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委提名人林盛豐自傳
一、
個人專業生涯的四個階段及其中受到矚目的重要事蹟
個人專業生涯中有四個職務,成為我專業成長與理想實踐的契機,分別是宜蘭縣縣政顧問,淡江大學建築系主任,行政院921重建委員會副執行長及行政院政務委員。這四個職務所代表的各個階段,與當時之努力目標及重要事蹟,茲分述如下:
第一階段: 1986-2000 擔任宜蘭縣政府縣政顧問
於陳定南及游錫堃擔任宜蘭縣縣長任內,我持續擔任宜蘭縣政府縣政顧問長達14年,負責協助督導宜蘭縣之重大工程,研擬全縣景觀風貌提升策略以及都市計劃及區域發展方針。
國內及國際一流專業團隊的參與
在這段長達十餘年的時光中,宜蘭縣府團隊與我開創了一個平台,來自日本、香港、新加坡、美國、澳洲等國際專業者與臺灣的專業團隊共同參與各項重大建設案,完成了冬山河親水公園、宜蘭運動公園、羅東運動公園、武荖坑、縣政中心、宜蘭傳統藝術中心、宜蘭河親水河岸等全國知名的大型建設。宜蘭縣的公共工程成為臺灣的典範。
宜蘭厝活動
游錫堃縣長任內,為了提升宜蘭民居的設計水準,責成縣府團隊與我企劃了宜蘭厝活動。每年選取十來位計畫興建住宅的業主,在配合永續價值及區域美學的設計公約的前提下,提供獲選業主設計補助及與縣府推薦的建築師簽約。此一活動持續多年,宜蘭地區的民居設計水準因本案的示範效果而顯著提升。
宜蘭總體規劃
為了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與秩序,並規劃交通路網與重大的基礎設施,我與縣府團隊赴新加坡大力邀請負責新加坡國土規劃的劉泰格先生及其團隊來宜蘭展開宜蘭縣總體規劃。此一規劃案大幅提升了國內區域規劃的水準,對日後宜蘭縣的主要交通路網,以及北宜高速公路平原段規劃,產生極大的影響。
宜蘭經驗成為典範
宜蘭縣的國中小校園規劃,公共工程建設,大型開放空間,都市設計,都市計劃,全縣整體規劃,專業者與行政部門的合作模式等,極為成功,被稱為宜蘭經驗。其中諸多經驗也成為個人擔任政務委員時推動臺灣地貌改造運動的基礎。
第二階段 1994-2000 擔任淡江大學建築系主任期間
自1994年起,我於淡江建築系擔任副教授,並於1996-1998年期間擔任系主任及研究所所長。
積極參與社造工作
1997年間,我參與迪化街的社區總體營造,試圖喚起居民保護街屋古蹟的熱情。我與所帶領的學生團隊細膩規劃了新年期間迪化街年貨採購的各項配套措施,以及街道景觀,並以年貨大街為名,打響了迪化街的名號。年貨大街以及後續的容積移轉政策, 使拆除古蹟的壓力大幅紓解。
城市的遠見記錄片製作
由於相關經驗的成功,我與紀錄片導演劉嵩得以與公共電視簽約,進行了一個得了金鐘獎的大型製作─「城市的遠見」。這個記錄片的製作耗時數年,採訪了世界上許多可以作為臺灣城市規劃建設參考的案例。
「城市的遠見」系列影帶成為臺灣各大學建築、景觀及都市計畫科系的教材,也成為縣市政府、地方社造團體的教材。
第三階段 2000-2002 擔任行政院921重建委員會副執行長
921集集大地震之後,行政院成立設立於中興新村的重建委員會,由黃榮村擔任執行長。我離開教職,擔任副執行長,負責校園重建,觀光及產業振興以及社區總體營造。
新校園運動
地震後災區的國中小學大量損毀,我獲得黃執行長的全力支持,在極大的時間壓力下與教育部共同推動了新校園運動。我們堅持了師生的參與,優良建築師遴選,營建工程最有利標,在極短的時間內,號召了國內大量從不參與公共工程的建築師投入了新校園運動。三年後,上百個高品質的校園逐一完成,大部份規劃階段提出的理想,也得以實現。
觀光及產業重建
