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陳聽安(轉貼)
陳聽安先生簡歷
一、基本資料:
出生年月日 民國21年10月8日
畢業年度 民國50年(日間部)
聯絡地址 (公)臺北市寧波西街70號3樓
聯絡電話 (公)02-23957315#301
傳真號碼 02-23955862
E-MAIL Chen.tingan@msa.net.hinet
二、主要學歷:
國立中興大學 經濟學系 學士 46/09~50/06
德國佛萊堡大學 經濟學研究所 肄業 62/09~64/06
德國敏斯特大學 經濟學研究所 博士 64/09~69/02
三、現職及經歷:
現職:中華財政學會理事會 理事長 91/09起
經歷:考試院院本部 考試委員 86/09~92/08
賦稅改革委員會 主任委員 76/07~78/06
中興大學法商學院 院長 71/07~74/06
政治大學財政學系 系主任、所長 62/07~70/06
四、行業特色或專長表現:
經濟發展財稅制度與政策社會保障制度與財務
五、嗜好或志趣:
古典音樂戲劇
專訪與撰稿人員/白宜平、曾馨儀 【2005.10.24中華財政學會】
《求學過程》
問:請問一下學長,在您從小到大的過程中,哪一階段對您來說影響最大,得到的受益最多?以及您的求學過程是如何呢?
答:求學以來影響我最深的應該是小學時期,目前我辦公室內掛了副對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明朝有個東林黨,顧顯成與高攀龍在東林書院的講學不時批評朝政、批評政府,我念的東林小學就在這個東林書院裡,書院裡有間依庸堂(教室),牆上掛的就是這副對聯,這是當初東林黨講學的宗旨,為人不但關心自己,什麼事都要關心,讀小學時的校長顧先生希炯是顧家後裔,也是位讀書人,頗有先人的風骨。小學之後的求學當然也很重要,但是對做學問及方法,對我影響最深刻的是小學:「要保持一個讀書人的精神」。
在戰爭期間,我跟著空軍到了台灣,在軍中當學徒,之後在台中商業職業學校(今台中商業技術學院)半工半讀,下班以後到夜間部去上學,一直在工作,原本也沒想要再去念書,後來正好有機會去報考大學。我在母校地政系念了兩年,因為興趣不合,就轉到經濟系,又念了三年,在中興大學念了五年的書,故比一般大學生多念了一年。
《大學的生活與展望》
問:學長您在大學時期,休閒娛樂跟學習資源都不像現在這麼多,除了上課、唸書之外,您是如何安排休閒的時間?另外,請問您是如何增強語文能力的?
答: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念書,因為失學了一段時間,所以很珍惜念書的機會。當時學校連圖書館、餐廳也沒有,資源很匱乏,教室連燈泡都沒有,自己買的,沒有什麼娛樂,最常去散步,我們在常在合江街吃完飯,就散步到榮星花園去,後來和朋友學橋牌,偶爾會看場電影,有次還因看電影而錯過末班公車,只好從中山堂走回合江街呢!至於語文能力,大學時期我希望有第二外語的能力,不只在學校有上德文,也在外面有補習德文,另外我也有去中德文化經濟協會上課,因為畢業後希望可以出國留學。
《留學德國》
問:學長進入職場後,才決定再去德國進修,是有什麼特別的因素讓你想要在出國留學,並為何選擇了德國?到德國求學的過程中,是否遇到了什麼樣的困難?
答:或許是我從小就喜歡音樂,另外因為那時候到美國留學有資格限制,需要有雙親在台灣,大三那時就知道以後不可能去美國,所以才考慮修德文,大學畢業後第一年考上德國政府贈送的獎學金(DAAD)備取,後來第二年我去考中山獎學金考上的,當時留學是很辛苦的,去德國念書除了語言障礙,還有學制上的問題,要先念語言學校,然後考入學考試.大學畢業前需要先取得五張證書,包括經濟、管理、會計、數學之類的,通常是要念五年以上,還要畢業考試、寫論文、口試,另外還有一點,我們在台灣念過的科目那裡並不承認,很多科目需要重修。
問:我們從簡歷中得知您在德國唸過兩間大學的研究所,請問是中間有什麼轉折讓你後來選擇另外一間大學嗎?
