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院通過賴幸媛提出之主決議

高教評鑑將出現轉軌大變革 SCI、SSCI不再獨尊
指標多元化、研究在地化、發展國際化、注重差異化與擴大教師參與將成為未來評鑑重點

(台北訊)昨(3)日,台聯黨立法委員賴幸媛針對台灣高等教育的評鑑制度提出主決議,並獲得通過,其內容要點將針對過去高教評鑑的SCI、SSCI霸權提出匡正(見附件)。賴幸媛指出,提出該決議文,乃希望革除過去高教評鑑的認知流弊,以促成下列四大目標:(一)評鑑指標多元化、(二)研究在地化與國際化兼顧、(三)注重校際與學際差異化與(四)擴大參與等四大目標。預料,甫成立的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將肩負起落實賴幸媛主決議的任務,而賴幸媛也表示,基於台灣高等教育的長遠發展,希望所有關心教育的人士一起來推動這項高教評鑑的轉軌變革。

去(94)年教育部首次委託財團法人台灣評鑑協會對全國大專院校進行全面性的評鑑,其評鑑結果亦引發廣泛的社會回應與討論。賴幸媛認為,基於學校競爭力提升與師生權益考量,高等教育評鑑雖是不得不走的路,但也需謹慎而行,切不可急於求成。

賴幸媛強調,在目前的台灣高等教育學術評鑑過程裡,瀰漫著一股不安的氛圍。其中,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SSCI(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不但成為量化教師研究績效的考核標準,同時更形成了許多教師的續聘與升等指標。賴幸媛批評,雖然SCI、SSCI可以作為教師(研究)評鑑的指標之一,但卻不該成為教師(研究)評鑑的唯一標準,若缺乏這個反思,則台灣的高等教育自主性將付諸流水,沒有人是最後的贏家。

綜觀賴幸媛所提出之決議文,其內容要點分別如下:

台灣的高等教育評鑑不應該毫無反省地膜拜SCI、SSCI,新成立的高等教育評鑑中心應研擬適切的多元評估指標,推動台灣學術發展的自主性與國際化

立委賴幸媛表示,SCI、SSCI係針對學界提供「引文索引」的資料庫服務系統,其提供者為美國一商業公司Thomson ISI,純屬民間商業服務機構;其資料庫亦僅提供索引服務,根本無涉文章與(或)期刊優劣評比;甚者SCI、SSCI所蒐錄的期刊文章亦有極高比例為美語學術期刊,其實只是一個純屬英美世界的學術索引平台而已。
立委賴幸媛不解,為何台灣會透過行政權力將美國商業機構的資料庫轉化成一種具(半)強制性的評鑑共識?賴幸媛進一步指出,過度依賴SCI、SSCI的結果,首先將導致國內學界的不公平競爭,英美語系留學與日、德、法,乃至於台灣自己培養出來的師資之間都存在著發表資源的立足點不平等,不該被忽略。尤有甚者,教育行政機關也容易把教師是否將其著作發表在SCI、SSCI視為「國際化」的表現,而這樣的觀點更是美國中心的偏差,根本是扼殺「國際化」所應有的多元性。
其次,賴幸媛提醒,倘若過份迷信SCI、SSCI的績效認證,進而影響教師飯碗與升等,則可能導致台灣的大專教師,乃至於整個台灣學術界的異化。賴幸媛擔心,在評鑑壓力下,大專教師為求刊登率,最理性的策略便是遷就英美學術期刊對「台灣研究」的興趣,而非與其在地的生活環境進行對話與反思,這種與在地脫節、為英美世界進行知識代工的趨勢,將導致台灣的高等教育失去自我,沒有靈魂。
也因此,若毫無反省地膜拜SCI、SSCI將造成台灣高等教育的在地化與國際化兩頭落空,台灣的學術主體性斷難建立。賴幸媛進一步表示,評鑑制度並非不需要,她個人也希望能幫助教育部匡正這個問題,故於主決議裡,要求去(94)年12月27日新成立的「高等教育評鑑中心」應善用95年度所編列的預算,正視此一問題,研擬多元化評鑑指標,俾利台灣學術自主性與華文學術著作國際化,而立法院將以此作為96年度預算審議標準。

台灣的高等教育評鑑應廣納被評鑑者的意見

賴幸媛表示,過去在SCI、SSCI的評鑑霸權下,許多大學教授敢怒不敢言,甚至有人「私底下許願」將在升等後,再公然撰文批評這種制度的不是,在在顯示出被評鑑者對這個制度既抱怨,卻又只能無奈適應的扭曲結構。
其實台灣過去也有一些學者對SCI、SSCI評鑑制度發難,例如《台灣社會研究季刊》便曾於2004年9月與幾個學會合辦了一場有關台灣高等教育學術評鑑制度的反思會議,會中並提出了許多相當重要的批判性意見,惟仍無改整個教育評鑑制度繼續往SCI、SSCI傾斜的大局。
有鑑於此,賴幸媛於決議文裡特別強調,未來評鑑機制的研擬,不應只是少數菁英的閉門造車,相反地,被評鑑人也應參與到此一過程裡,藉由公共參與的擴大,集思廣益。是以,賴幸媛在主決議裡要求,「高等教育評鑑中心於研發指標期間(即95年度),除需參考各國評鑑資訊外,亦應透過公聽會形式與國內各大專院校教師廣泛交流」

大學評鑑應注意校際差異與學際差異

賴幸媛表示,台灣的大專院校已經達148所(不含軍警校),這不只代表了數目的增長極快,同時也存在著內部的高度差異。例如研究型大學與教學型大學理應發展目標有別,但現今無論是研究型或教學型大學,為了爭取預算補助或招生考量,皆不約而同以SCI、SSCI作為「學校卓越」的「賣點」,已經喪失了校際發展差異化的初衷。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SCI、SSCI的壓力下,已出現學生權益受損的情形,例如有的老師為了撰寫論文發表升等,常常上課沒準備,或是請人代課,學生怨聲載道者不在少數。按理,一個教師的全面性評估應該包括研究、教學與服務三大面向,但如今一味往研究能力傾斜,不但讓許多老師疲於奔命,更讓學生無法得到應有的教學環境。
因此,賴幸媛於決議文裡,特別要求高等教育評鑑中心於評鑑指標研發時應特別將校際差異納入考量,作為促成學校發展多元化的推手。
賴幸媛接著強調,除了校際差異外,學際差異也不容忽視。相對於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性質往往需要涉及歷史、文化脈絡等特殊性,故不應與自然科學的評鑑方式雷同,故於決議文裡,亦要求評鑑指標的研發期間應將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評鑑標準予以區分。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立委離婚,妻愛兩子

數學老師製作的謎語

立法院總務處長由周傑升任,引發一連串的人事異動(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