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民主連合:對中國中信集團入股中信金控的六項質問
反併吞,拒中信
(本報訊)經濟民主連合發起「反併吞,拒中信」四階段抵抗行動,第一波6月29 日上午八點四十分將前往中信金控股東會會場外抗議,表達拒絕中國中信集團入股中信金控的立場。記者會後,九點,經濟民主連合成員賴中強等人,將代表中信金控小股東出席股東會,向經營階層提出本案將造成緊縮新聞自由、個資濫用、聯徵中心破口、政治介入貸款等負面影響。我們堅決反對中國太子黨主導、扼殺香港言論自由的中國中信集團入股中信金控,並於今日,對此一交易,提出六項質問:
一、 請問「中信銀行國際(中國)有限公司」是否持有中國政府地方債?中國信託商銀收購「中信銀行國際(中國)有限公司」,買到的是資產,還是負債?
在這次雙向參股中,中信金控為了擴張在中國的營業據點,將由旗下中國信託商銀收購中國中信銀行旗下「中信銀行國際(中國) 有限公司」全部股份。然而,根據國際媒體報導:「中國財政部3月8日聲明說,將允許多達一萬億元人民幣(1600億美元)的債務被轉化為收益率較低的地方政府債券。這可能幫助地方政府每年減少500億元的利息支付,允許當局增加支出。然而《華爾街日報》3月12日報導說,就像任何救助一樣,有人要付出代價。根據伯恩斯坦分析師Wei Ho估計,這場債務重組可能令在香港上市的八家最大銀行兩年內減少8%的盈利 。中型銀行如中信銀行和中國招商銀行將尤其暴露於風險之下 」(http://www.epochtimes.com/b5/15/3/13/n4386255.htm )
,請問中國信託商銀所收購的「中信銀行國際(中國)有限公司」,是否持有此類資產品質堪虞的中國政府地方債?
二、 請問收購「中信銀行國際(中國)有限公司」對中國信託商銀「中長期」 財務健全與信用評等的影響為何?有無經過客觀評估?
今年6月2日惠譽國際信用評等公司報告指稱:「中國信託商業銀行計畫以現金購併100%中信銀行國際(中國) 對中信銀、中國信託金融控股公司與集團子公司之評等無『立即』影響 。」,那中長期的影響呢?在同一份報告中,惠譽信評指出「中信銀的發行人違約評等之展望為負向,反映該行於包含中國在內之高風險開發中市場持續的成長策略,此舉可能導致過高的集中風險且弱化風險體質。該行若有任何過度積極的擴張或風險增加,導致其資本相較於目前評等之水準有明顯弱化,可能導致集團各公司的評等被調降。」( http://fitchratings.com.tw/zh/rws/press-release.html?report_id=985721 )
顯見收購「中信銀行國際(中國)有限公司」對中國信託商銀「中長期 」 財務健全與信用評等的影響,有進一步評估之必要。
三、 請問,中信金控引進中國中信銀行為策略性投資人,預計持有中信金控3.8%股份,將來中國中信銀行是否會參與中信金控董監事選舉?是否會出任中信金控董監事?是否會出任集團子公司中國信託商銀、中信證券、中信人壽董監事? 中國中信集團,是一個與中國國安、情治、軍方系統關係密切的國家戰略企業。當中國改革開放需要引進外資時,中信集團與日商合資成立中國東方租賃公司(1980),透過野村證券發行海外債權(1982)。當中國要發展航太軍火工業,中信集團及旗下企業,收購澳洲波特蘭鋁廠10%股權(1986)、成立亞洲衛星有限公司(1988年),近來並收購世界最大鈮公司巴西礦冶15%的股權(2011),鈮是製造噴射引擎和火箭引擎重要物資。當香港主權移交需要企業界扮演「平穩過渡」 角色時,中信集團先收購遭擠兌的嘉華銀行(1986),然後收購香港關鍵敏感企業:國泰航空(1987)、香港電訊(1990) 。當波斯灣戰爭後,中國須要穩定中東油源,中信集團為伊朗修建德黑蘭地鐵(1995)。當中國打算緊縮香港言論自由時,中信集團旗下中信國安收購亞洲電視(2006)、中信銀行(國際) 對香港獨立媒體抽廣告(2013)。中信集團前董事長王軍更是中共太子黨核心成員,我們反對這樣的政治勢力,出任中信金控及子公司董監事,介入台灣的金融業。
四、 中信金控與中國中信集團於6月8日完成相互參股簽約,請公布協議完整內容,以釋眾疑。
五、 中信金控及旗下子公司,將來是否可能將消費者資料提供予在中國的子公司行銷使用 (例如「中信銀行國際(中國)有限公司」,或預計與中國徽商銀行、國美控股、合肥百貨,合資在中國成立消費金融公司),中信金控於5 月26日公告為於中國拓展消金業務,規劃以中國信託商業銀行做為投資主體,於中國合資設立消費金融公司,中國信託商業銀行佔股權比例35%,投資金額人民幣3.5億元。
六、 中信金控及旗下子公司,現在及將來,是否以「專業人士來台」、「商務人士來台」、「跨國企業內部調動」等名義,申請引進中國人來台服務?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