答:我在台灣申請到兩間學校,即佛萊堡和海德堡大學。先到佛萊堡後,得知那裡有個經濟學大師海耶克教授(Hayek),就留在佛萊堡念了一陣子,沒有去海德堡大學,後因修學位關係轉到敏斯特大學攻讀博士。德國轉學是很自由的,不需要轉學考。
《投身學術界》
問:學長為何會選擇投入學術界呢? 又或者曾經想要轉戰企業界或從政呢?
答:天下沒有比教師更好的職業。當教授可以追求學問,也可以維持生活,生活也比較單純,個人從來沒有想過要走入企業界。從政的話,我自己估量,個性不一定適合,從政要講言不由衷、虛假的話,在財政部曾參加許多會議,發現從政跟我的個性格格不入,覺得自己不適合,我的老師張則堯也認為我太剛、太方,若圓融一點的話可能會有另一種成就,走向政治的路吧!
我會當教授是因為何伊仁老師留我當助教,因為大二、大三的時候義務幫忙系圖書館,我住在學校裡頭,晚上在學校讀書,白天上課,我在系圖幫忙借還書的工作,和整理書籍,畢業後老師便留我當助教。何伊仁老師和張則堯老師,這兩位老師對我都有恩。教書也有好處,教學相長,也認識許多傑出的學生。
問:學長後來是從事財政方面的工作,看起來您的興趣是經濟學方面這兩方面,還是有點不同,請問您為什麼會選擇往財政學發展呢?
答:我是研究經濟學的,博士論文是寫經濟發展,台灣當時經濟很落後,我希望能幫助台灣發展。我是中興大學經濟系畢業,之所以會到政大教書,是因為政大創辦了財政學系,其實財政學是我的副修,經濟學才是我的主修,可是陰錯陽差到財政系教書,所以又重新把財政學拿來讀,也得到很多新的真諦,後來被聘為政大財政研究所專任教師;我會走財政這條路,主要是因為回到台灣後要在財政系教書,才又另外下了一番工夫,進一步認識財政學,當政大財政研究所所長十年後,去美國進修,回台後受中興大學校長邀請,回母校服務,所以會走財政這條路完全是受老師影響。
《對國內健保制度的想法》
問:新聞上有對健保等公共政策很多意見,請問您覺得政府有什麼當務之急,最需要改善的地方是什麼?最大的問題出在哪裡呢?
答:健保制度就像吃大鍋飯,社會的保障制度要有基本的保障,但不能樣樣都要放到健保裡去,什麼都要要求,要的東西多,錢從哪裡來呢?而且因為這種吃大鍋飯的心態,也導致大家都浪費資源。被保險的目的第一是風險分擔,誰需要就幫誰,年輕看病機會少,但人人都會老,年輕人幫老人;另一個目的是所得重分配,富有的人幫貧窮的人,一代健保是整合工、勞、農保,結果放在一起之後誰都不好,風險分擔的作用還在,但沒有達到真正所得重分配的目標,出現很多問題,怎麼樣繼續下去是很大的議題。實施總額預算制度之後,醫院說給的預算不夠,被保險人抱怨繳費太多(保險費、部分負擔、掛號費),所以不夠的話醫院就必須自行調整,搞得醫生和病患都很不滿,醫生抱怨看太多病人,導致醫療品質很不好,而常常病人等了很久,醫生卻倉卒地看診。健保最大的問題在收入太少、支出太多,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提高收入、壓低支出。很多病人拿藥不吃、重複看診,這在國外是不可能的,國外的做法是在自己所屬的行政區看病,若嚴重再轉診大醫院,而在台灣大家都任意看診,要建立健保前,應先建立醫療網,我們就是醫療網尚未建立好,甚至有些鄉下連醫院都沒有,醫療資源分配不平均,大家都湧進大都市看診,認為都市有較好的醫療資源,健保政策是因為一再地被提前實施,還沒有準備好就倉皇上路,才會造成這種問題。
以現在的制度而言,收入面還是不夠,目前是以投保薪資收費,並非全部薪資,但投保薪資成長很少,然而看病的人越來越多,健保支出卻快速成長,剛開始還有盈餘,到現在慢慢虧損,短期內幾乎很難收支平衡,所以只能提高看診時的部分負擔。
現在調雙漲只是一個短期的做法,暫時讓虧損比較少,保費稍微調整一點,也不敢多調,怕老百姓會反對;部份負擔調整也已經到了一個極限,如果部分負擔再往上調到超過百分之三十,也太高了,可能會有部分民眾負擔不起,反而不看病,就失去了原本健保的目的。
《財政的專業領域》
問:中華財政理事會在2004年舉辦了兩岸財政學術研討會,在這個過程中是否有遇到什麼困難?又是如何解決的?財稅方面是否有可以學習對岸的地方?
