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兼備 讓華裔天才少年《不只是天才》
徐安廬與台灣資優生分享努力與愛的成長經驗
(本報訊)很會讀書是一般人對天才的刻板印象,十四歲的華裔天才少年徐安廬會讀書又會玩,並主動成立國際兒童組織基金會,積極參與貧童教育關懷事務,讓他更超越天才。徐安廬昨返台(9日)參加《不只是天才》新書發表會,會中與兩位今年剛獲數學國際奧林匹亞競賽金牌的台大電機系新生王琨傑與建中三年級生黃信溢,以及同是今年數學國際奧林匹亞競賽參賽者的建中三年級生葉仲恆進行一場資優對談,分享不同的學習經驗。
徐安廬目前就讀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四年級,預計明年取得雙學士學位;他今年三月曾短暫返台,拜會中央研究院李遠哲院長,引起國內資優學界與媒體大幅關注。徐安廬靦腆笑說,身為他人口中的天才不一定代表對社會有益,不過他堅信不斷努力與團隊合作,能創造更多有益人類的事業。他期望藉由《不只是天才》的出版,與台灣學子分享他的成長故事與學習經驗。
建國中學校長吳武雄,與台北市資優教育資源中心主任劉貞宜昨也特別蒞臨《不只是天才》發表會現場,針對國內的資優生教育環境與培育工作分享實務經驗。
徐安廬表示能與台灣資優生互動,對他而言是非常難得的寶貴經驗,因為在二○○三年英特爾國際科展舉辦時,台灣正逢SARS,學生無法出席參賽;此次返台有幸與同樣在數理方面表現優異的王琨傑、黃信溢、葉仲恆對話,也提供他不同的學習經驗。
中央大學教授洪蘭長期關注青少年的教養問題,也對徐安廬不僅文武全能,更願意去幫助其他兒童的成長故事深感興趣。洪蘭認為徐安廬成功的條件來自於擁有「鍥而不捨的毅力與吃苦耐勞的耐力」的人格特質,這點特質能提供很多人作為榜樣。為此,她也特別撰文推薦新書,她希望《不只是天才》能讓父母、老師換種角度看學生,主動尋找孩子的優點,做自己孩子的伯樂。
徐安廬四歲時全家移民美國西雅圖,六歲經過智力測驗被認定為天才兒童,目前是華盛頓大學有史以來年紀最小的選修生;他在二○○三年同時打破「華盛頓州高中組科學與工程展」年紀最小的大獎得主與「英特爾國際科展」參賽者最低年齡紀錄,頓時成為全美媒體關注焦點。
徐安廬除了智育表現優異之外,對運動也非常熱衷。他在十二歲時跨組參加成人鐵人三項競賽,因自覺表現不佳,賽後毫無休息,立即報名參加兒童鐵人賽,結果獲得第一名,而他也同時獲得成人鐵人賽十五歲以下參賽者第二名。
徐安廬對醫學研究最感興趣,未來希望投入基因科學等研究領域,今年三月徐安廬返台時參訪慈濟,醫學中心院長林欣榮對他印象深刻。林欣榮表示,一個跳級天才兒童,本身就必須面對繁忙的課業,但徐安廬兼顧課外活動與休閒,更製作英語教材分送世界各地貧童自學使用,充分展現他特有的人文智慧。
台大社會系教授孫中興說:「如果套用人盡皆知的『龜兔賽跑』寓言來比喻,徐安廬就像是隻勤奮不懈的兔子,一直跑在我們這些烏龜前面,並沒有偷懶休息或打混過日子。他勇往直前,不達目的決不終止的決心,好像已經快成為這世界的「罕見美德」。更重要的是,他不是一個離群索居、只知讀書的天才。」
孫中興認為,徐安廬從不特別由「智商」證明自己是「天才」,這點和近年學術界對「天才」的研究不限於「智商」相當吻合;《不只是天才》(商周出版)是為人父母者很好的借鏡,因為如何啟發、鼓勵孩子主動學習,為小孩爭取教育權益,是一般小孩應該享有的家庭支持,而非天才兒童的特權。