地震後災區的觀光業陷入絕境。我集合業者,依旅遊動線將南投與臺中縣的風景點組織成十三條旅遊線,並協助業者組成協會,進行共同產品研發,共同行銷。相關的硬體之重建與新建,也以具國際競爭力之標準要求,並充分提供業者參與決策的機會。日月潭與阿里山就是在此機制下得以出現高品質的景觀建設。十三條旅遊線的觀光協會持續運作至今,而且組成中臺灣觀光產業聯盟,對外進行更大規模,更宏觀的共同行銷。
社區營造
重建會成立了一個社區巡迴小組,鼓勵有意願的社區形成組織,並廣邀相關專家,進入社區,與居民尋找社區振興的策略。我也積極參與其中,著力於社區環境面向。在兩年間因為居民的危機意識,專家的投入以及預算資源的挹注,921重建區產生了許多極為成功的社區。這些社區與公部門共同發展出許多新的模式,如點工叫料、自力營建、社區照護、社區生態旅遊、社區農特產品行銷等等,使臺灣的社造理論與實踐又向前進了一大步。
第四階段 2002-2005 擔任行政院政務委員期間
游錫堃先生擔任行政院長組閣時,任命我為政務委員,負責督導觀光、環保、重建區建設、及公共工程等相關部會業務。我以宜蘭、921重建以及多年來之國際專業互動所累積的經驗為基礎,積極推動下列五大面向的工作:
面向一:推動永續發展委員會國土資源組相關業務
行政院永續發展委員會由院長親自主持,下設六大分組。我擔任國土分組召集人。此一分組與經建會、內政部營建署以及一群專家學者完成了國土法草案,送立法院審議,並召集了相關學者展開了國土規劃的各項前置作業。長期被忽視的農村規劃,也被列入前置作業,大規模的展開。
面向二:水與綠建設計畫
這項工作包括水資源規劃與利用,地景改善與復育,綠營建計畫與下水道建設等項目,是永續發展與國土規劃的核心配套業務。其中的生態復育、造林、新河川運動、自然海岸復育等方案,對臺灣高山、森林、河川、海岸均提出符合生態永續理念的新政策目標,並在各項工程中落實。
面向三:行政院觀光推動委員會相關業務之推動
這個面向的工作以觀光客倍增計畫為主軸,針對臺灣觀光發展中的產品、行銷、服務等全方位進行檢討。我與觀光局將重建區旅遊路線的經驗提昇至全國層次,將臺灣的風景點組成北部海岸、日月潭、阿里山、恆春半島、花東等旅遊線,組織業者與相關單位,形成工作圈,對沿線的軟硬體進行體檢。重要景點也進行系列國際競圖,引進了日、美、西班牙等國多位具國際知名度的建築師與臺灣專業者合作,大幅提升了觀光據點的設施水準。
面向四:內政部營建署城鄉新風貌方案
我們決定不再補助地方政府進行小型景觀工程,而改以競爭方式,擇優補助能提升城市競爭力、足以改變城市空間結構的大型方案。更進一步補助地方政府聘請景觀總顧問,協助地方政府提升空間決策品質。
城鄉新風貌的補助作業,成為各縣市兩年一度的城市景觀設計大賽,規劃設計出高品質的公共建設與景觀工程。許多建設後來獲得國內、國際的設計大獎。
景觀面向的另一重大成績是景觀法草案的完成。景觀法若能通過,將成為提升臺灣地區景觀水準最重要的法制基礎。
面向五:臺灣地貌改造運動的佈局與展開
臺灣地貌改造運動由游錫堃院長提出,責成我選擇並列管當時各部會推動的重要大型建設方案,透過價值觀的建立,專業的引進,作業程序的建立,負責專案人員的教育訓練,達成地貌改造的目標。
被動員的部會及相關的計畫有:教育部新校園運動及永續校園計畫、交通部臺灣門戶專案、交通部觀光局觀光客倍增計畫下的套裝旅遊路線整備計畫、文建會、客委會、原民會的新故鄉營造、內政部營建署的城鄉新風貌、經濟部水利署新河川運動、工程會的生態永續工程以及文建會、教育部的新文化設施等。
法律規章層面的建置有最高層級的國土法與景觀法,以及較技術層次的市區道路條例等。
配合地貌改造運動的兩個系列國際競圖的諸多設計方案,落成之後獲得國內外多項大獎,對臺灣的地景產生深遠的影響。
二、
擔任監察委員後,如何發揮個人專長,行使職權