答:去年辦的兩岸財政研討會,是財政部委託我們舉辦的,原來不是固定要對哪個單位,但因經費的問題,所以邀請對方的時候考慮對口單位,對方也是財政部下的一個單位,但是它有兩個名稱,一個是官方的,為財政科學研究所,另外一個是用中國財政學會。所長是賈康先生,他有雙重身分,同時也是中國財政學會副會長的兼秘書長,總共來了十五位人士,兩邊共同論文發表,包括稅制革新、中央跟地方的財政、兩岸的行政,因為我們發展得比他們早,所以比他們來的健全,但他們趕上的速度比較快,包括經濟成長、改革速度都比好,他們以前人才少,現在經濟發展起來,人才也多了,原本我們笑中國大陸,現在卻很擔心。我稍微提一下最近的財政改革,先了解一下最低稅負,財改會主題是財政改革,最低稅負是其次,原本是沒有這個提案,是財改會開會期間突然冒出來的。有人提出工商企業優惠這麼多,至少也應該交點稅,部長林全對這個提案很有興趣,事情就比較容易做。到大陸去投資算是海外投資,海外投資要不要課稅是個問題,問題越講越多,西方有租稅協定,而我們和大陸已經談了好幾年,都還在談沒有正面的回應,簽訂條約是國對國,大陸又不承認,牽扯到政治的問題。我們有值得他們學習的地方,但大陸改革速度之快很驚人,因為他們改革不需要經過立法院,跟政府體系有關。政黨可以輪替,財政上的問題不會因為換個政黨就消失掉,仍然要面對,財政的問題就好像骨質酥鬆症一樣,平常不會感覺,一摔跤就知道問題的嚴重。
問:學長在自己的領域中是位成功的人,成功的關鍵是什麼?您又肯定怎麼樣的人格特質?
答:不是說有什麼特定的人格特質,應該是說什麼樣的人格特質做什麼樣的事。第一要了解自己,往自己的興趣專長發展,假以時日,多多少少會累積一點點成績。一個人不可能是全才,總要找個方向、一個專門的領域,因為人的精力有限,找一個最喜歡的下工夫,就怕旁務太多、好高騖遠,懂得把握機會很重要,家人的支持也很重要。
《對學弟妹的期許》
問:現在的大學生對於自己的未來常常是很徬徨的,選擇科系時也是抱持著不確定的態度,那麼請問您是一開始就想要學習經濟學,還是慢慢接觸才確定要念經濟學?希望您分享經驗,對於如何規劃未來也可以給學弟妹一些意見。
答:我的父親是做糧食行的生意,原來在江蘇武進後來搬到無錫,家裡是做小生意,當時印象很深,物價漲得很厲害,大家都排隊買米,小時候遇到的事情無形中影響到我研究商學。走入社會的大學生要有心理準備,大學生越來越多,競爭越來越激烈。大學時期是人生中最珍貴的時光,要多參與社會活動,多交朋友,可以參加社團,但不要浮濫。大學裡有什麼寶藏呢?第一是老師的頭腦,第二是圖書館。知識不會自己跑進你的腦袋,要下工夫追求,主動找老師學習,老師有很多學問,但要自己去詢問,不要怕害羞,但事先一定要先準備、讀過一些書,絕大多數的老師都很願意傾囊相授;多利用圖書館也很重要,可以問老師、同學或父母有什麼值得閱讀的書,不只是教科書,看書時尤其不同之處一定要看,那才是最重要的地方,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見解,現在的大學教授也應當有獨立的見解,而你們在大學的時代要培養自己獨立的見解─「分析、判斷、抉擇」,如何自己尋求答案,好的老師不是給你答案,而是告訴你如何去尋求答案。
問:請問一下學長,在您從小到大的過程中,哪一階段對您來說影響最大,得到的受益最多?以及您的求學過程是如何呢?
