是一般情形,也有一些例外。
1993年出任《波特蘭奧勒岡人報》(Portland’s Oregonian)總編輯的羅伊 (Sandra Mims Rowe) 說,她於 1984年初任《維吉尼亞 漢普敦路報》 (Hampton Roads’ Virginian-Pilot and Ledger-Star)總編輯時,想法跟艾布蘭森一樣,認為染色體不會影響對新聞的判斷,可是後來她認為,她作新聞取捨的考量時,顯然有性別因素在內。她記得,1991年,在大法官湯瑪斯 (Clarence Thomas)的參議院任命聽證會中,他的助理奚爾 (Anita Hill) 指控他對她性騷擾,羅伊深信,她所知有關工作場所的性侵犯的女性理解絕對影響了她的判斷。
時報專欄作家鄺德蓮(Anna Quindlen)表示,當她的同事對奚爾的控訴還感到懷疑和難以理解時,身為女性的認知已替她作了結論。
根據新聞報導,艾布蘭森在任不到三年,就替紐時拿下八座普立茲新聞獎;在她任內,無論報紙銷售或廣告業績都有成長,最新財務報表顯示,淨收入達180 萬美元,那麼又是什麼原因使得沙茲伯格必須撤換掉這位傑出的女總編輯呢?
紐時內部傳出的消息說她「咄咄逼人」,這描述代表強勢,不可避免帶有性別意涵;另一個說法是,艾布蘭森認為她的年薪不及前任男性總編輯,經過抗議後,才兩度獲得調薪,因而造成老闆心生不滿;再者是她曾認為沙茲伯格從英國廣播公司找來的湯普森在紐時執行長的位子上,因廣告業務侵犯了編輯部的地盤,而發生爭執,使沙茲伯格相當為難。
此外,艾布蘭森在推動數位版面時,在沒有知會她副手巴凱的情況下,逕行聘用了一名負責數位版的副總編輯,讓沙茲伯格覺得她有時「態度唐突」;她也曾作了多項編輯部的職位調整,被批評造成編輯部內部不和。當沙茲伯格宣布由巴凱接替艾布蘭森的職務這項決定出於「內部管理問題,與業務無關」時,與會者的反應是「長長的鼓掌聲」。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