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遠哲揭秘辛,澄清學術流言
(數位網路報記者陳漢墀/12日台北特稿)中央研究院前院長李遠哲在一本新書----羅銅壁一生回顧(2016,1中研院近史所出版,翁啟惠、李遠哲、孫震作序),在序文中揭露了許多秘辛,也澄清了學術界不實傳言,讓大家知道真正的他是個什麼樣的人。
李遠哲澄清的部分有八大項:
一、逼退前院長吳大猷
李登輝總統擬請李遠哲還國當中央研究院院長,導至院長吳大猷遭逼退,這種說法在學術界甚囂塵上,李遠哲的說法是:毫無所悉,也無從証實。
他強調,從未爭取院長一職;原先的構想是張昭鼎過世,決意提前還國,接替原分所所長一職,當院長是以後的發展。至於前長院吳大猷的傳言,在1992年即有立委質詢他年邁與工作效率;一些院士與所長也曾向李提到,吳院長年邁,每天只到中研院待幾小時。
二、陳由豪擬贈中研院院長官舍
李遠哲返台後是自行租屋居住,因為中研院並無院長官舍。他認識陳由豪,但是陳從未表示要送房子給他,李說,即使他要送,也不可能接受。
他提到,周氏祭祀公業以地上權補償金購贈予中研院一間房舍,仍是毛胚屋,必須經過水電等基本裝修才能人住,院內原意供作吳大猷院長退休宿舍,但吳無此意,李建議作海外訪問學者宿舍,後來因為院內有人建議李院長遷入,他才遷入此一宿舍。
三、總辦事處另編「研究經費」千萬
立法院與行政院主計處曾質疑:行政單位總辦事處為何要編研究經費?
李遠哲說明:我決定回中研院時,年度預算已經編完,沒有任何彈性,金額不多,政府要我回國提升學術水準,而研究院直屬總統府,所以特別向李總統爭取額外經費,以便爭取國外學人還國所需,但全院預算已編完,希望 總統至少撥給6千萬元,分別給數理、人文社會、生命科學類各2千萬,由於中研院已多編列一些給生命科學,所以李總統給了5千萬,分別是生命科學1千萬,數理、人文社會各2千萬。
四、國外院士來來去去,未實質貢獻
李遠哲說,這種說法對許多回國奉獻的學者並不公平。批評的僅僅是少數個案而已,並在發現之後也不再續聘了。但是大多數的學人回國後都作出很大的貢獻;譬如陳長謙、楊祥發、張光直等。像陳長謙回來化學所後助益很大,甚至幫助每位發表文章未被接受的助教授修改英文、教授寫作,極有耐心。楊祥發教授、張光直教授都是美國科學院院士的優秀學者,他們不僅推動學術研究,也特別培養年青人做了很大的貢獻。
五、學者回國到各所評鑑不說實話
李遠哲認為,這並非普遍現象,只是少數所裡的問題!
六、放棄中研院招生作研究
李遠哲說,原本他是希望邀請國際學者回來講學並培養學生,因此想建議教育部修改「學位授予法」,但是後來放棄了,而是另行成立「國際研究生院」,他請陳長謙副院長在既有法令下推動成立「國際研究生院」,我們與各大學設立學程,邀請國際學者到這些學校授課,學位由大學授與,學生在中研院作研究,而且學生很多,真正花很多心血促成「國際研究生院」的是陳長謙院士。
七、撤換陳長謙副院長
李遠哲撤換陳長謙副院長一事,當時曾引發不少流言,李前院長解釋:陳副院長不是個有私心的人,也不會全憑個人好惡行事,他請陳卸任是因為擔心他的健康情形。他當初親自到加州理工學院邀請陳回國擔任中研院化學所所長。幾年後更委以副院長重責,李院長尤其肯定陳在「國際研究生院」的付出,尤其他在世界一流的大學歷練,更使他在學術行政方面有很好的作為。
八、對產學合作的誤解
李遠哲一回台灣就宣稱:關門做實驗的時代已經過去,將美國大學正流行的產學合作引進台灣,引起不少批評。
李遠哲說明,他並未期許中研院大幅度轉向產學合作。他在很多公開演講中指出,中研院有10%的研究成果能產業化,那麼另外90%就能得到解放。真正的意思是:研究經費來自於國家社會,作研究是增進人民的福祉,如果其中有一部份能產業化,也能讓其他研究人員減輕壓力,進一些專注於其他科學與真理的探索,長期以往仍能對社會發展與大眾福祉有所助益。