答:求學以來影響我最深的應該是小學時期,目前我辦公室內掛了副對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明朝有個東林黨,顧顯成與高攀龍在東林書院的講學不時批評朝政、批評政府,我念的東林小學就在這個東林書院裡,書院裡有間依庸堂(教室),牆上掛的就是這副對聯,這是當初東林黨講學的宗旨,為人不但關心自己,什麼事都要關心,讀小學時的校長顧先生希炯是顧家後裔,也是位讀書人,頗有先人的風骨。小學之後的求學當然也很重要,但是對做學問及方法,對我影響最深刻的是小學:「要保持一個讀書人的精神」。
在戰爭期間,我跟著空軍到了台灣,在軍中當學徒,之後在台中商業職業學校(今台中商業技術學院)半工半讀,下班以後到夜間部去上學,一直在工作,原本也沒想要再去念書,後來正好有機會去報考大學。我在母校地政系念了兩年,因為興趣不合,就轉到經濟系,又念了三年,在中興大學念了五年的書,故比一般大學生多念了一年。
《大學的生活與展望》
問:學長您在大學時期,休閒娛樂跟學習資源都不像現在這麼多,除了上課、唸書之外,您是如何安排休閒的時間?另外,請問您是如何增強語文能力的?
答: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念書,因為失學了一段時間,所以很珍惜念書的機會。當時學校連圖書館、餐廳也沒有,資源很匱乏,教室連燈泡都沒有,自己買的,沒有什麼娛樂,最常去散步,我們在常在合江街吃完飯,就散步到榮星花園去,後來和朋友學橋牌,偶爾會看場電影,有次還因看電影而錯過末班公車,只好從中山堂走回合江街呢!至於語文能力,大學時期我希望有第二外語的能力,不只在學校有上德文,也在外面有補習德文,另外我也有去中德文化經濟協會上課,因為畢業後希望可以出國留學。
《留學德國》
問:學長進入職場後,才決定再去德國進修,是有什麼特別的因素讓你想要在出國留學,並為何選擇了德國?到德國求學的過程中,是否遇到了什麼樣的困難?
答:或許是我從小就喜歡音樂,另外因為那時候到美國留學有資格限制,需要有雙親在台灣,大三那時就知道以後不可能去美國,所以才考慮修德文,大學畢業後第一年考上德國政府贈送的獎學金(DAAD)備取,後來第二年我去考中山獎學金考上的,當時留學是很辛苦的,去德國念書除了語言障礙,還有學制上的問題,要先念語言學校,然後考入學考試.大學畢業前需要先取得五張證書,包括經濟、管理、會計、數學之類的,通常是要念五年以上,還要畢業考試、寫論文、口試,另外還有一點,我們在台灣念過的科目那裡並不承認,很多科目需要重修。
問:我們從簡歷中得知您在德國唸過兩間大學的研究所,請問是中間有什麼轉折讓你後來選擇另外一間大學嗎?
答:我在台灣申請到兩間學校,即佛萊堡和海德堡大學。先到佛萊堡後,得知那裡有個經濟學大師海耶克教授(Hayek),就留在佛萊堡念了一陣子,沒有去海德堡大學,後因修學位關係轉到敏斯特大學攻讀博士。德國轉學是很自由的,不需要轉學考。
《投身學術界》
問:學長為何會選擇投入學術界呢? 又或者曾經想要轉戰企業界或從政呢?
