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長鄭麗君:把握時間 拚命做事

文化部長鄭麗君女士
2016-05-31╱自由時報╱第D08A版╱藝術文化(北)╱凃盈如
記者凃盈如/專訪

  我們520到525,5天我非常高興文化部與我們同仁,完成破紀錄交接,因為我曾經在2004年入過一次閣,我們這一次交接期快速完成了所有業務的盤點,並且把蔡總統的文化政策白皮書,化為具體工作事項、完成分工,也提出概算需求、專案計畫,我們在今天(525)下午之後,就可以完全地提出來送到行政院來核定,所以我覺得這幾天文化部同仁超高行政效率讓我蠻感動的,也就是說新政府沒有時間再等待。

  大家都會懷疑你是不是沒睡覺?短短幾天可以完成部裡業務盤點並形成工作計畫?

  我中間還有睡覺、帶孩子。蔡總統在過去8年把國家面對的問題都想得蠻透徹,我們在大選前也就文化政策的白皮書做很深的思考,所以我在520前的深度交接的過程,同仁跟我簡報的時候,我已經把未來蔡總統的文化願景跟白皮書的想法跟同仁分享,而且,這份文化理想已經在心中準備很多很多年了!所以520上任之後,我們可以很快地提出計畫跟未來的預算和需求,所以我想我們會把握時間、拚命做事。

  未來文化部最重要的核心概念為何?

  包括我自己,我都覺得對於土地跟歷史不夠了解,對文化的各項資產不夠了解,尤其我擔任立委這幾年的期間,我們有郭芝苑、蕭泰然、馬水龍過世,除了馬水龍先生有比較多的紀念活動,其他的大家關注度很少;今年2月我們有客家女詩人杜潘芳格、黃靈芝等,還有這幾天有位書法家黃天橫,也是很著名的史料收藏者過世,但是我們對土地、歷史記憶、對於我們世世代代的文化成就,是非常陌生的。我一直從以前,就覺得台灣人,是「故鄉的異鄉人」,這一點是我覺得說,文化發展要從紮根做起,所以未來文化政策的核心就是文化紮根,就像蓋房子,地基要打得夠深,對於土地上,所有思想文化的痕跡跟資產,包括土地的生態史、自然史、 藝術史、生活史、文化史,甚至我們的產業史,那我們才有夠深厚的土壤去進一步發展我們的文化政策,跟迎接數位時代的新文化。

  台灣文化目前脆弱的地方在哪裡?

  我們要重新去界定出政府的責任所在,因為創造歷史是人民,那民主社會寫歷史也是人民。我們當然已經過了國家寫史的階段,但國家必須要建構出一個政策的系統跟足夠的資源,去支持整個歷史的重建,然後去帶動國民重新去了解我們自己是誰,那這個是政府的責任。當我們知道自己是誰,當我們走去世界的時候,才能告訴世界什麼是台灣文化,所以,所有在我們現在所羨慕文化產業、文化經濟強勢輸出的國家,像我們羨慕日本、韓國、法國或其他國家,他們都是文化主體性非常強的國家,也就是說他們會以自己的文化為傲,文化生生不息,文化在他們的生活裡還是深深發展,他們自然就會在國際經貿上適度保留自己的文化、積極地走出去。對於自己的文化不了解、對於主體性不清楚,台灣面對雙重虛弱。

  部長在擔任立委時,有設想過文化部該做些什麼?

  《國家語言發展法》,這是我在擔任立委時一直希望文化部要去研議的,但是沒有研議出來,所以我來了,我就要去把它提出來,因為我們的語言,我們的母語,瀕臨滅亡,尤其我們原住民與客語在UNESCO列為「瀕臨滅亡」、我們的閩南語使用的人數也在下降,母語是進入「使用率的懸崖」(此為政府主計處人口及住宅普查顯示),讓人非常憂心。我從當立委就一直跟文化部提出來,在我們這一代的手上,我不能讓這塊土地上任何一種語言死亡,這是任何一個有文化意識的政府都該做的事情。 語言不只是溝通,語言本身乘載著很多的歷史記憶跟文化。

  總統前4年學客語,已經可以用客語演講。我在小學第一次參加音樂比賽,是《藍色多瑙河》,自選曲我選《望春風》。我與鄧雨賢的後代聊到「四月望雨」:《望春風》、《月夜愁》、《雨夜花》、《四季謠》,我們有非常豐富的各種藝術、音樂、舞蹈、表演藝術、視覺藝術等資產,但我們都不知道。

  文化紮根有沒有具體的想法與做法?

