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7-11(40)----媒體
◆民視姻緣結束之後
她現任台北市議員鍾小平辦公室主任。
http://mag.chinatimes.com/mag-cnt.aspx?artid=26462
◆公視徵選總經理
http://web.pts.org.tw/php/newsletter/view.php…
◆卓越基金會搬家的問題
她現任台北市議員鍾小平辦公室主任。
http://mag.chinatimes.com/mag-cnt.aspx?artid=26462
◆公視徵選總經理
http://web.pts.org.tw/php/newsletter/view.php…
◆卓越基金會搬家的問題
新址是:臺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二段102號3樓之3
電話:02-25223520、25221499
傳真02-25224970
傳真02-25224970
網站只有一張地圖,如能註明在馬偕醫院或嘉新大樓旁邊,或7-11中錦店(中山北路二段98號)旁邊,不是就OK了嗎?
◆赫芬頓郵報 (陳國祥)
赫芬頓郵報的“積極新聞”主張:媒體不要只關注黑暗面。
◆赫芬頓郵報 (陳國祥)
赫芬頓郵報的“積極新聞”主張:媒體不要只關注黑暗面。
媒體一定要大搞負面新聞才有賣點?美國網路第一大新聞網站 HuffingtonPost 創始人Arianna Huffington提出截然不同看法:
新聞業有一句古老的名言:“無流血,不頭條” (If it bleeds, it leads),這個說法影響了編輯們的思路幾十年。關於暴力,悲劇,失職和腐敗的新聞事件總是被大幅報導,成為整點新聞,電腦、手機螢幕以及報紙的“頭條”,起因是基於這樣一種假設:這些是最能吸引公眾去看或閱讀的故事。
這種理念在事實和倫理上都是錯誤的,而且是一種糟糕的新聞主義。作為記者,我們的職責是為公眾提供一個準確的情況,也就意味著畫面的“全景”。只呈現悲劇、暴力、混亂等破壞性和“不作為”的事件,把我們身邊的很多事情都忽略了。在暴力、貧困、和損失的困境下,人們是如何團結起來,共同面對這些挑戰的?其他關於創新、獨創性、同情、恩惠等的故事呢?如果媒體只是呈現黑暗的一面,那麼我們並沒有履行好作為記者的職責。
更重要的是,我們並沒有提供給讀者和觀眾真正想要的東西。
我們將大幅增加“正能量”的報導。儘管我們仍會一如既往的報導“不作為”的新聞,包括政治動盪、腐敗、道德敗壞、暴力和災難等,但我們想超越“無流血,不頭條”的局限。我是指,我們將致力於講述普通老百姓和社區的故事。他們做了哪些了不起的事情?面對挑戰時,是如何克服困難,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最後成功應對的?通過“照亮”這些故事,我們希望可以產生一種積極的感染力,放大他們解決問題的方法,拓展出去,在更遠的地方“生根發芽”。
這不僅是好新聞,同時也是一門絕妙的“生意”。研究表明,與“無流血,不頭條”的信條相反,人們想要更多建設性和積極向上的故事。赫芬頓郵報是 Facebook 上轉發最多的媒體,我們發現,積極的故事是讀者最願意流覽和分享的。除了我們自己的資料,還有其他研究也佐證這一點。沃頓商學院的教授 Jonah Berger 著有《傳染性:為什麼事件會流行起來》一書 (Contagious: Why Things Catch On) 。他與同事 Katherine Milkman 在 2013 年對《紐約時報》為期六個月內郵件分享最多的報導進行了分析,發現人們更傾向於分享可以喚起積極情緒的新聞。
做出準確的判斷對於新聞行業來說是及其重要的,但長期以來我們關於新聞的定義幾乎等同於暴力,混亂和災難。
媒體不僅很少報導問題的解決方法,以及建設性力量(通常這些新聞被降級為地方廣播台節目最後的“英雄人物”趣聞軼事,或者“養生”部分的生活貼士),同時我們花費了大量時間在很多毫無新聞價值的故事上。比如,上個星期,米特•羅姆尼 (Mitt Romney) 舉行發佈會宣佈不再競選下一任總統。一時間這成為了全國話題,發佈會前後的幾個小時,似乎整個國家沒有其他事情發生。
“刊登一切適合出版的新聞,” (all the news that fit to print) 是《紐約時報》在 1896 年創造的標語。她希望以此抗衡當時嘩眾取寵的黃色新聞業。然而一個世紀後,可以發現,那些剩下來的新聞不是“不適合”出版的新聞,而是“真正的”新聞。關於適合/不適合的爭論早已過時,也已壽終正寢了。新的行軍命令應該是報導“一切新聞”。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定義,什麼才配得上是“新聞”?
首先,新聞應該是準確的反應我們生活於其中的世界。每日郵報 (Daily Mail) 的副主編 Tony Gallagher 最近在《衛報》上發表文章,承認媒體經常“跟不上”。“犯罪率實際在下降,”他說,“但從全國性電視臺上你感覺不到,因為我們依然報導了同樣多的犯罪,同樣多的謀殺審判。我們沒有反應世界的真實情況,這是危險的。”
Steven Pinker 是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在其著作《人性的天使:為什麼暴力已經減少》(Better Angels of Our Nature: Why Violence Has Declined) 中,他寫道,實際上我們正生活在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最不暴力和殘酷的時期。這並不是粉飾存在我們生活中的種種問題。Peter Singer 對 Pinker 著作的書評寫道,“儘管新聞報導中依然存在那麼多殘酷的事情,但諸如內戰,種族滅絕,壓迫和恐怖主義等組織性的衝突已經大大減少。”
媒體的報導與現實相差多遠?據媒體和公共事務中心 (Center for Media and Public Affairs) 的研究報告,20 世紀 90 年代,在謀殺率下降了 40% 的情況下,媒體關於謀殺的報導篇幅卻上升了 500%。
世界充滿了危機,動盪和腐敗,帶來了嚴重的悲劇性後果。我們當然會繼續不遺餘力的報導,從“伊斯蘭國”和“博科聖地”到氣候變化,埃博拉,青年失業以及不斷加大的貧富差距。但即使這些新聞,呈現出的畫面也應該是完整的。人們的反應是怎樣的?他們是如何幫助鄰居的?這些有關他們怎樣應對的故事經常被遺忘了。
就如Twitter的副總裁 Chris Moody 所說:
無數證據表明,從全球範圍來看,Twitter上積極的資訊比消極的參與性更強,到達的範圍也更廣。我們今年將發佈可以證明這一論點的資料研究。這些發現可以說是影響深遠的,不僅影響到如何判斷什麼是富有創造力的編輯內容,同時也意味著企業不得不重新思考公眾參與,從而給消費者提供更好的服務。
Sean Dagan Wood 是英國網路以及印刷雜誌正能量新聞(Positive News)的創始人,該雜誌的口號是,“為改變而呐喊”(Inspiration for a change)。他在TED演講中,清楚的表述了他的想法:
新聞業另一種積極的形式不僅使我們更加幸福,而且可以激發我們參與社會的意願,成為諸多問題得到解決的“催化劑”。
原載:赫芬頓郵報 翻譯:虎嗅網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