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症病友自行中斷治療會增加6.5倍復發風險
提高順從性、邁向康復的關鍵金三角-醫師、病友與親友
(台北訊)根據健保資料統計,國內十八歲以上的憂鬱症發生率,從1998到2004年,翻升了近三倍,盛行率更成長近七倍,推估全台有一百多萬人生活在憂鬱的陰影下,但其中可能僅十六分之一的人完成治療,病友在自行停藥後會增加6.5倍的復發機率。為提高國內憂鬱病友偏低的回診率,有效增加病症緩解機會,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提醒,必須醫師、病友、家屬三方面共同努力配合,以促進病友的順從性,幫助他們早日重返喜樂人生。
然而多數病友家屬因對於疾病、治療過程及藥物了解有限,往往反成治療阻力,甚至錯過了病友求助訊號,釀成終身遺憾。自殺防治中心主任李明濱教授表示「自殺防治通報關懷系統」資料中有近七成企圖自殺人次在經通報後接受不同程度的後續關懷,挽救寶貴生命,同時他也指出今年以自殺的高危險群為對象之「自殺守門人123」等計畫,都希望能夠避免缺乏了解與判斷所造成的遺憾。
有鑑於基層醫療網的完備影響憂鬱症的防治成效,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多年來一直將基層醫療網的建構與教育工作列為重點。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陳喬琪教授說明,透過基層醫療網的建置,病友在第一時間內將獲得有效的診治與轉診,讓防治工作能夠推廣到社區的每個角落。對希望更了解憂鬱症防治的民眾,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賴德仁教授建議可以透過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喜博樂SEBoD推動小組規劃的喜樂月系列活動,對憂鬱症有正確的認知及了解。
憂鬱症治療 避免復發是主要目標 良好順從性是一大關鍵
45歲的任小姐罹患憂鬱症已20年,由於身邊親友總是建議她不要依賴藥物,以免上癮、產生後遺症,所以她對治療向來缺乏耐心,對醫師也不信任,常因感覺藥物無效,便更換主治醫師或自行停藥,導致病情起起伏伏,一再嚴重復發,不僅造成她暴飲暴食,甚至出現自殘、輕生的念頭。
類似任小姐這樣的案例並不少見,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張家銘醫師表示,憂鬱症治療的重要目標在於持續,以達到症狀緩解、避免復發,理想上建議應維持6-9個月,而能持續一年以上更好,發病後的90天內更是黃金關鍵期。張家銘醫師同時指出,若憂鬱症病友在未與醫師作充分討論之下,便決定自行停藥或換藥,不僅療效不完全、症狀未達緩解,憂鬱症復發機率增加高達6.5倍,甚至導致憂鬱持續或惡化,更容易導致自殺危險。
此外,國外研究發現,是否找對醫師,也會影響病友的治療順從性;憂鬱症病友首次就醫如果找的是精神科醫師,中斷治療率約31%,而求診其他專科的人則有41%中斷治療,可見非精神專科的醫師可能與病友溝通不足,未能建立起信任的醫病關係,以致病友若自覺症狀無明顯改善,很容易便對治療失去信心。
互信的醫病關係、自我接納及家人支持 影響順從性的三大因素
相較於任小姐的孤軍奮戰,50歲的王小姐,則是依靠家人支持,戰勝憂鬱的成功例證。原本事業一帆風順的她,由於一場突如其來的腦中風,行動能力、語言能力都受損,大好前途因此斷送,長久的努力化為泡影,讓王小姐頓失人生價值,因而罹患急性憂鬱症,常常看到人就嚎啕大哭、終日以淚洗面,甚至萌生輕生念頭。
王小姐剛開始求助的醫師,除了開藥,並不願與她深入長談,讓她感覺不被了解,加上藥物副作用的不適,她不但自行斷藥,更想了結此生。還好王小姐的妹妹是護理師,將她轉介至別家醫院,並鼓勵她積極治療,有了親情一路的支持與鼓勵,才使她再度敞開心胸配合治療,逐步邁向康復。
