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儀深:國史館已成學術重鎮 即將出版《陳水扁總統訪談錄》

       【數位網路路報記者陳漢墀12/16台北報導 

                              圖:國史館長陳儀深致詞-----記者陳漢墀

今天這個背板的圖像,中間是彭明敏與日本友人宗像隆幸的照片,下個月我們即將出版他們兩位的《來往書信集》,旁邊有蔣中正總統的日記,上面是蔣氏父子的照片、以及美麗島雜誌社黨外人士的照片等等。至於「交光互影」,是我借用中研院近史所一位前輩學者王聿均先生的話,他是創所所長郭廷以教授的學生,他在《郭廷以門生故舊憶往錄》中說:「郭先生非常注重歷史前後的連續性,著重於不同文化的互相影響、交光互映,也可以說是不同文化精神的融會貫通。」過去有人稱中研院近史所是南港學派,主要是指那裏有很多「大陸運台」檔案、學者會充分運用檔案做研究的意思,殊不知,郭廷以也很重視口述史,他常和沈雲龍等前輩,帶著張朋園、蘇雲峰等年輕的研究同仁出去做口訪,所以近史所是台灣口述史的先驅,也是出版黨國元老、軍政人物訪問紀錄最多的機構;當然當時近史所和國史館、甚至黨史會關係密切,國史館同時也做了不少訪問記錄,包括在座的許瑞浩副館長、已經去東華大學服務的陳進金教授都有留下重要的作品。後來張炎憲館長時代做了李總統本人的訪談錄,最近這幾年我也常帶著幾位同仁進行訪問錄音,不久前出版的《李登輝總統僚屬故舊訪談錄》、下個月要出版的《陳水扁總統訪談錄》是比較重要的成果。 

國史館自從1957年在台灣復館後,隨即向各政府機關徵集檔案。早期的國民政府、賠償委員會、資源委員會等機關檔案以外,還有國民大會、司法院等,行政院隸屬單位、如外交部、教育部等各中央機關的檔案,都有移轉到本館。這兩天發表論文的,不管是本館資深的纂修淑鳳、世瑛,青壯的文碩、國儲、本原與仕寧,當然近水樓台,都能方便且充分地運用這些機關史料,而館外的學者們,例如明天(17)李福鐘要探討婦聯會的黨國角色,蘇瑞鏘要分析第六屆台灣省議員的角色,都不免要運用本館及所屬台灣文獻館的資料。 

在政府檔案之外,本館亦陸續取得歷任總統及副總統移轉之檔案文物。最主要者,1995年入館的「大溪檔案」,還有2003年陳誠副總統的「石叟叢書」和相關文物,特別是2004年《總統副總統文物管理條例》公布施行以後,歷任國家元首、副元首的文物,包括現任的蔡英文、賴清德的資料,陸續源源不絕地入館;這也是最近兩蔣日記終能返國,典藏於國史館的法源。今天第二場討論會的論文,本館包括我本人、昶安、頌閔、以及中研院的蘇聖雄的文章,應該都會利用到這些資料。 

此外,本館典藏的人物及社會團體史料,已多達上萬份個人及專藏史料(正確數字待審編處統計中)。我印象最深刻的,當然是我任內完成曾永賢資政、謝聰敏立委、麥朝成院士、邱垂亮教授、台日經濟文化協會等資料的入藏,這兩年還有張炎憲前館長史料、李登輝前總統史料的入藏和整編,不僅讓國史館成為名副其實、行政層級上的「最高史政機關」,典藏史料之豐富多元,實已為學界和各方所倚重。 

史料的形式多元,包含檔案、日記、口述歷史、回憶錄以及各種照片、手稿文獻等;論文寫作需要充分利用檔案,也很倚重日記、口述歷史等其他資料,以日記而言,除了兩蔣日記,本館也收藏許多名人的日記,例如民進黨創黨主席江鵬堅、參謀總長賴名湯、監察委員陳翰珍、黃杰將軍等人的日記,最近整理中的陶百川日記,這些史料都有賴家屬們的信賴和捐贈,才讓本館的館藏更加豐富。

將以上的多元史料予以解讀,經過交互比對與研究,不敢說一定能呈現台灣史研究的新階段或新方向,但這是我們本次學術研討會的自我期許。 

本次研討會發表的20篇論文之中,有十篇是本館同仁自動參與的作品,這樣的高比例恐怕是國史館有史以來舉辦研討會很少見的,我在這裡要特別感謝各位同仁的配合和投入;事實上編輯史料和採集口述史主要是「練功」、或是服務別人,撰寫論文則是「演出」、自己釀造花蜜、編織成果,所謂「發表是吸收的利器」,我相信各位參與撰稿的同仁必定是寒天飲冰水、點滴在心頭。 

最後,感謝游院長在百忙之中願意來我們這場研討會做開幕致詞。猶記得今年雙十節游院長所主持的總統府前慶典活動中,安排楊烈先生唱誦日治時代文化抗日的先賢蔡惠如做的〈意難忘〉,描寫異族統治下台灣知識分子致力於啟蒙大眾,並且願意慷慨進入監獄的場景,本人深受感動,也慶幸我們有一位這麼重視歷史、這麼富有文化氣息的國會議長;雖然等一下游院長有別的行程要先離開,我會把這兩天的這本論文集奉贈給院長,也許搭高鐵的時候、有空的時候可以翻閱。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數學老師製作的謎語

立委離婚,妻愛兩子

立法院總務處長由周傑升任,引發一連串的人事異動(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