  媒體推廣很重要,公廣集團如公視、華視。我們希望有藝文頻道,如在歐洲有ARTE(1992年由德法合資建立的公共電視台),像是那樣24小時的藝文頻道,擬似那樣的精神,我們的文化體驗教育,是從小就培養孩子文化欣賞的能力,不只美術課、音樂課,他是要欣賞的能力,要不斷的親近文化的內容,所以包括閱讀教育、影像教育,像法國從小學就推電影教育,看電影、親近劇場、參訪劇場,劇場就會帶領他們演一段,帶領討論,甚至歐洲的孩子從小都有劇團,包括表演、親近各種視覺藝術、了解美術館、博物館,了解藝術史,我們希望跟教育部合作,我們會把教材內容跟引導者開發出來,不要增加既有老師的負擔,不同的地方因地制宜,盤點文化設施,讓孩子們可以走出來,來接近文化資源,這是文化教育的部分,尤其是要在地化。我們在地有豐富的文史,讓孩子了解。

  文資的保存是近年來擴大很大的概念,我在當立委的時候希望把文化地景跟文化景觀都放進來,包括我們也通過《水下文化資產保存法》。有些文化景觀快速的消失讓我非常的擔心。譬如陳澄波的《淡水夕照》,很可能我們蓋了淡海大橋,我們就再也看不見了。我當立委時曾開過記者會「搶救淡水夕照」。說實在的,若以商業價值看來,陳澄波的畫在全世界拍賣市場,是我們台灣目前最高價,更不要說歷史價值、藝術價值。而且陳澄波的重要性。我就想到我在法國留學的時候,經過米勒《拾穗》的那一畝田,真的是感動,不只喜歡那幅畫,到了那一畝田,你會看到它保留原狀,在旁邊立了一幅米勒的畫。有些觀光客會特別在某個時分前往,因為那光影跟當時印象派畫作最接近。但我們從來就不珍惜我們的這些。陳澄波有淡水夕照,也有很多中央山脈的畫作,所以如果我們嘉南平原的文化地景的保存,我們若不去想這件事,我不確定我們的孩子有沒有辦法從嘉南平原遙望中央山脈,那大概是台灣最遼闊的視野。我不知道下一代還看不看得到。

  如何和人民的生活貼近,從而擴大文化保存的意義?

  文化保存是,大家比較知道是有形跟無形的文化資產,到底什麼是我們必須世世代代保存下來的,然後他可以作為我們生生不息創作的土壤,我們要非常認真嚴肅去思考這工作。我覺得他可以讓我們下一代生活在非常感動的生活環境裡,充滿歷史感、美感,這就是最好的教育,教出來的人才會有創意,才有辦法面對全球化一些競爭的環境,我們需要的是創意的人才,所以創意不是一些破碎的專利,不是一些技術性的培養,而是讓一個孩子生活在一個有歷史感、美感的環境裡面,他會enjoy、喜歡藝術、喜歡文化,這是我的夢。(笑)

  部長是否想過文化和轉型正義的關係與連結?

  我們任內要成立國家人權博物館,以文化的力量推動轉型正義。國家人權博物館有兩個園區,一個是景美園區、一個是綠島園區,現在是隸屬文化部所屬機關。這幾年一直是籌備中,從龍前部長一直在籌備中,我一直等一直等,這一棒交到我手上,我一定要把他成立起來。我們蔡總統也會成立台灣民間真相和解促進委員會,我覺得他會是個同步並進的工作。在政府整個大的轉型正義的工作裡面,文化部會來負責國家人權博物館的成立。我們把景美園區跟綠島,甚至我覺得應該跟228紀念館、跟全台曾經白色恐怖發生的地標,把它整個結合起來,是個行動博物館的概念,可以是民主之旅,來看待台灣在民主文化所留下來各式各樣的資產,他也會對未來社會在推動轉型正義,有一個柔性的力量去促進相互了解。轉型正義一定要站在同理心的角度,用文化的力量去對話、理解,正義才能成為社會公平價值。正義不是只是法理,正義是讓人權的價值屹立不搖,那就需要同理心,需要很多文藝的創作、文學、影像、紀錄片,甚至我們常常覺得很多電影感動人心,但台灣過去白色恐怖沒有被好好地面對、訴說跟討論,未來我們要推動轉型正義,絕對不能缺乏文化的力量,所以國家人權博物館是我們的重點。

  部長如何看待中正紀念堂拆與不拆的爭議?

