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嘉郡:支持活化休耕地,擴大發展農業!
(本報訊)農委會即將推動20萬公頃休耕地活化計畫, 且不適合種植的鹽化地或易淹水地,將可維持兩期補助, 張嘉郡認為,休耕地活化增加農作生產可協助台灣農業規模化, 也提供土地給有意務農的青年返鄉,是正確的政策方向; 她支持這項政策。
據了解,農委會推動「調整耕作制度活化農地中程(102~105 年)計畫」,將適合耕作的肥沃良田休耕補貼,從兩期改為一期, 釋出農地提供返鄉青年耕作土地來源,計畫將提跨部會討論, 近期內將會拍板定案。
(本報訊)張嘉郡指出,消息一出,即有農民陳情表示, 雲林縣內有不少農地土壤鹽化嚴重,或缺乏水源導致超抽地下水、 地層下陷每雨必淹,不是無法耕作,就是耕作收益極差, 農民憂心這類土地若也納入減期補助範圍, 將使老農失去唯一經濟來源,生活無以為繼。
張嘉郡聞訊即與農委會主委陳保基聯繫溝通, 要求雲林部分鹽化或易淹水等不適合種植的農地, 應排除在減期補助範圍內,避免農民經濟失去依靠; 目前初步統計雲林縣境內約有一千多公頃農地屬於此類; 陳保基主委採納建言,同意維持兩期補貼, 並無須翻耕以減少農民成本。
張嘉郡認為, 未來農委會應利用活化耕地推廣種植具外銷競爭力作物, 像是雲林甜如水梨的紅蘿蔔、極受日本喜愛的毛豆,或如玉米、 黃豆等高度仰賴進口作物,甚且,強化「健康農業」 擴大推動輔導轉型有機農作。
張嘉郡表示,休耕政策早自1984年開始,台灣加入WTO後更大 規模推動補貼取代耕作,以避免生產過剩,但如今世界糧荒嚴重, 台灣具備高超的農業技術,及過低的糧食自給率, 自然應該重新調整休耕政策,強化水稻以外作物的耕作, 除了滿足國內市場,更要有行銷國際的產業前景,她認為: 農業可以富國,耕地活化,可以是契機。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