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DESIGN TAIPEI」設計改變臺北
2場論壇× 11間開放工作室× 100件臺北生活設計
6/29世界工業設計日 臺北集結設計能量 全力爭取2016世界設計之都
(台北訊)設計,正改變你我的生活!響應Icsid國際組織「6/29世界工業設計日」,臺北市文化局從即日起到7月3日止,以「Industrial
Design is 'OPEN'」為題,舉辦一系列多元豐富的展覽、講座、國際論壇等活動,除了在松山文創園區1號倉庫內,以書房氛圍展示龍鱗裝申辦書,並介紹24個「設計攪動計畫」獲補助專案之外,也首度公開5張「I DESIGN TAIPEI -我是臺北人,我改變臺北」設計主題圖像,挖掘設計進駐市民生活並改變行為的蹤影,更串聯11家設計組織,開放供民眾參觀瀏覽;一連串精彩的設計饗宴,不僅要讓市民徹底「打開」感官,體驗設計的美好,更要「感動」市民,一起加入這場「設計臺北」城市改造運動!
今(6/29)日舉辦的記者會現場,產、官、學各界重要代表聚集,包括臺北市陳雄文副市長、文化局劉維公局長、衛生局林奇宏局長,以及設計相關公協會代表郭介誠、楊佳璋、王玉麟等人,和大同大學何明果校長、台灣設計師週總召集人廖軍豪等,共同蒞臨會場響應臺北世界工業設計日活動。陳雄文副市長在致詞時表示,臺北市希望改變,透過『設計』來改變;臺灣的設計師近年在國際屢奪大獎,臺北市正運用這些設計專長導入市政建設,各局處不管是在規劃時讓設計師一起參與,或評選時邀請設計師擔任評審,都是設計導入市政的重要方式;陳雄文也強調,這不僅是市政府與設計師的結合,更重要的是臺北市民也能一起參與,一起加入以設計進行臺北城市的進步與改造過程;他最後指出,無論11月底公佈結果為何,臺北市整個公務體系的思維已經在改變,市政建設很多都已納入設計元素,是市政府參與世界設計之都計畫最重要的收獲。
文化局劉維公局長說,臺北市從去年6月29日宣布申辦2016世界設計之都,到今年滿一週年,各項階段性成果逐步展現出來;除了由民間自發提案,政府補助的24項「設計攪動計畫」正熱烈展開之外,他也介紹各項市政導入設計的計畫(Public
Policy by Design, PPD),包括與交通相關的林蔭大道、公車站牌、候車亭等專案,以及衛生局的友善環境、教育局的校園餘裕空間利用等,各項市政導入設計的計畫,將逐步改變臺北成為一個軟實力、有創意的宜居生活城市;劉維公也提及,由龔書章老師帶領的團隊,正準備從網路上發動一系列「Change Taipei」的改變臺北城市行動,還有針對「友善環境」議題的工作營、講座也正進行中,他除了特別感謝熱血設計師們的投入與參與之外,劉維公強調,世界設計之都是一個集體合作的城市改造運動,他呼籲市民朋友一起來努力,把臺北打造成讓大家驕傲的城市!
Open!發現設計就在日常生活
成立於1957年6月29日的國際工業設計社團協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Societies of Industrial Design,簡稱Icsid),在2007年歡慶50周年時,同步訂定每年的6月29日為「世界工業設計日」,邀請世界各地的城市、學校、企業組織,舉辦各式活動響應當年度主題,不僅鼓勵民眾與設計進行更直接的互動,更推動設計與生活更緊密的連結。臺北市去年也特別選在6月29日這天,正式對外宣布競逐2016年世界設計之都(WDC)。
2013年,Icsid的年度主題訂為「Industrial Design is 'OPEN'」,鼓勵每一個人以開放的心態,打開眼睛、耳朵,觀察每天的日常生活所接觸到的產品或服務,從食、衣、住、行、育、樂各層面,追索每一片段中工業設計的各式蹤影,並透過「OPEN」開放的參與形式,邀請大家探索、學習、體驗,一起建構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想像。
「I DESIGN TAIPEI -我是臺北人,我改變臺北」
呼應2013年度主題,臺北市特別提出「I DESIGN TAIPEI -- 我是臺北人,我改變臺北」的主張,從「社會設計」的角度出發,帶領民眾認識生活中無所不在的「設計」,了解設計不僅講究視覺的美感,現在更進一步進入社會系統,追求「問題解決式」的功能性目標,持續為人們創造更便利、更舒適的美好生活,並成為帶動城市發展無形卻影響重大的改變力量。