http://hanreporter.blogspot.tw/2016/02/blog-post_25.html
李遠哲澄清的部分有八大項:
一、逼退前院長吳大猷
李登輝總統擬請李遠哲還國當中央研究院院長,導至院長吳大猷遭逼退,這種說法在學術界甚囂塵上,李遠哲的說法是:毫無所悉,也無從証實。
他強調,從未爭取院長一職;原先的構想是張昭鼎過世,決意提前還國,接替原分所所長一職,當院長是以後的發展。至於前長院吳大猷的傳言,在1992年即有立委質詢他年邁與工作效率;一些院士與所長也曾向李提到,吳院長年邁,每天只到中研院待幾小時。
二、陳由豪擬贈中研院院長官舍
李遠哲返台後是自行租屋居住,因為中研院並無院長官舍。他認識陳由豪,但是陳從未表示要送房子給他,李說,即使他要送,也不可能接受。
他提到,周氏祭祀公業以地上權補償金購贈予中研院一間房舍,仍是毛胚屋,必須經過水電等基本裝修才能人住,院內原意供作吳大猷院長退休宿舍,但吳無此意,李建議作海外訪問學者宿舍,後來因為院內有人建議李院長遷入,他才遷入此一宿舍。
三、總辦事處另編「研究經費」千萬
立法院與行政院主計處曾質疑:行政單位總辦事處為何要編研究經費?
李遠哲說明:我決定回中研院時,年度預算已經編完,沒有任何彈性,金額不多,政府要我回國提升學術水準,而研究院直屬總統府,所以特別向李總統爭取額外經費,以便爭取國外學人還國所需,但全院預算已編完,希望 總統至少撥給6千萬元,分別給數理、人文社會、生命科學類各2千萬,由於中研院已多編列一些給生命科學,所以李總統給了5千萬,分別是生命科學1千萬,數理、人文社會各2千萬。
四、國外院士來來去去,未實質貢獻
李遠哲說,這種說法對許多回國奉獻的學者並不公平。批評的僅僅是少數個案而已,並在發現之後也不再續聘了。但是大多數的學人回國後都作出很大的貢獻;譬如陳長謙、楊祥發、張光直等。像陳長謙回來化學所後助益很大,甚至幫助每位發表文章未被接受的助教授修改英文、教授寫作,極有耐心。楊祥發教授、張光直教授都是美國科學院院士的優秀學者,他們不僅推動學術研究,也特別培養年青人做了很大的貢獻。
五、學者回國到各所評鑑不說實話
李遠哲認為,這並非普遍現象,只是少數所裡的問題!
六、放棄中研院招生作研究
李遠哲說,原本他是希望邀請國際學者回來講學並培養學生,因此想建議教育部修改「學位授予法」,但是後來放棄了,而是另行成立「國際研究生院」,他請陳長謙副院長在既有法令下推動成立「國際研究生院」,我們與各大學設立學程,邀請國際學者到這些學校授課,學位由大學授與,學生在中研院作研究,而且學生很多,真正花很多心血促成「國際研究生院」的是陳長謙院士。
七、撤換陳長謙副院長
李遠哲撤換陳長謙副院長一事,當時曾引發不少流言,李前院長解釋:陳副院長不是個有私心的人,也不會全憑個人好惡行事,他請陳卸任是因為擔心他的健康情形。他當初親自到加州理工學院邀請陳回國擔任中研院化學所所長。幾年後更委以副院長重責,李院長尤其肯定陳在「國際研究生院」的付出,尤其他在世界一流的大學歷練,更使他在學術行政方面有很好的作為。
八、對產學合作的誤解
李遠哲一回台灣就宣稱:關門做實驗的時代已經過去,將美國大學正流行的產學合作引進台灣,引起不少批評。
李遠哲說明,他並未期許中研院大幅度轉向產學合作。他在很多公開演講中指出,中研院有10%的研究成果能產業化,那麼另外90%就能得到解放。真正的意思是:研究經費來自於國家社會,作研究是增進人民的福祉,如果其中有一部份能產業化,也能讓其他研究人員減輕壓力,進一些專注於其他科學與真理的探索,長期以往仍能對社會發展與大眾福祉有所助益。
http://hanreporter.blogspot.tw/2016/02/blog-post_25.html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