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澎湖地方政治生態之變遷----蔡明惠博士論文


2005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

本論文是針對戰後澎湖地方政治生態歷史的重建工作之研究。現有關於台灣地方派系以及民主轉型的研究,均遺漏了對於離島澎湖地區的深入探討;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即是試圖探討戰後澎湖地方派系的興衰演變,闡釋解嚴前後澎湖地區軍方勢力的轉變,並針對臺灣民主轉型過程中,澎湖地方政治生態的變遷,作一較具系統性的分析;進一步藉此澎湖的個案與既有的臺灣地方派系研究進行對照與討論。
本研究採取歷史結構的研究途徑,運用深度訪談的田野研究方法,來進行經驗資料的蒐集,並輔之以歷史文獻與官方統計資料的相互佐證。主要的研究發現包括:(一)澎湖地方派系的形成,乃是地方社會既存的群體組織差異性,隨著自治選舉的競爭,逐漸產生派系抗衡的型態;同時,由於軍事統治力長期掌控縣長職位,使得派系間僅能以省、縣議會議員選舉作為其競爭的場域。(二)由於澎湖地方資源利益的稀少性,以致派系本身欠缺穩固的體系結構,也因為澎湖解嚴前並未出現政治反對勢力,使得地方派系作為國民黨夾殺反對勢力,所形成的共生結盟關係並不存在;因此,當派系領導人更迭,或是派系成員的利益交換衝突時,便會造成派系的分裂與重組或是衰退。(三)澎湖地區的軍方伴隨著台灣民主轉型的過程,在政治上不但軍政體制已瓦解,同時也不再是國民黨輔選動員的機器;在經濟社會方面也從支配者轉變為支援者的角色。(四)民主化一方面使得澎湖傳統的「二元派系」模式,蛻變成多元地方勢力競爭的模式;另一方面也確立了政黨政治的競爭型態,但是澎湖既有的政黨與軍方的影響力卻逐漸衰退,以家族、地緣及人情所結合的山頭派系勢力,以及新興政商集團,反而成為澎湖地方政治生態的要角。值得一提的是,過去關於台灣地方派系的一些理論觀點,並不完全適用於澎湖的個案;本研究認為對於地方政治生態的理解,也應該考慮地方政經社會的結構特質,以及地方政治行動者所作的選擇策略。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立委離婚,妻愛兩子

數學老師製作的謎語

立法院總務處長由周傑升任,引發一連串的人事異動(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