五大主題圖像,取材於臺北生活街景,入景的人物涵蓋雜誌編輯、街頭販賣者、農夫、視障者、醫護人員、上班族等社會各階層代表,其身上持有的物件或表現的精神,卻適切點出設計不設限的影響力;圖像中所演繹的「社會設計」精神,包括大誌雜誌(The Big Issue)與街頭販賣者所代表的「每個人都有力量去做對的事」、年輕市民與老農夫「從田野到餐桌」的農夫市集、視障者與導盲犬使用小綠人語音系統「閃爍中與你同行」、運動員與醫護人員運用悠遊卡「一卡在手,悠遊在我」便利交通、上班族騎乘Ubike微笑單車共構「零碳健康生活圈」。
設計在臺北,從有形的產品到無形的服務,正扮演著不容忽視、影響性不斷提升的角色;現在,這股不斷茁壯的設計能量,不只滿足生活中各種實用與便利性的需求,更進一步被賦予重要任務,在政府的積極引導下,設計變成是城市改造的先鋒部隊,結合設計師們熱血無畏的創新精神,設計成為讓城市更進步、更美好的利器。
設計導入公共政策 Public Policy by Design(PPD)
臺北市正在申辦2016世界設計之都(WDC),如何善加運用設計,建立設計導入市政的集體合作模式,將是WDC計畫成功與否的關鍵要素。市政府建立一套雙軌運作的機制平台:運用「由下而上」以及「由上而下」雙軌進行的方式,讓設計師動員參與的能量極大化。
由下而上方面,「設計攪動計畫」邀請民間設計組織,積極主辦以城市為格局的計畫。今年首次辦理的攪動補助計畫,總共有24項設計計畫獲補助,並已於6月20日召開攪動計畫記者會,精彩呈現24項受補助計畫的內容(攪動計畫相關資料請見附件)。
由上而下方面,從2012年起,臺北市政府啟動一項名為「Public Policy by Design」(PPD)的計畫,在各項公共政策規劃期,即聘用工業設計師、建築師、平面設計師等專業設計工作者參與,以使用者的需求為基礎,跨領域的整合與思考,發展更貼近使用者需求的公共政策。
Public Policy by Design計畫的核心精神,是將「設計」融入城市的各項軟硬體建設中,並鼓勵更多的設計師參與公共議題。2013年,全市府共有超過20項PPD專案計畫正在執行,執行單位包括了水越設計、小智研發、師範大學文化創藝產學中心、陽明大學、中國生產力中心、經典工程顧問有限公司等極富經驗的專業團隊。所有的PPD計畫,都以使用者為導向、以參與式設計為手法,透過設計師、專業工作者、在地居民與公部門共同討論與合作,打造一座更適宜居住的城市。
校園與教育體系導入設計
讓設計從教育環境紮根,培養品味與設計思考的能力,是打造一座設計遠見的城市最基礎的作為。為了讓設計元素和教育體系能更有緊密的合作,教育局積極推動一系列的計畫,盤整出23間、總坪數593坪的各學校閒置校舍空間,提供設計師與文創團體請申請駐校(目前已媒合6所學校),讓設計的思維更自然的存在於校園中,另將有12所學校參與設計教材製作補助計畫;提供給教師的設計思考課程系列與工作營,更多達50場。此外,位於大同區的明倫國小,未來亦將轉型成為開放性、多元性及複合性的兒童創造力學習基地,以及創業、創意者的資源中心。
公共設施與空間設計
針對市民最常觸及、也攸關城市生活品質的公共設施物件(如公園、林蔭大道、候車亭等等),一系列的設計導入計畫也已經啟動。今年起,工務局將以參與式設計的手法,提出3條林蔭大道(羅斯福路五六段、和平西路三段、新生南路三段)及3處示範公園的的具體規劃。所有的規劃,都從初期發想階段,即邀請在地居民、關心此議題的市民、設計師專業工作者共同討論,透過超過幾乎每月一場的工作坊、競圖活動,從使用者需求的觀點出發,提供民眾更宜居的人行空間。
永續環保設計
永續環保的設計方面,除了有原子能委員會及小智研發設計團隊共同投注於再生能源的研發與設計應用;環保局亦與水越設計合作,在人因工程、美學和使用者需求的考量下,從全方位的角度,重新設計清潔隊員的裝備(包括工具、服裝等等),讓這些為城市清潔把關的第一線人員,成為城市形象的最佳大使,並更有效率和舒適地完成任務。
關懷友善設計
面對城市高齡化的議題,透過空間規劃、通用設計、介面設計的概念,提供各族群的市民(包括老年人、中低收入戶)更友善更便利的生活環境。社會局的「鄰里長者安心守護示範」計畫,以及衛生局的「高齡市民行動友善環境改善計畫」,均以銀髮族為目標族群,全方位瞭解高齡者的行為模式、擬定生活環境需求的各項指標,進而作為通用設計的原則參考。都發局的「公營住宅社區社會參與式設計規劃案」,則從居住的觀點,與建築師、非營利組織、住民,一起探討不同型態家庭的空間定位與需求;