答:天下沒有比教師更好的職業。當教授可以追求學問,也可以維持生活,生活也比較單純,個人從來沒有想過要走入企業界。從政的話,我自己估量,個性不一定適合,從政要講言不由衷、虛假的話,在財政部曾參加許多會議,發現從政跟我的個性格格不入,覺得自己不適合,我的老師張則堯也認為我太剛、太方,若圓融一點的話可能會有另一種成就,走向政治的路吧!
我會當教授是因為何伊仁老師留我當助教,因為大二、大三的時候義務幫忙系圖書館,我住在學校裡頭,晚上在學校讀書,白天上課,我在系圖幫忙借還書的工作,和整理書籍,畢業後老師便留我當助教。何伊仁老師和張則堯老師,這兩位老師對我都有恩。教書也有好處,教學相長,也認識許多傑出的學生。
問:學長後來是從事財政方面的工作,看起來您的興趣是經濟學方面這兩方面,還是有點不同,請問您為什麼會選擇往財政學發展呢?
答:我是研究經濟學的,博士論文是寫經濟發展,台灣當時經濟很落後,我希望能幫助台灣發展。我是中興大學經濟系畢業,之所以會到政大教書,是因為政大創辦了財政學系,其實財政學是我的副修,經濟學才是我的主修,可是陰錯陽差到財政系教書,所以又重新把財政學拿來讀,也得到很多新的真諦,後來被聘為政大財政研究所專任教師;我會走財政這條路,主要是因為回到台灣後要在財政系教書,才又另外下了一番工夫,進一步認識財政學,當政大財政研究所所長十年後,去美國進修,回台後受中興大學校長邀請,回母校服務,所以會走財政這條路完全是受老師影響。
《對國內健保制度的想法》
問:新聞上有對健保等公共政策很多意見,請問您覺得政府有什麼當務之急,最需要改善的地方是什麼?最大的問題出在哪裡呢?
答:健保制度就像吃大鍋飯,社會的保障制度要有基本的保障,但不能樣樣都要放到健保裡去,什麼都要要求,要的東西多,錢從哪裡來呢?而且因為這種吃大鍋飯的心態,也導致大家都浪費資源。被保險的目的第一是風險分擔,誰需要就幫誰,年輕看病機會少,但人人都會老,年輕人幫老人;另一個目的是所得重分配,富有的人幫貧窮的人,一代健保是整合工、勞、農保,結果放在一起之後誰都不好,風險分擔的作用還在,但沒有達到真正所得重分配的目標,出現很多問題,怎麼樣繼續下去是很大的議題。實施總額預算制度之後,醫院說給的預算不夠,被保險人抱怨繳費太多(保險費、部分負擔、掛號費),所以不夠的話醫院就必須自行調整,搞得醫生和病患都很不滿,醫生抱怨看太多病人,導致醫療品質很不好,而常常病人等了很久,醫生卻倉卒地看診。健保最大的問題在收入太少、支出太多,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提高收入、壓低支出。很多病人拿藥不吃、重複看診,這在國外是不可能的,國外的做法是在自己所屬的行政區看病,若嚴重再轉診大醫院,而在台灣大家都任意看診,要建立健保前,應先建立醫療網,我們就是醫療網尚未建立好,甚至有些鄉下連醫院都沒有,醫療資源分配不平均,大家都湧進大都市看診,認為都市有較好的醫療資源,健保政策是因為一再地被提前實施,還沒有準備好就倉皇上路,才會造成這種問題。
以現在的制度而言,收入面還是不夠,目前是以投保薪資收費,並非全部薪資,但投保薪資成長很少,然而看病的人越來越多,健保支出卻快速成長,剛開始還有盈餘,到現在慢慢虧損,短期內幾乎很難收支平衡,所以只能提高看診時的部分負擔。
現在調雙漲只是一個短期的做法,暫時讓虧損比較少,保費稍微調整一點,也不敢多調,怕老百姓會反對;部份負擔調整也已經到了一個極限,如果部分負擔再往上調到超過百分之三十,也太高了,可能會有部分民眾負擔不起,反而不看病,就失去了原本健保的目的。
《財政的專業領域》
問:中華財政理事會在2004年舉辦了兩岸財政學術研討會,在這個過程中是否有遇到什麼困難?又是如何解決的?財稅方面是否有可以學習對岸的地方?