  我覺得中正紀念堂的轉型,要交給社會來討論,讓社會對話,來形成一定的共識,再配合政府整個轉型正義來思考。但是至於它的建築、空間,事實上它在不同的時代已經發生變化。像野百合學運在裡面發生,所以我們不同人對那廣場是有不同的記憶。它的建築與空間要怎麼處理、運用,可以結合都市計畫思考。轉型跟拆不拆是兩回事,不拆不代表不轉型,要看裡面的空間怎麼用。歐洲也有很多是帝制、獨裁者的建築,被轉型了,對話的過程是重要的,較完整的想法是配合整個政府轉型正義,它如何轉型,配合社會來討論,它的建物跟空間,如何跟都市計畫整體再做思考。第一個是轉型正義,第二個是內容如何轉型,第三個是建物跟空間跟都市計畫如何來改變。

  這些年台灣文化創意產業叫得很響,但效果有限,新的文化部有何看法?

  當我們文化主體性的政策系統建立起來後,我們面對國際經貿的時候,就更知道要珍惜自己的文化內涵,所以我們在協商的時候,要提出一個文化經貿的指導策略,我們要確保價值輸出跟產業輸出。所以我提的一個新的概念就是,文化經濟的概念。我覺得文化創意產業有他的模糊性,我提的文化經濟的部分,是認為依該振興內容跟健全產業化環境入手,而這裡面有一些重要的策略產業,像影視、出版、ACG(動漫)產業,都是非常重要的文化內容的產業,所以一方面要振興內容,一方面要健全產業的生態系,我們太多人才都出走了,因為面對很大困境,所以到中國、日本去,所以要把這生態系重現,讓他們可以在國內安心的創作。我相信,文化經濟的提振,可以回過頭來讓大家更近用文化的內容,可以共享文化的生活,所以它不是只有一個產值的貢獻,更重要的是,在這裡面共享一個文化生活,那他也會成為國家品牌很重要的一個根產業,就像韓流帶動了國家其他產業,如通訊產品的外銷,他成了國家品牌的運動跟行銷,所以在我們推動未來的新興產業跟策略產業,我也希望要把文化經濟放進去,作為一種根產業,然後積極的輸出,要從內需做起。沒一個國家,自己不看自己的連續劇,卻可以輸出,所以培養它強大才可以走出去,所以我們要提升國片在國內的能見度、提升電視本國自製節目的能見度、擴大出版、漫畫、動畫的製作。在這同時,政府的策略要重新做定位,我是建議要雙軌資金,要補助跟投資來雙軌進行。過去馬政府也有投資文創,但他投資處理的機制要更謹慎成熟,否則他不能夠真正振興內容,我認為未來要設立官民之間新的中介組織,來協助新的產業推動,我們會在資金、組織上面來合作、打通通路,如國片能見度、本國節目在電視上的能見度、培育人才,這些環節來做,再搭配國際經貿指導策略,在面對國際競爭時,不受到威脅,爭取時間,來強本,讓內容產業可以發展起來。比較謹慎地來處理國際經貿的協商,未來也積極在產業的輸出。

  您的文化政策要如何落實?

  文化部沒辦法靠單打獨鬥完成,選前白皮書就有提文化會報,選前就有這個想法,在共識營的時候就把握機會提這個想法,所以行政院長林全523第一個上班日,第一個政務會議,大家都只看到廢紅十字會專法,還有撤告,但那天他決定,成立行政院文化會報,是個大事。院長禮拜一宣示,禮拜二就接到秘書長提文化會報的規畫。(轉貼)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立委離婚,妻愛兩子

數學老師製作的謎語

立法院總務處長由周傑升任,引發一連串的人事異動(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