病友在治療過程中,常因為對藥物不了解或是副作用種種因素而中斷,高雄市忘憂草憂鬱防治協會會長林耕新醫師強調,在與憂鬱症的長期抗戰中,想獲得最後勝利,除了醫療專業的照護,自我接納的態度外,家人的支持也是影響病友治療順從性的重要因素。
對病友說「想開一點」反成無形壓力 傾聽、同理、支持與陪伴才真正有幫助
曾因婚姻變故罹患憂鬱症的廖小姐,本身即是遵從醫囑、積極配合治療的模範病人,但她在痊癒後,卻發現一直陪伴身邊的媽媽,因為自己的離婚而感到內疚,導致憂鬱症。眼看媽媽正經歷著自己走過的路,廖小姐貼心地陪伴媽媽就醫,並鼓勵她配合治療;由於清楚女兒康復的過程,廖媽媽對治療相當有信心,不僅願意和女兒討論病情,對於醫師的囑咐也全力配合,病情正好轉中。
上述幾位病友從對抗憂鬱的經驗中都體認到,保持與醫師的良好互動與服從性,是迎向康復的不二法門;而家人的陪伴也具有關鍵性的影響,有些家屬因為對憂鬱症不了解,不但動搖病友接受治療的信心,也可能對病友造成無形的壓力,影響治療的效果,所以在此也提醒家屬,應主動了解治療過程及與醫師配合的方式,才能給予病友最好的支持與陪伴,讓病友早日康復。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賴德仁教授也特別提醒,家人千萬不要過度理性得要病友「想開一點」,這只會讓他覺得你不了解他、只會唱高調,其實病友也知道要往好處想,但當已達憂鬱症的程度,是很難想得開的。傾聽、同理、支持與陪伴是最具鼓勵作用的,唯有在病友感覺被了解支持時,家人才可能進一步建議他尋求醫療協助。
喜樂月系列活動即日起展開 民眾可前往參與為防治憂鬱盡力
由臺灣憂鬱症防治協會喜博樂SEBoD推動小組規劃之喜樂月活動已經正式展開,即日起至十一月在全省有各項衛教推廣活動,包括講座、心靈影展等,而且在北、高兩市更舉辦大型活動,10月13日下午假台北華納威秀廣場舉辦憂鬱症篩檢,11月10日早上則在高雄市立美術館有「為憂鬱而跑」活動,民眾可藉活動參與更了解憂鬱症。如果需要更多訊息,可至台灣憂鬱症協會網站http://www.depression.org.tw,或洽各縣市衛生局。
(台北訊)根據健保資料統計,國內十八歲以上的憂鬱症發生率,從1998到2004年,翻升了近三倍,盛行率更成長近七倍,推估全台有一百多萬人生活在憂鬱的陰影下,但其中可能僅十六分之一的人完成治療,病友在自行停藥後會增加6.5倍的復發機率。為提高國內憂鬱病友偏低的回診率,有效增加病症緩解機會,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提醒,必須醫師、病友、家屬三方面共同努力配合,以促進病友的順從性,幫助他們早日重返喜樂人生。
然而多數病友家屬因對於疾病、治療過程及藥物了解有限,往往反成治療阻力,甚至錯過了病友求助訊號,釀成終身遺憾。自殺防治中心主任李明濱教授表示「自殺防治通報關懷系統」資料中有近七成企圖自殺人次在經通報後接受不同程度的後續關懷,挽救寶貴生命,同時他也指出今年以自殺的高危險群為對象之「自殺守門人123」等計畫,都希望能夠避免缺乏了解與判斷所造成的遺憾。
有鑑於基層醫療網的完備影響憂鬱症的防治成效,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多年來一直將基層醫療網的建構與教育工作列為重點。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陳喬琪教授說明,透過基層醫療網的建置,病友在第一時間內將獲得有效的診治與轉診,讓防治工作能夠推廣到社區的每個角落。對希望更了解憂鬱症防治的民眾,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賴德仁教授建議可以透過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喜博樂SEBoD推動小組規劃的喜樂月系列活動,對憂鬱症有正確的認知及了解。
憂鬱症治療 避免復發是主要目標 良好順從性是一大關鍵
