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基進:「修憲檢討不分區立委席次」座談會
【數位網路報記者陳漢墀4/18台北報導】
台灣基進(16)日於立法院舉辦「修憲檢討不分區立委席次」座談會,由台灣基進黨主席陳奕齊、台灣基進立法委員陳柏惟主持,並邀請專家學者、民間團體與相關部會發言,會中對不分區立委席次的現狀提出檢討,並討論相關可能的改革方案。
陳奕齊提到,修憲許多相關之議案已於院會一讀,目前雖未確定修憲委員會召開時間,但有關不分區立委席次改革的議案尚未有充分討論。台灣基進作為擁有政黨補助款卻無法分配不分區席次的小黨,召開本次座談會,就是樂見選制改革有更充分的討論聲音,也是我們希望台灣民主更加深化的責任。
陳奕齊說,不分區設置的初衷「不是價值中立,是價值的體現」,用以彰顯每個政黨的特色與理念。過去的選制改革,都是帶來政治文化的改變與本土化,現行區域立委與議員的工作高度重疊,希望透過討論讓彼此的業務範疇得到重新界定,讓個人服務往政策競爭調整。若修憲的選制改革難度過高,可先由技術性的修改選罷法開始。當然提升既有113席立委中34席不分區立委比例,可以增加大小黨競爭激烈度,凸顯政黨價值,讓選民重視政策重要性,提升台灣整體政治素養。
陳柏惟表示過去修憲中推動席次減半與單一選區票兩票制,割自己的肉,卻也失去專業,小黨難以生存,民眾還是對立法院沒信心。從數據上觀察,2008年新選制上路後,第三勢力的空間仍是持續成長的,但每年仍有相當高比例的支持民意被浪費,如果台灣的民主還停留在不願意給新興小黨競爭,不願意給年輕人機會的心態,就像是夕陽產業,無法產生新思維,更何況現在國會有一個「紅色大黨」國民黨,更需要有一群小黨要能進入體制內與其抗衡,台灣基進身為小黨,有責任對民眾清楚傳達我們的立場,共同促成政治環境的改善。
中央研究院法律研究所副研究員蘇彥圖說,2007年修憲後的單一選區兩票制制度可以說是民粹改革的典範,2008年開始施行的新選制施行到2020年,制度上遇到的問題,已經累積足夠的樣本,應該開始檢討,希望台灣選制的改革能實現在2024年的大選,而不是更往後2028年或更久的未來。除了贊成不分區增加席次,區域立委也應該增加席次,才能解決票票不等值,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這對大黨、小黨都有助益。
東吳大學政治系 助理教授彭睿仁說,2008年新選制的惡果至今仍在,小黨永遠沒有機會翻身;直接砍半席次的決定,完全違反民主精神與原則;但是政治不能違反民意,但不能屈服民粹。他認為得票率超過3%有政黨補助款,超過5%才能分配席次的規定也缺乏法理、歷史背景依據,應降低門檻,改為聯立制讓小黨進入國會。不分區制度不可能只透過大黨安排的多元名單,因為大黨在重要議題上仍會受制於黨內高層的意志,利用國會的多小黨結盟,才能解決大黨為主的國會現狀對民主的破壞。
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助理教授吳瑛珠說,大法官釋字721號解釋說明不分區5%門檻並無違憲,回顧歷史,5%門檻是為了解決僑選立委的問題,也因我國非內閣制,若沒有組成政府的需求,我們真的有避免小黨林立、政黨體系零碎化、影響國會運作的議事效率、妨害行政立法互動關係之順暢的理由存在嗎?釋字721號解釋的現行制度沒有剝奪兩大黨之外的政黨機會,就符合多元並給予各政黨機會平等嗎?因此應當討論5%門檻是否有存在必要。若以民主正當性來計算,150~280席的國會對台灣較為合理,現行制度因大選區小選區的人數差異極大,造成票票並不等值,反應民主的過程中並不民主的問題,期待小黨存在增加良性的競爭。
台灣戰略模擬學會研究員何澄輝說,立法委員人數太少,造成立法品質堪慮,就算是資深委員,也無法理解個別委員會的所有議題。台灣為單一國會非上下院,權力高度集中於國會中113席上,區域立委必須選區立院兩頭跑,難以兼顧;增加不分區立委,有個重要目的是提升委員的專業化,制度上需要更多討論才能夠做到整體提升,只有修憲可能改善有限,提議將制憲與否一併提入討論,從更高層次去思考這個問題。
台灣制憲基金會宋承恩副執行長說,修憲程序無法滿足民意期待,就不要排除制憲。從國際現狀來看,民主是台灣最好的防衛,台美是價值的同盟,美國也表明,維繫台灣的民主是美國的核心利益,而目前台灣的民主是受到威脅的,那就是紅色代理人的問題,需要有一個配套來防範紅色小黨,也就是基進努力很久的《境外勢力代理人法》草案,這樣就不用對降低門檻造成的滲透問題產生疑慮。
座談會出席的內政部與中選會代表表示,關於5%門檻問題,過去仍有小黨達成,並非全然民意無法表達的問題,若相關憲法修正案提出有關部會將會依據規定進行處理、討論。現行選舉制度造成不公平競爭的問題,部會會將委員與專家學者意見帶回參考。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