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台灣和平基金會發出全台最高學位論文獎金
【數位網路記者陳漢墀台北報導/ 2018,1,23】
新台灣和平基金會開辦之「台灣研究年度最佳學位論文獎」,於(19)日舉行頒獎典禮。本屆一共選出4篇博士論文及5篇碩士論文,分獲新台幣10萬元及5萬元獎金,由基金會董事長辜寬敏親自出席頒獎,嘉勉得獎者於學術路上的第一項成就。頒獎典禮由基金會執行長馮賢賢主持,論文審查委員代表楊其文教授、林文程教授亦親臨與會。
新台灣和平基金會為鼓勵大專院校博、碩士研究生,從事以台灣為本位之學術研究,在已故張炎憲教授倡議之下,自2014年起開辦「台灣研究博、碩士論文獎」,歷年以來已有67名博、碩士生獲得獎助,發出獎金總額超過300萬元。
2017年度為激勵博、碩士研究生精益求精,基金會提高獲獎論文之獎金,以競賽性質的「台灣研究年度最佳學位論文獎」取代既有活動。而在新的辦法中,分設有「法政」、「歷史」、「文化與藝術」、「社會」四個學門,並從各學門選出一篇最佳博士論文頒發獎金10萬元整,以及最佳碩士論文授與獎金5萬元整。是目前全國獎金最高、涵蓋領域最廣之文科博、碩士論文獎助金。
本屆在全國18位跨學科知名教授、長達3個月的嚴格審查之下,由54件參賽作品中選出獲獎博士論文4篇、碩士論文5篇。其中法政學門碩士論文由於佳作輩出,經評審會議討論,決定增列一名獲獎者,法律類、政治類論文各取一篇。
獲獎論文的研究主題,包含台灣跨境詐欺犯罪、外籍看護工與長照機構、台灣網路遊戲文化、立委選戰中選民的投票抉擇、勞工就業隱私權保障、開港後官僚與紳商如何適應政治新制度,以及罕見的官印研究等等,多與台灣現況切身相關。以建築角度探討日本時代原住民政策的論文,更是累積了二十年研究的成果。再再顯示新一輩研究者對台灣斯土之關懷與堅持,以及經世致用的企圖。
基金會董事長辜寬敏特別期勉獲獎者勿以博、碩士學位滿足,應將學位視為人生開始的第一步,作為菁英肩負起貢獻台灣、領導台灣、促進台灣發展的責任,切莫甘於平凡;審查委員召集人楊其文教授則恭賀各位獲獎者在極為嚴謹的審核中脫穎而出,稱每個人都將是未來照亮台灣的一盞明燈;審查員代表林文程教授雖然表示台灣的學者和學生研究台灣是義務,但對於有優秀而年輕的學者關懷台灣這塊土地仍然感到欣慰,期許獲獎者接下學術重擔,進一步深入研究,挖掘台灣之美、解決台灣的困境。
|
|
得獎名單
|
:
|
得獎者
|
論文題目
|
畢業系所
|
指導教授
|
|
博士組
|
||||
法政
|
曾雅芬
小姐
|
行騙天下:台灣跨境電信詐欺犯網絡之分析
|
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
|
許春金
王振寰 |
旨在討論資訊時代下的社會網絡如何形成跨境電信詐欺犯罪網絡,與其運作機制。為領領域研究之佳作。研究方法包含量化統計與深度訪談,嚴謹且豐富。由本土出發,兼顧全球化犯罪學。
|
||||
歷史
|
李佩蓁
小姐
|
條約制度與地方社會──十九世紀台灣的華洋互動、地方治理和官商關係
|
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
|
吳密察
|
有別於過去研究,以下而上的社會史視角,討論從1858年中英天津條約將台灣列為開放口岸前後,至1895年割讓前後。位居領導地位之地方官、地方紳商、洋商間互動與適應條約制度。
|
||||
文化與藝術
|
林一宏
先生
|
日本時代台灣蕃地駐在所建築之體制與實務
|
中原大學設計學博士學位學程
|
黃俊銘
|
透過踏勘實例、旁徵博引,探討日治時期理蕃的警察機關(如以武力威壓的隘勇線,或以懷柔教化的駐在所)採取因時、地制宜的種種考量與建置。難度極高,但完整而扎實。
|
||||
社會
|
王潔媛
小姐
|
外籍看護工在台灣私立小型長期照顧機構之勞動經驗及社會融合
|
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
楊培珊
|
旨在探討台灣長照機構和外籍照護工所共構的照護體系生態,並提出建議。其結論對未來長照政策的規劃與實務具有重大意義。
|
||||
碩士組
|
||||
法政
|
卓奇勳
先生
|
勞工就業隱私權保障之研究──以生理資訊為中心
|
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系
|
鄭津津
|
探討勞工就業隱私權法制架構、實施現況,以及各界觀點。以美國法作為比較對象,針對我國目前就業服務法、個資法對隱私保護的缺失,作出完整陳述與建議。
|
||||
法政
|
陳淑方
小姐
|
選舉課責──以2016年新北市與台中市立法委員選舉為例
|
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研究所
|
游清鑫
|
旨在從選舉課責的角度,探討選民對立法委員的投票行為。架構完整而嚴謹、是少數能提出多項假設的碩士論文。補充了以往課責研究多聚焦於行政首長且常為舊制之不足。
|
||||
歷史
|
劉仁超
先生
|
清代台灣官印研究
|
國立台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
|
戴文鋒
|
是台灣清代史中,歷來較少學者關注的官印研究。蒐集的材料豐富、史料工夫扎實。對於瞭解官方權力運作極具參考價值。
|
文化與藝術
|
張閔俞
小姐
|
追尋時代激盪中的自我:戰後畫家劉耿一與台灣意識的興起
|
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
|
顏娟英
|
從政治、社會史角度,重新檢視高雄畫家劉耿一(1938-)的藝術內涵。提出畫風轉變反映了當代集體意識、呼應台灣民主運動。能填補八十年代台灣藝術界與台灣社會變遷的互動關係。
|
||||
社會
|
周冠廷
小姐
|
布迪厄的移地研究:遊戲場域的資本與階級
|
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
|
張玉佩
|
以社會學觀點、布迪厄的理論,深入探討台灣網路遊戲文化。將其視為一社會場域,分析虛擬社會空間中各類資本的分布與轉換。理論運用得宜,該議題也值得繼續探究。
|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