45歲的任小姐罹患憂鬱症已20年,由於身邊親友總是建議她不要依賴藥物,以免上癮、產生後遺症,所以她對治療向來缺乏耐心,對醫師也不信任,常因感覺藥物無效,便更換主治醫師或自行停藥,導致病情起起伏伏,一再嚴重復發,不僅造成她暴飲暴食,甚至出現自殘、輕生的念頭。
類似任小姐這樣的案例並不少見,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張家銘醫師表示,憂鬱症治療的重要目標在於持續,以達到症狀緩解、避免復發,理想上建議應維持6-9個月,而能持續一年以上更好,發病後的90天內更是黃金關鍵期。張家銘醫師同時指出,若憂鬱症病友在未與醫師作充分討論之下,便決定自行停藥或換藥,不僅療效不完全、症狀未達緩解,憂鬱症復發機率增加高達6.5倍,甚至導致憂鬱持續或惡化,更容易導致自殺危險。
此外,國外研究發現,是否找對醫師,也會影響病友的治療順從性;憂鬱症病友首次就醫如果找的是精神科醫師,中斷治療率約31%,而求診其他專科的人則有41%中斷治療,可見非精神專科的醫師可能與病友溝通不足,未能建立起信任的醫病關係,以致病友若自覺症狀無明顯改善,很容易便對治療失去信心。
互信的醫病關係、自我接納及家人支持 影響順從性的三大因素
相較於任小姐的孤軍奮戰,50歲的王小姐,則是依靠家人支持,戰勝憂鬱的成功例證。原本事業一帆風順的她,由於一場突如其來的腦中風,行動能力、語言能力都受損,大好前途因此斷送,長久的努力化為泡影,讓王小姐頓失人生價值,因而罹患急性憂鬱症,常常看到人就嚎啕大哭、終日以淚洗面,甚至萌生輕生念頭。
王小姐剛開始求助的醫師,除了開藥,並不願與她深入長談,讓她感覺不被了解,加上藥物副作用的不適,她不但自行斷藥,更想了結此生。還好王小姐的妹妹是護理師,將她轉介至別家醫院,並鼓勵她積極治療,有了親情一路的支持與鼓勵,才使她再度敞開心胸配合治療,逐步邁向康復。
病友在治療過程中,常因為對藥物不了解或是副作用種種因素而中斷,高雄市忘憂草憂鬱防治協會會長林耕新醫師強調,在與憂鬱症的長期抗戰中,想獲得最後勝利,除了醫療專業的照護,自我接納的態度外,家人的支持也是影響病友治療順從性的重要因素。
對病友說「想開一點」反成無形壓力 傾聽、同理、支持與陪伴才真正有幫助
曾因婚姻變故罹患憂鬱症的廖小姐,本身即是遵從醫囑、積極配合治療的模範病人,但她在痊癒後,卻發現一直陪伴身邊的媽媽,因為自己的離婚而感到內疚,導致憂鬱症。眼看媽媽正經歷著自己走過的路,廖小姐貼心地陪伴媽媽就醫,並鼓勵她配合治療;由於清楚女兒康復的過程,廖媽媽對治療相當有信心,不僅願意和女兒討論病情,對於醫師的囑咐也全力配合,病情正好轉中。
上述幾位病友從對抗憂鬱的經驗中都體認到,保持與醫師的良好互動與服從性,是迎向康復的不二法門;而家人的陪伴也具有關鍵性的影響,有些家屬因為對憂鬱症不了解,不但動搖病友接受治療的信心,也可能對病友造成無形的壓力,影響治療的效果,所以在此也提醒家屬,應主動了解治療過程及與醫師配合的方式,才能給予病友最好的支持與陪伴,讓病友早日康復。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賴德仁教授也特別提醒,家人千萬不要過度理性得要病友「想開一點」,這只會讓他覺得你不了解他、只會唱高調,其實病友也知道要往好處想,但當已達憂鬱症的程度,是很難想得開的。傾聽、同理、支持與陪伴是最具鼓勵作用的,唯有在病友感覺被了解支持時,家人才可能進一步建議他尋求醫療協助。
喜樂月系列活動即日起展開 民眾可前往參與為防治憂鬱盡力
由臺灣憂鬱症防治協會喜博樂SEBoD推動小組規劃之喜樂月活動已經正式展開,即日起至十一月在全省有各項衛教推廣活動,包括講座、心靈影展等,而且在北、高兩市更舉辦大型活動,10月13日下午假台北華納威秀廣場舉辦憂鬱症篩檢,11月10日早上則在高雄市立美術館有「為憂鬱而跑」活動,民眾可藉活動參與更了解憂鬱症。如果需要更多訊息,可至台灣憂鬱症協會網站http://www.depression.org.tw,或洽各縣市衛生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