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玉自傳(監委被提名人)
媒體陳漢墀評論:這是一篇不完整、重大缺漏的自傳
◆王美玉夫中風
http://hanreporter.blogspot.tw/2012/08/65.html
http://hanreporter.blogspot.tw/2013/03/blog-post_3468.html
楊超寰並於去年10/8依中央社規定,辭離中央社返家,並在療養院修養,像這樣重大的家庭變故,在王的自傳中未置一詞,不知審薦小組知道否?
自傳本文:
小學畢業的第二天,姨丈帶我和同年的表妹到鶯歌著名的衛浴製造廠報到,為了讓主管留下印象,阿嬤幫我梳了整齊的辮子,穿上一雙刷得很白的布鞋。我負責把水龍頭擦得亮晶晶裝在紙盒裡。我學得很快,主管很高興,決定留用我和表妹兩人,我們也很愉快展開女工生活。其實從小家裡就堆滿很多陶瓷工廠的配件、貼花等零件要做,可以貼補家用,小學畢業馬上找到工作,媽媽很高興的告訴我「你長大了」。
◆王美玉夫中風
http://hanreporter.blogspot.tw/2012/08/65.html
http://hanreporter.blogspot.tw/2013/03/blog-post_3468.html
楊超寰並於去年10/8依中央社規定,辭離中央社返家,並在療養院修養,像這樣重大的家庭變故,在王的自傳中未置一詞,不知審薦小組知道否?
自傳本文:
小學畢業的第二天,姨丈帶我和同年的表妹到鶯歌著名的衛浴製造廠報到,為了讓主管留下印象,阿嬤幫我梳了整齊的辮子,穿上一雙刷得很白的布鞋。我負責把水龍頭擦得亮晶晶裝在紙盒裡。我學得很快,主管很高興,決定留用我和表妹兩人,我們也很愉快展開女工生活。其實從小家裡就堆滿很多陶瓷工廠的配件、貼花等零件要做,可以貼補家用,小學畢業馬上找到工作,媽媽很高興的告訴我「你長大了」。
那個年代,一般家庭都很苦,孩子又多,我住的那條巷子還是「女人巷」,我家有五個女兒、隔壁有六個女兒,對門的更多七個女兒,家家都想生男孩。我媽媽一輩子找不到一個可以依靠的男人,卻很堅定的要生一個男孩,當她生到第五個還是女兒時,終於痛哭流涕說要認命,認清楚沒有兒子的命。她一個女人咬緊牙關在高溫的碗窯做碗、在烈日下扛陶土養五個女兒,外婆、外公(我們都叫阿嬤、阿公)在家帶我們做陶瓷配件,撐起一個家。
有時我真的相信命運是天注定。我很愉快地去當女工,租屋在對門的趙 老師,師專畢業分發在我的家鄉教書,我功課很好,但是家事很多,他經常要我到他家客廳做功課。國中要開學了,他來找我阿公說:「現在是九年義務教育,美玉很會讀書,不應該去當女工。」阿公很掙扎,家裡窮他擔心我們讀不起,我媽認為趕快出社會幫忙賺錢養家。還好阿公和我媽最後決定讓我去唸國中,改變了我的一生。差我兩歲的大妹就沒有這麼幸運,她小學功課不好,經常被 老師體罰,被同學譏笑,長得又比我高大。小學畢業時她自告奮勇當女工扛家計,十三歲的大妹就在衛浴工廠做馬桶。我唸高中時堅持大妹要去唸國中、高中補校,我告訴她只有讀書可以讓窮人翻身。我們一邊打工、一邊讀書想要在現實的社會中,找到立足之地。
考上臺灣師範大學也是考慮免學費、又是鐵飯碗,理當走上一條平順的職場人生,去當國中 老師。不過,我唸的是社會教育系新聞組,當年雖然是戒嚴時期報禁尚未解除,但對新聞工作我有更高的志趣,阿公很不諒解「高尚的 老師不當,去做爛記者」,我幾番掙扎,最終在馬驥伸、黃肇珩兩位老師的介紹下到中國時報實習,從實習記者做起,一路從立法院、行政院、政黨、跑到總統府,見證了臺灣民主化過程的關鍵年代。當然我告訴阿公,「我沒有後悔,選擇當記者。」
在那個經歷臺灣民主化之路的記者生涯中,我親眼目睹政治人物間的合縱連橫與權力鬥爭。他們既是我熟悉的新聞對象,也是我陌生的政壇中人,在似近又遠的互動關係下,我看著他們上臺、下臺、起落、浮沈。然而,做為一個新聞工作者,我必須靜觀政治人物之間的恩怨情仇,又不捲入紛爭,不僅充滿挑戰性,也要能堅持專業和自主性。我相信,自己一路走來是經得起考驗的。
從最基層的記者到出任中國時報總編輯、社長,我三十二年來的新聞工作都奉獻給中國時報。因為年少的成長過程和新聞工作歷練,讓我體認除了政治外,這個社會還有更重要的事是如何守望臺灣、鼓勵年輕人勇敢追求夢想。尤其看到來自偏鄉的孩子就像童年的自己,我參加小學的志工媽媽協助弱勢家庭兒童做功課,擔任紙風車的319、368兒童藝術工程發起人,希望偏鄉孩子能被關注到;主持「新故鄉動員令」,希望讓大家看見在臺灣各鄉鎮還有一群無名英雄,默默地為美麗臺灣盡心盡力地付出。
我深信媒體不只是訊息發佈的平臺,更重要的是扮演政府和民間、地方和中央的溝通平臺,並且堅持把珍貴版面留給真正為臺灣付出奉獻的小人物。
因為新聞工作,讓我不僅見證臺灣民主化的現代史,也看見臺灣民間當前最迫切的問題,特別是教育落差與文化失衡。本於新聞工作的職責是追求真相、監督政府,並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我期盼如果有機會出任監察委員,將一本當年從事新聞工作的初衷,抱著「餘命感」致力於反映民意、監督政府,藉以整飭官箴、澄清吏治,並且將新聞記者查證揭弊、無畏權勢的精神,貫徹在監委調查、彈劾、糾舉的職權功能,以正官箴、以平民怨,讓政治能夠更清明,臺灣的未來更美好。(2014,5,6)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