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專校院「彈薪方案」成效不彰 行政院應督促檢討
【數位網路記者陳漢墀台北報導/2016,9,12】
陳小紅表示,「彈薪方案」實施以來,高達九成以上經費,係用於補助現職人員,延攬國際人才方面,顯欠積極。又,補助對象多為現職教授,應衡平補助青年優秀與資深學者間之比例;再者,該方案每月最低補助金額僅區區新臺幣數千元,且部分學校補助人數,竟達該校專任教師人數之近半,其中更有高達八成以上者,顯然「雨露均霑、人人有獎」;或有以兼任行政工作獲獎者居多,引發該方案有變相加薪或為主管加給之訾議。
調查報告亦指出,「彈薪方案」經費來源不穩定且即將屆期,於經費來源不足前提下,教育部期盼未來各大學能積極發揮校務基金之作用,然對自籌收入占校務基金不及一或二成之國立大學,及根本無校務基金的私立大學而言,此等期待似不切實際,且很可能會落空。再以國內教研人員薪資水準、退撫機制及補助(貼) 措施對國際頂尖人才長期留任之吸引力有限,因此「彈薪方案」應務實的以延攬國際優秀人才來臺短期停留,並提供完善配套措施,確保其停留期間能引領國內研究團隊或教研人員,提升研發能力而發揮實益為依歸。
監察委員陳小紅強調,「彈薪方案」補助對象,多由各校自訂辦法並審定核發對象,絕大多數學校僅考量教學和研究表現/績效,然若以人才延攬、留任與國家整體/產業發展政策之關聯性(如產學合作)觀之,則存相當改善空間。「彈薪方案」執行缺失,實則涉及我國高教發展之深層結構困境,尤其於國家財政日益拮据情勢下,行政院允宜綜合考量高教整併、公教分離、大學法人化、法規(如攬才)鬆綁等相關策略,以厚植國家長遠發展之人才實力。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