答:去年辦的兩岸財政研討會,是財政部委託我們舉辦的,原來不是固定要對哪個單位,但因經費的問題,所以邀請對方的時候考慮對口單位,對方也是財政部下的一個單位,但是它有兩個名稱,一個是官方的,為財政科學研究所,另外一個是用中國財政學會。所長是賈康先生,他有雙重身分,同時也是中國財政學會副會長的兼秘書長,總共來了十五位人士,兩邊共同論文發表,包括稅制革新、中央跟地方的財政、兩岸的行政,因為我們發展得比他們早,所以比他們來的健全,但他們趕上的速度比較快,包括經濟成長、改革速度都比好,他們以前人才少,現在經濟發展起來,人才也多了,原本我們笑中國大陸,現在卻很擔心。我稍微提一下最近的財政改革,先了解一下最低稅負,財改會主題是財政改革,最低稅負是其次,原本是沒有這個提案,是財改會開會期間突然冒出來的。有人提出工商企業優惠這麼多,至少也應該交點稅,部長林全對這個提案很有興趣,事情就比較容易做。到大陸去投資算是海外投資,海外投資要不要課稅是個問題,問題越講越多,西方有租稅協定,而我們和大陸已經談了好幾年,都還在談沒有正面的回應,簽訂條約是國對國,大陸又不承認,牽扯到政治的問題。我們有值得他們學習的地方,但大陸改革速度之快很驚人,因為他們改革不需要經過立法院,跟政府體系有關。政黨可以輪替,財政上的問題不會因為換個政黨就消失掉,仍然要面對,財政的問題就好像骨質酥鬆症一樣,平常不會感覺,一摔跤就知道問題的嚴重。
問:學長在自己的領域中是位成功的人,成功的關鍵是什麼?您又肯定怎麼樣的人格特質?
答:不是說有什麼特定的人格特質,應該是說什麼樣的人格特質做什麼樣的事。第一要了解自己,往自己的興趣專長發展,假以時日,多多少少會累積一點點成績。一個人不可能是全才,總要找個方向、一個專門的領域,因為人的精力有限,找一個最喜歡的下工夫,就怕旁務太多、好高騖遠,懂得把握機會很重要,家人的支持也很重要。
《對學弟妹的期許》
問:現在的大學生對於自己的未來常常是很徬徨的,選擇科系時也是抱持著不確定的態度,那麼請問您是一開始就想要學習經濟學,還是慢慢接觸才確定要念經濟學?希望您分享經驗,對於如何規劃未來也可以給學弟妹一些意見。
答:我的父親是做糧食行的生意,原來在江蘇武進後來搬到無錫,家裡是做小生意,當時印象很深,物價漲得很厲害,大家都排隊買米,小時候遇到的事情無形中影響到我研究商學。走入社會的大學生要有心理準備,大學生越來越多,競爭越來越激烈。大學時期是人生中最珍貴的時光,要多參與社會活動,多交朋友,可以參加社團,但不要浮濫。大學裡有什麼寶藏呢?第一是老師的頭腦,第二是圖書館。知識不會自己跑進你的腦袋,要下工夫追求,主動找老師學習,老師有很多學問,但要自己去詢問,不要怕害羞,但事先一定要先準備、讀過一些書,絕大多數的老師都很願意傾囊相授;多利用圖書館也很重要,可以問老師、同學或父母有什麼值得閱讀的書,不只是教科書,看書時尤其不同之處一定要看,那才是最重要的地方,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見解,現在的大學教授也應當有獨立的見解,而你們在大學的時代要培養自己獨立的見解─「分析、判斷、抉擇」,如何自己尋求答案,好的老師不是給你答案,而是告訴你如何去尋求答案。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