個人若能擔任監察委員,將在過去熟悉的領域,包括國土規劃、 城鄉景觀、公共工程品質提升、社會住宅建設、都市更新等,針對權責機關之政策作為持續關注。但個人所關懷且橫跨貫穿上述各領域者,乃公共工程品質之提升。
個人終生以提昇公共工程品質為職志,專業生涯數十年,完全與公共工程合而為一。對臺灣公共工程的生產流程,相關公私部門之生態,甚為瞭解。
臺灣中央與地方政府每年的公共工程建設預算高達數千億。五都升級完成之後,各都的舉債上限將大幅提升,可預見在往後十年,將會進入幾波的建設高峰。龐大的預算,轉化成大量的工程硬體,類型包括道路、橋樑、車站、機場、港口、漁港、學校、行政廳舍、風景區、河海工程、水岸等等,不勝枚舉。
臺灣地貌長期以來,即被這些公共工程所形塑。但目前專業界的共識是我們的專業環境不佳,法規制度環境極差,各級政府的專業能力不足。我們必須改變公共工程製造者的價值觀,重新界定公共工程的決策過程以及製造流程。
臺灣已經形成一個令有理想的空間專業者窒息的困境。這個困境由下列原因交互作用,而且日益僵固。
1.
政府部門的空間美學意識薄弱
臺灣已經出現了重視生活美學的市民階層。雖然市民的生活美學意識相當程度決定了一個城市的空間品質,但是政府部門關心首長政見落實,預算執行率,建築師遴選程序是否符合採購法等等,卻很少看到具備國際視野,關心環境空間美感及公共工程品質的公務員。
2.
各級政府缺乏專業能力
全國中央及地方大部分的政府機關,不具備辦理高品質公共工程的專業能力。很多部會沒有工務單位卻也可能必須籌建預算高達數十億的大型工程。臺灣的各級政府在爭取預算時不遺餘力,但爭取到預算時,常缺乏嚴謹的前置計畫與工程專案管理能力。
3. 消極的工程會角色
行政院工程會可以扮演積極創造制度,改善專業工作環境以提升工程品質的角色。工程會應明定何種型態之工程,應有哪些前置作業,以及最少多久的作業時間。預算超過五億以上的建築公共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其前置作業至少一年並不為過。
針對大型公共工程的一些相關作業,工程會應進行檢討,以與國際接軌,力求創造一個支持高品質工程規劃設計及施工的專業環境。
4.不得不改的採購法
確實有部分政治人物,民意代表及公務員利用公共工程牟利,以及建築師為了獲得標案而行賄。為了防止上述弊端,相關法令規定充滿了防弊的條文。尤其是採購法及圖利罪,讓有心求好的政治人物、公務員、專業者難以施展而陷入不做不錯的境地。甚至在採購法許可的範圍內採取較進步的作法,例如最有利標,也常陷入危機四伏的險境,一有黑函,就引發風暴。
最低價標被認為是防弊最有效的方法,而為一般工程實務所接受。此一文化,取代了追求品質的企圖,形成了一個低價,粗製濫造卻又無法杜絕弊端的惡性循環。
一位深入瞭解公共工程生態的監察委員,應可以扮演如下的角色:
1.
鼓勵制度建立重於個案防弊
公共工程的監察,個案防弊與制度匡正的比重,應取得平衡,甚或應更著墨於機關制度面的改善。宜蘭經驗,以及新校園運動的成功,都在於公共工程的決策與管理機制進行合理的調整。一昧拘泥於採購法防弊條文,並無助於防弊。
2.
鼓勵公共工程的法制面與制度面的國際接軌
我們必須鼓勵相關單位認真檢視國外先進且行之有年的專業實務,參考國際進步的相關制度。我們應考察日本、香港、新加坡、韓國、甚至中國大陸的採購制度,以及這些國家推動專業進步的作為。我們應與國際接軌,不可再故步自封。
我們必須積極行動,共謀對策,掙脫此一困境,否則臺灣專業者將毫無發展。我們將只會熟悉採購法,而不是日新月異的專業進展,臺灣的國際競爭力也將繼續流失,值得深且檢討並予改善。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