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網路報記者陳漢墀4/18台北報導】
圖:當事人陳政子於座談中分享,台下觀眾認真聆聽(主辦單位提供)
不使靈魂成灰燼──
國家人權博物館自2018年成立以來,持續致力於以藝術、文學的方式,開啟臺灣社會對白色恐怖與轉型正義的對話,繼去年與春山出版合作推出《讓過去成為此刻:臺灣白色恐怖小說選》後,今(2021)年再度攜手出版《靈魂與灰燼:臺灣白色恐怖散文選》。
本次新書發表座談特別邀集作者、當事人、主編共11人與談,包含兒童時期捲入鹿窟事件的當事人陳政子女士、海軍白恐案當事人胡子丹前輩;本套書主編小說家胡淑雯與童偉格;作家陳列、季季、葉怡君、唐香燕;影像工作者廖建華;歷史研究者林易澄與杜晉軒,透過每一位不同身分與談人各異而豐富的視野,接近複雜的歷史與人性。
《靈魂與灰燼:臺灣白色恐怖散文選》套書共5冊,2184頁,收錄43位作者、47篇文章,由小說家胡淑雯與童偉格主編,梳理出七大主題——繫獄作家、青春、地下黨、女人、身體、特務、島。每一個主題皆由主編專文導讀,帶領讀者深入每一篇文章的肌理脈絡,並由林傳凱、吳俊瑩、林易澄三位學者,為每一篇文章注釋,讓作品中與現實有跡可循。
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陳俊宏談及本次編選過程的難度之高,在於如何界定「白色恐怖散文」。經過歷時一年的反覆討論,本次選集嘗試讓不同的受創主體,身影得以被看見、聲音被聽見,而多位見證者的書寫,不僅避免對於歷史過度簡化的可能,也呈現了「以書寫抵抗遺忘」的力量。如卷二「地下燃燒」我們得以看見的,即便當代已持續推動平反工作,但臺灣社會對於思想的平反依然未盡。陳俊宏引作家季季所言:「傷痕是無法告別的,對待傷痕最好的方式,就是透過文字跟史料,將它修補得更完整、更有尊嚴。」期待讀者不再是身處故鄉的異鄉人,並能從中找到自身與這段歷史的連結。
春山出版社總編輯莊瑞琳指出本次散文選的重要意義有四,一是散文定義的突破,以記述重要性、文學象徵性為考量,容納了散文、口述、回憶錄、自傳等多種非虛構寫作 ; 二是七大主題的劃分,重新開展白色恐怖的理解 ; 三是白色恐怖的時空跨度,延伸到馬祖離島、東南亞,甚至到日本、美國 ; 四是各項重要案件的容納,如鹿窟案、鄒族案、四六事件、民主臺灣聯盟案等,並以註解或邊欄的方式,將目前已知的事實補充進來。她表示道:「轉型正義不只是一種人權、民主的理念,社會更應該共同以人性的復原、共感為目標,而這正是文學可以做的事。」
本套書主編之一胡淑雯認為,這是一套「過早」的選集,因為編選過程裡,發覺社會對於這段歷史的理解與詮釋並不足夠,依然需要不斷的追趕與更新,更遺憾的是,收錄過程面對到政治案件當事人後代,感受到那份無法原諒身為受難者的家人、亦無法原諒這個社會的創傷與憤怒。本次散文選所能夠盡力提供的,或許僅是一個暫時的、靜止的、不受意識形態所干擾的存在。同為主編的童偉格也表示:「選集工作的完成,正是開放詮釋的起點。」
選集涵蓋特務、線民等加害者與協力者,也注重多元族群包括外省、原住民與離島馬祖、外國人的經驗,我們將看到無辜受難者、革命者、人生遭到毀棄的家屬,也有判決了兩百多位共產黨卻遭內鬥誣陷的調查局處長。故事或者令人驚怖、畏懼、迴避,但同時是這塊土地上曾經擁有的真實人性。
卷一「雪的重述.萌」以繫獄作家、青春為主題,由陳列、楊逵、葉石濤、柏楊四位曾繫獄的作家作品為起點,並收錄陳政子、莫那能等作品,描述了因時代的牢所付出的青春代價。卷二「地下燃燒」則由日治時期反日與農工運動的脈絡、二二八現場的重新回返,關注湮沒的地下黨歷史,收錄有藍博洲、林書揚、陳明忠、吳聲潤等作者作品。卷三「她的花並不沉重」則凸顯女性的位置與視角,涵括了季季、唐香燕、吳俊宏等人的書寫。卷四「原地流變」以身體與特務為主題,描述遭逮捕、審訊、刑求的身體以及精神痛楚,同時政工人員也成為整肅對象、與臥底線民的經歷,本卷收錄有蔡德本、施儒昌、顏世鴻、謝聰敏、高麗娟、廖建華等作者的作品。卷五「失落的故鄉」由胡子丹、彭明敏、高金郎、杜晉軒等人的筆下,呈現各種移動中失去故鄉的死者或流亡者。
國家人權博物館與春山出版社期待在這個巨大的人性劇場中,觀者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與啟示,同時也找到與這些歷史的聯繫,進一步體認人權的價值。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