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瑞祥談「環境永續與媒體實踐」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主任彭瑞祥談「環境永續與媒體實踐」
文/陳盈竹  攝影/陳盈竹   【2015/3/25】友善列印
你可能聽過「搶救白海豚」這個藉由全民認股來保育海豚的環境信託活動,而這個從英國、日本所引進的國民信託(National trust)的觀念卻是從一個關注於人與環境之間的對立、共生與合作關係的媒體——「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而來。他們致力於每天更新新聞、發布電子報與傳送電子郵件,希望讀者在掌握新資訊後能夠引起實行環境保育的行動。在3月17日文大新聞系特邀環資主任:彭瑞祥來談媒體報導與環境的發展是否能相輔相成,永續經營。

環資是由一群非傳播科系,卻又熱愛台灣這片土地,致力於環境保育的一群人所成立的,在初期時只純粹從事環境新聞的報導,又不願報導過後的環境議題會在一時的風潮散去,而漸漸轉型成以「資料引起行動」為願景而成為一種社會推力,和環保團體執行了許多環保活動、公聽會、討論會等,希望民眾能多參與環境公共議題。

彭瑞祥主任提出,環資不再只是扮演過去傳統媒體傳遞資訊的角色,而能夠使台灣人在思考環境議題時能夠付諸行動的參與公共事務。在2009年得到卓越新聞獎的「社會公器獎」後更奠定了其為獨立媒體的特性,更持續關注台灣生態保育、綠色能源、食品安全等議題。

而他也認為,媒體報導不該只著重在人類與環境的衝突議題,而要以人類發展時會影響環境的面相與程度,以數據來說服民眾或財團在開發時所犧牲掉的環境價值。他希望媒體報導時能以更開拓的視野與想法,去試圖解開答案並推動讀者願意閱讀新聞和改變生活方式,以建立永續的生態環境。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數學老師製作的謎語

立委離婚,妻愛兩子

立法院總務處長由周傑升任,引發一連串的人事異動(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