最後,針對整體設計產業的扶植與設計聚落的營造,產發局於內湖設置的「臺北創新實驗室」,定位為彈性自由的Co-Working Space共用空間,鼓勵微型設計工作室進駐。今年起,即預計招募15-20團隊或個人進駐,未來將可望為新生代的設計創業者,提供更多的機會與平台。
2場講座× 11間開放工作室× 100件臺北生活設計
響應世界工業設計日,臺北市政府更舉辦一系列精彩的設計活動,包括展覽、講座、國際論壇、Open House開放工作室、網路社群活動…等等,邀請民眾一起參與:
世界設計之都國際投標書展覽
臺北申辦2016世界設計之都的國際投標書,於松山文創園區1號倉庫首度對民眾公開展示。國際投標書總計6萬字、342張照片,完整的紀錄了臺北設計豐富的能量、發展與未來願景。在裝幀設計上,亦採用獨特的「龍鱗裝」裝幀方式,將國際投標的47個問題,以五大冊捲軸呈現。透過極富工藝價值的形式,呈現臺北的設計底蘊。現場除了安排專人與民眾講解投標書製作過程、內容重點外,亦提供書房氛圍的空間,提供紙本與電子書兩種形式,讓民眾細細品味閱讀。
「友善臺北:行動吧!熱血城市設計師」論壇
「友善臺北:行動吧!熱血城市設計師」論壇,邀請使用者代表與熱血城市設計師現身說法,除了弘道老人基金會與大家分享最動人的不老精神,以及城市生活挑戰與需求外,還有來自社會設計、通用設計、程式設計等三大領域的設計師,包括交大數位創意與行銷策略實驗室林崇偉老師、多扶事業執行長許佐夫、Listening 福利請聽共同創辦人陳柏儒、自由空間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唐峰正等,與大家分享為推動友善城市所做之設計產品或行動。期盼透過設計社群力量的參與串聯,廣邀民間力量的跨界合作共創,為城市的提升與進化注入主動積極的設計動力與創意。
「臺北100日常設計」網路FB活動
網路活動方面,本次特別舉辦「臺北100日常設計」Facebook粉絲團活動,從6月24日起,透過每天2-3個設計小物件,一個月共100件臺北設計代表,導引大家重新檢視生活周遭的物品,可能就是創意絕佳的設計之作;無論是馬克杯緣的流利弧線、厚實板凳的踏實感,設計並不是只能在電視上、在展覽中、在伸展台上才欣賞得到的。設計一直都在我們的生活周遭發生。門把、座椅、馬克杯....各種通用設計的巧思,客廳、臥室、廚房用品,各種巧思設計,甚至連我們每天上班上學走在街上經過的街道家具、公共藝術作品,無一不跟設計相關。
「Open House」串聯設計工作室開放參觀
呼應「Industrial Design is 'OPEN'」的開放精神,除了各式講座與網路活動之外,本次更串聯11家設計團體組織,開放民眾參觀或專人導覽,包括著名的德國iF獎機構(德商意符)、台灣設計館、中華民國工業設計協會、都市酵母發展工作室等,從即日起到7月3日,歡迎民眾把握這段時間,透過上網登記或電話洽詢,親自體驗設計師日常工作情形,感受臺北市豐沛的創意能量!
2013臺北世界設計論壇-Design in
Motion
最後壓軸7月3日舉辦的「2013臺北世界設計論壇-Design in Motion」,特別邀請丹麥設計中心執行長兼INDEX董事Nille Juul-Sørensen、丹麥KiBiSi創辦人Jens Martin Skibsted及哥本哈根生活實驗室共同創辦人Thomas
Hammer-Jakobsen來台,共同與臺北市文化局劉維公局長、仁寶電腦創新設計本部陳禧冠副總經理、小智研發黃謙智總經理,共同暢談城市如何帶著「關注下一個十年的永續眼光」來發展和落實社會設計,運用社會設計的思維與作法,透過在地設計工作者的熱情與才華,克服各種城市發展所面對的問題。論壇反應熱烈,目前近3百席次已爆滿。未來,精華內容將上傳至官網,歡迎有興趣的民眾屆時上網瀏覽。
圖一、臺北市陳雄文副市長表示,臺北市整個公務體系的思維已經在改變,市政建設很多都已納入設計元素。
圖二、三:文化局劉維公局長介紹世界設計之都,除了民間24項設計攪動計畫之外,政府設計導入市政「Public Policy by Design」也正如火如荼進行。
圖四、陳雄文副市長、劉維公局長共同揭開「I DESIGN TAIPEI」設計改變臺北的五張圖像
圖五、產官學各界熱烈出席響應臺北世界工業設計日活動,為臺北邁向2016世界設計之都支持發聲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