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任:《那些年,我在文化的日子》(轉貼)
董事長不但讓文大從困頓中站起來,還創造豐厚的資源與前進的方針
| |||
李天任(1975年入學,印刷系、新聞研究所) | |||
我在民國六十四年進文大念書後,除了出國攻讀碩、博士學位,37年來沒有離開過文大。我在學校擔任過助教、教師、印刷系主任,總務長、資訊中心主任、校長,等於見證了幾十年來文大的變化。 張其昀創辦人是心胸開闊、思慮長遠的人,他要做事而勇於做事,不會等有錢再做事,什麼事先做再說,但也因此,中國文化大學當年在財務的運作較困頓。創辦人生病時,為了讓學校維持下去,當時總統府資政蔣彥士先生,將張鏡湖董事長從美國找回來,承接這個擔子。 張鏡湖董事長1985年從任教的夏威夷大學回台灣,先在台大、師大當客座教授,後來接掌文大董事長一職。那時學校負債十七億八千萬元,很難取得銀行的貸款,向民間的借貸利息高出銀行很多,學校被惡性循環壓的幾乎透不過氣來。後來張董事長從好幾方面著手,例如裁併一些較無績效的單位、資遣一些人員,每一年都想辦法有結餘,去解決老的債務,當時全校是籠罩在一種質樸堅毅的環境下。 承擔對中國文化大學的責任,董事長做到了,文大不但從困頓中站起來,還有豐沛的資源做為基礎,對我們以後的發展,奠定很好的方向和基本的基底,這是董事長對學校很大的貢獻。 此外,張董事長對學術的執著,加上他對高教的理想與認知,也是這幾年來維繫文大向前邁進的基本路線與方針。 張董事長當年是在學術生涯的相當高峰回國的,他四十歲時已是地理領域裡最傑出的研究者之一,曾是國際上全年論文發表第二多的學者,為了到文大服務,他等於要在原來的專業做某部分的割捨,必須花很多時間參與學校經營,尤其他剛回來文大的那段時間,是在做還債的工作,還必須在還債的過程中讓財務豐厚起來,所以張董事長這二十幾年在文大的投入,是歷經很大轉折點。 董事長是一個很認真的人,他在美國即關注美國高等教育的發展,美國高教的專業期刊他都有訂閱,所以他不僅執著於自己的專業領域,被稱為「最有學問的董事長」,對高等教育的認知也有很卓越的見解,這在當時是很少見的。加上當時對於像是評鑑這樣的認知,國內還是一片蠻荒的時候,董事長已有很多了解與認識,所以在他的領導下,學校做了很多開創性的事情,也有一些改革,人事也有新的想法,對學術的追求與學校特色的創立上,有很多的思考。 董事長是從人文地理、城市地理的角度切入的學者,加上他自己的好學博學,他能夠洞察很多社會現象,也很有國際觀。董事長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服務過,幾十年來都固定閱讀幾十種國際期刊與國際報紙,他可以說是校園裡到圖書館最勤快的老師,因此對於學術脈動與趨勢很能掌握,也對整體世界的動態有相當的認知。董事長的著作《世界的資源與環境》,是他長年關注資源與環境寫出來的,到現在還在不停做更新的準備與執行,每隔一陣子就會有新版本,這也是他對學術的投入與認真,及他平常處事和觀察事情的基礎來源。 我覺得董事長的知識像是已經編織了一個嚴密的網格,每當有知識經過時,他篩選的機制和邏輯判斷,能幫助他在原有的知識架構上,很容易吸附更多的知識進來。我們做學問的時候,有時學海無涯過於龐大,有些不是那麼需要的知識,但占掉你很多時間,在重要性的判斷上會把你的時間牽絆住。可是張董事長很能掌握他的時間,他原來的基底能幫助他做很好的分類和篩選,讓他可以在很短時間內累積更多的知識,這也讓我們跟他的接觸中,深刻的體會到,他對世界局勢和大方向的判斷與認知,要強過太多人。 |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