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加速推動第三方支付 打造臺灣金融科技新里程
2017-03-18╱青年日報╱第2版 |
日前悠遊卡公司正式宣布與中華電信、臺灣大哥大、遠傳電信、亞太電信和臺灣之星等五大電信業者聯手,響應亞洲矽谷物聯網產業政策,運用智慧手機結合悠遊卡各項支付功能,提供民眾快速便利的支付方式。此一模式可說是極為正確的方向,在各國已陸續建立完善行動支付機制的潮流裡,政府、業界及社會有必要全力投入,急起直追。
依照悠遊卡公司與五大電信業者聯手力推的行動支付計畫,未來將會運用智慧手機,結合悠遊卡、電子錢包、員工識別證等功能,將民眾日常生活所需的大眾運輸、門禁通行、停車場進出、餐廳消費、電影購票等服務,全部整合進智慧手機中──即所謂的只要「嗶一聲」,即可輕鬆完成支付。以目前國內智慧手機已普及到人手一支、隨時隨地攜帶的程度而言,民眾得以享受其中的便利,並讓日常的支付都能快速完成,顯然已是水到渠成。
臺灣以科技聞名,經過三十年的努力,在全球科技產業(尤其是在IC電子產業)版圖上,早已占有一席之地,以我國的科技能力,以及社會與民眾對接受新事物的高認知和智慧手機的高普及度,按理說行動支付應該早已成為所有民眾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但實際的情況其實是:行動支付普及度仍相當低。
根據資策會針對國內行動支付用戶的調查發現,大部份人的行動支付仍停留在「低頻小額」,近七成使用者一年使用次數在四次以內,且超過八成的消費金額在千元以下,且多數集中在餐飲票券與交通上,整體看來國內市場對於行動支付的運用,仍處在適應、熟悉階段。
與鄰近國家相較,臺灣的行動支付更顯不足。民間市調業者尼爾森公司調查發現,只有三成臺灣受訪者過去半年曾透過行動裝置購物,相較之下,包括大陸、印度、南韓、越南等亞太地區國家,都有近半比例;許多國家搭計程車、商店購物、繳稅繳費,甚至是在住家巷口攤販、小商家購物,都可使用行動支付,出門只要記得帶一支智慧手機即可。從某方面來看,臺灣在行動支付上雖落後他國一段不小的距離,但從正面來看則是尚有很大的成長空間,值得政策鼓勵、業者放手投入。
事實上,行動支付僅是所謂金融科技(FinTech)中的一環而已,其模式是直接聯結消費者端,因此更為一般人所知及關心。金融科技所指涉的是金融創新服務,其涵蓋範圍包括從銀行及各種金融單位之間的互動往來,到企業與企業或與銀行間的互動,再到金融機構與消費者之間的往來,交流模式包括企業對企業(B2B)、企業對消費者(B2C)、消費者對消費者(C2C)等,例如社交網型金融交易(social trading solutions)就是一種C2C。包括財務資訊、支付、投資、融資、投資顧問、跨進程支援等,都涵蓋在金融科技範疇之中,行動支付系統只是其中一例。
過去國內金融監理單位基於金融監理需要,並顧及消費者使用安全,在推動金融科技的態度上較為保守與遲疑,因而導致臺灣在金融科技上落後鄰國;前年國內在推動第三方支付法案時,政府與社會才赫然發現,臺灣已經落後許多,金管會為此特別成立金融科技推動辦公室,同時力推「金融監理沙盒」政策,希望讓臺灣在金融科技上能急起直追,迎頭趕上其他國家。
政府去年開始推動的五大創新產業政策中,包括亞洲.矽谷及物聯網政策,其實都離不開金融科技,甚至所謂的智慧產業亦必須依靠堅實的金融科技作為後盾,否則難竟其功。在政府全力推動與政策引導下,過去半年國內在金融科技與行動支付上,確實有明顯的進步。除了各金融機構內部開始加速金融科技的研發與應用外,在消費端則可看到金控與電信業者,紛紛推出新型的支付方式,同時也開始進一步整合各家企業的支付方式;國外的蘋果支付、三星的行動支付,及安卓的支付系統,也紛紛獲准登臺,預計近日內即可開始上線使用,民眾終於可享受便利快速的行動支付。
展望未來,如以更巨觀的眼光看,金融科技其實只是經濟體數位化的一環而已。如果國家的無線網路環境不夠普及、頻寬不足,甚至連網速度太慢,都難以打造優良友善的數位環境,許多應用亦無法普及。也因此,行政院目前規劃中的前瞻基礎建設,除了傳統基礎建設項目的造橋、鋪路、拉軌道等項目,數位基礎建設也成為前瞻基礎建設計畫中的重點。綜言之,期盼此一前瞻基礎建設中的數位計畫項目,能夠更深化並普及數位基礎建設,在此基礎上建立並發展金融科技與各種應用模式,擴大與普及行動支付,將成為其跨步之際的里程碑。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