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培養全民「媒體識讀」能力 正確判斷網路資訊真偽

2017-03-25╱青年日報╱第2版


進入Web2.0的網路時代,社會大眾普遍透過手機汲取新知,接觸新聞、娛樂,聯繫朋友、甚至對公眾議題發表意見,但也引發了「鄉民正義」、乃至網路霸凌的亂象。近期以來,遠從南韓被誤為保母的教授妻子;近到臺灣因尊重子女身體自主權、即被無辜批判的母親,種種網路現象都深值國人反省。

   美國社會學家杭斯基認為,現代社會隨時隨地的上網功能,除改變人們的媒體使用習慣,也根本顛覆了人類社會的生活方式。人們可以於社群媒體自由發表言論,並透過朋友間的推播,讓意見傳散無遠弗屆。這種被稱為「自媒體」的現象,加重了人們對網路的依賴。一旦沒有網路,甚至會喪失安全感。社會大眾自為媒體,帶來的好處是可及時、迅速、跨越國際地接觸資訊,打破由主流媒體掌握的大眾媒體守門機制,讓庶民聲音得以活躍於公共空間;然而,未經專業媒體守門,所造成日益嚴重的「未審先判」、社會公審式的「鄉民正義」問題,催化社會對立,也深化了社會問題。

   日前,朴槿惠成為韓國首位被彈劾下台的總統,引發全球熱議。韓國釜山國立大學政治學副教授凱利,當日在家接受BBC直播訪問,談到朴槿惠下台對韓國造成的影響時,被兩名開心闖入房間的幼子打斷。尷尬又逗趣的畫面,立刻在全球網路快速流傳。影片中慌忙趕來帶走孩子的女性,甚至引發網友「好評」,紛紛讚許她是「忍者保母」(Ninja Nanny)。但事實上,當事人的身分,是教授的韓籍妻子。許多網友先入為主,認定出現的亞洲女性就是「保母」時,社會大眾在轉傳、分享影片或文章之際,並無查證。事後,凱利教授坦言,對妻子被說成「保母」確感不快。

   這種現象,在臺灣亦層出不窮。媒體從臉書粉絲團「爆料公社」取材,刊出一則報導:〈媽騎車穿羽絨,竟讓女童穿「吊嘎啊」凍到發抖〉,除引來鄉民熱烈討論,也帶來連串困擾。當晚,女童母親車牌在網路上曝光,隱私權遭受侵犯後,家長開始接到不知名電話。有民眾甚至主動向臺中市社會局,舉報女童父母涉嫌虐童。社工從照片上的車牌號碼,找到當事人地址,即登門表明要進行約訪。

   此一事件發生後,女童家長情緒激動的言語,值得吾人深省。她說:「我想請問,為什麼憑一張照片,就可以來我家找上門,懷疑我虐待小孩?太唐突!我很難接受。」事實上,女童母親當天出門前,即詢問孩子,天冷要不要多穿衣服?但小孩堅持不要。母親尊重孩子身體自主權,讓她自己選擇不穿外套出門。女童母親對大眾提出質疑:「為什麼報社僅憑一個網路新聞,就告知全世界?可用這樣的標準,來評論一位媽媽?」該事件從一張簡單的網路照片開始,在各社群媒體形成輿論;再透過大眾媒體的報導與追蹤,形成更大批判浪潮,最後甚至由社會局介入「輔導」。一連串的非理性情緒堆疊,對父母造成「千夫所指」的龐大壓力。若非女童父母積極尋求管道發聲,傷害還可能繼續擴大。

   上述兩項案例,暴露網際網路便利後,衍生的諸多問題。從媒體層面來說,新媒體的運作邏輯,帶給記者龐大的點擊率壓力,要求新聞採訪又新又快、素材最好有影像或圖片。因此,現今電視新聞內容,多取材自行車紀錄器、路口監視器,及民眾在臉書粉絲團或PTT及時爆料者。整體新聞運作編採邏輯,只見點擊率與收視率的追求,全無媒體善盡真相查證的責任與義務。

   對大眾而言,社群媒體的設計邏輯,本質上鼓勵以簡短、情緒性的發言為主。例如,當爆料公社的照片或影片,具備值得社會與主流媒體關注的新聞性後,民眾就會透過按讚、留言的方式跟進討論。這種眾所矚目的感覺,無形中會讓爆料者得到鼓勵與支持。此外,每當有重大社會議題,各方製作的「懶人包」,常能得到廣大的回響,也凸顯習慣新媒體運作的大眾,已沒有足夠耐心,了解完整事件,只想從片段、加工後的資訊中,自為判斷。

   我國雖早已仿效歐美,在各級教育系統中,納入「媒體識讀」、「媒體素養」相關課程,期望年輕世代藉此認識媒體;然而,當民眾慣以爆料「揭弊」、隨手拍照上傳,以及動輒訴諸網路公審的「鍵盤正義」日趨嚴重下,亂象顯然仍待導正。近來,傳播學界主張,應進一步將「媒體識讀」課程,列為終身教育的核心課程,從小學到大學,均要有系統地將課程設計,專注於認識媒體與解讀內容,讓社會大眾能警覺網際網路時代「眼見並不為真」、媒體資訊「經過建構」,進而培養身為一個現代公民,接收資訊與判斷網路內容真偽的能力,相關呼籲值得政府部門思考。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立委離婚,妻愛兩子

數學老師製作的謎語

立法院總務處長由周傑升任,引發一連串的人事異動(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