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應當如風─《風傳媒》的誕生


風傳媒 2014年02月18日 00:00

每個新媒體的誕生都有一個故事。《風傳媒》的誕生,就是一群仍然懷抱熱情理想的人,想要努力改變台灣媒體現狀的故事。

但要如何形容台灣媒體的現狀?比較接近事實的描述應該是:媒體的專業表現猶如亂世,紙媒的衰世已難避免,但網媒的盛世依然曙光未現。

在民主國家,媒體是形塑「想像的共同體」的重要力量,「一個好的媒體,就是自己和國家的對話」。辦媒體的人心中所想像的,不應是特定個人、團體、族群或階層,而是一個多元的群體,他們是在和想像中的公眾進行對話;沒有這樣一個想像的對話過程,媒體的民主功能難以形成。

但過去那麼多年,台灣媒體卻顯然放棄了這個職責,以至於我們現在目睹的媒體現象是:這是媒體統治的年代,但卻也是媒體專業大崩壞的年代;其中有政治立場假極端化的媒體,有議題取向瑣碎化的媒體,有無關公益的小報化媒體,也有媚俗譁眾的民粹化媒體。

這些現象,都是亂世的癥兆。

伴隨亂世而生的就是紙媒衰世。全球紙媒搖搖欲墜,幾乎已是大江東流擋不住的趨勢,報紙有如墜落的夕陽。但即使黃金歲月已然一去不返,幾家有全球影響力的老牌紙媒,例如《紐約時報》、《衛報》與《經濟學人》,仍然堅持奉第四權角色為最理想的媒體經營模式,仍然不改古典的新聞價值理念。與此同時,他們也努力在新媒體的黎明微光中摸索,希望在衰世中尋找一條出路。

但過去那麼多年,台灣多數紙媒不是轉型太慢太少,就是太快太多棄守古典新聞價值;結果自困於衰世逐漸崩塌的斷瓦殘垣中,既哀嘆昔日風華不再,又驚慌距離美麗新世界依然何其遙遠。

網媒,當然就是那個美麗新世界。傳統媒體的舊世界早已被新的科技、新的工具、新的方法與新的世代社群所建構的新媒體,徹底顛覆翻轉。media被翻轉為wedia,未來媒體已是新世代的現在,單向的傳播行為也被翻轉為多向的分享模式;網媒盛世從紙媒衰世中,像旭日一樣逐漸崛起。

《風傳媒》的誕生,正是在紙媒黑夜與網媒黎明交替的那個時刻,在最壞的時代與最好的時代交光互影之間。

我們相信:媒體應當如風。

風是一種動能。台灣缺乏動能已久,猶如一只掛在樹梢的風箏;民主失靈,社會失溫,政府失控。媒體應當如風,在停滯與苦悶中,找到改變的著力點,讓風箏飛起來,讓台灣動起來。

風是一種影響。台灣不公不義之事多矣,階級不正義,世代不正義,轉型不正義。媒體應當如風,「草木無聲,風撓之鳴」,讓沉默弱勢的那群人發出聲音,也發揮影響。

風是一種格調。台灣媒體雖眾聲喧嘩,但卻欠缺風格,尤其欠缺「自成一格」的企圖心。媒體互相模仿的結果,就是言論空間充滿狂躁修辭、言語霸凌、猥瑣窺視。媒體應當如風,風格的風,風範的風,風骨的風。

對《風傳媒》的夥伴來說,風是一種隱喻,更是一種實踐:《風傳媒》應當如風,它應當是動能,應當要影響,應當有格調。而所謂「應當」,不是期待,而是約束。

我們身上都流著古典價值的血液,都有一個始終悸動的老靈魂。在網媒的美麗新世界裡,我們的角色與使命都是雙重的:擁抱美麗新世界,堅守古典老價值;做新媒體的拓荒者,也做老價值的守護者。我們相信:老價值不老,「其命維新」;「新媒體,老價值」,不是悖論,也非兩難,而是當然、必然。

誰看見過風?當樹葉顫動,樹枝折腰時,你知道風來了;《風傳媒》就是那陣風,讓樹葉顫動、樹枝折腰的那陣風。

媒體應當如風。這是我們這個世代的責任,也是《風傳媒》誕生的故事。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立委離婚,妻愛兩子

數學老師製作的謎語

立法院總務處長由周傑升任,引發一連串的人事異動(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