徐安廬正式「上學」應該要從大學開始算起;進大學以前,他在父母徐宏義、羅曼如的協助下在家自學。徐安廬表示,他在追求新知與申請學習環境過程中,最常聽到的話是:「你年紀太小了,不行!」;以「年齡」作為升級標準的正規教育對他並不合適,他常因年齡問題憑空失去許多學習機會。徐安廬的父母鍥而不捨為他爭取教育權益,並尊重他主動學習的意願與選擇,才讓他今日能有多元的發展空間。
外國媒體曾訪問徐宏義與羅曼如,擁有一個天才孩子,是否有時會感到害怕。徐宏義坦承因為毫無相關教養經驗,他的確有過害怕的感受;羅曼如則表示其實不懂兒子的研究計畫與內容,但她深信支持徐安廬的學習意願,並滿足他的求知渴望才是教養重點。
配合此次《不只是天才》的新書出版,徐安廬自本月七日開始已在全省台北、台中、台南、高雄四地展開一連串校園演講與座談。此外,他也將在本月中旬舉辦新書座談,親自與莘莘學子面對面,分享他的學習經驗,歡迎所有台灣學生到場與他討論關於學習與生活上的各種問題與心得,他也開放電子郵件信箱(kids@andrewhsu.com),提供無法到場的朋友透過郵件與他討論。
(本報訊)很會讀書是一般人對天才的刻板印象,十四歲的華裔天才少年徐安廬會讀書又會玩,並主動成立國際兒童組織基金會,積極參與貧童教育關懷事務,讓他更超越天才。徐安廬昨返台(9日)參加《不只是天才》新書發表會,會中與兩位今年剛獲數學國際奧林匹亞競賽金牌的台大電機系新生王琨傑與建中三年級生黃信溢,以及同是今年數學國際奧林匹亞競賽參賽者的建中三年級生葉仲恆進行一場資優對談,分享不同的學習經驗。
徐安廬目前就讀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四年級,預計明年取得雙學士學位;他今年三月曾短暫返台,拜會中央研究院李遠哲院長,引起國內資優學界與媒體大幅關注。徐安廬靦腆笑說,身為他人口中的天才不一定代表對社會有益,不過他堅信不斷努力與團隊合作,能創造更多有益人類的事業。他期望藉由《不只是天才》的出版,與台灣學子分享他的成長故事與學習經驗。
建國中學校長吳武雄,與台北市資優教育資源中心主任劉貞宜昨也特別蒞臨《不只是天才》發表會現場,針對國內的資優生教育環境與培育工作分享實務經驗。
徐安廬表示能與台灣資優生互動,對他而言是非常難得的寶貴經驗,因為在二○○三年英特爾國際科展舉辦時,台灣正逢SARS,學生無法出席參賽;此次返台有幸與同樣在數理方面表現優異的王琨傑、黃信溢、葉仲恆對話,也提供他不同的學習經驗。
中央大學教授洪蘭長期關注青少年的教養問題,也對徐安廬不僅文武全能,更願意去幫助其他兒童的成長故事深感興趣。洪蘭認為徐安廬成功的條件來自於擁有「鍥而不捨的毅力與吃苦耐勞的耐力」的人格特質,這點特質能提供很多人作為榜樣。為此,她也特別撰文推薦新書,她希望《不只是天才》能讓父母、老師換種角度看學生,主動尋找孩子的優點,做自己孩子的伯樂。
徐安廬四歲時全家移民美國西雅圖,六歲經過智力測驗被認定為天才兒童,目前是華盛頓大學有史以來年紀最小的選修生;他在二○○三年同時打破「華盛頓州高中組科學與工程展」年紀最小的大獎得主與「英特爾國際科展」參賽者最低年齡紀錄,頓時成為全美媒體關注焦點。
徐安廬除了智育表現優異之外,對運動也非常熱衷。他在十二歲時跨組參加成人鐵人三項競賽,因自覺表現不佳,賽後毫無休息,立即報名參加兒童鐵人賽,結果獲得第一名,而他也同時獲得成人鐵人賽十五歲以下參賽者第二名。
徐安廬對醫學研究最感興趣,未來希望投入基因科學等研究領域,今年三月徐安廬返台時參訪慈濟,醫學中心院長林欣榮對他印象深刻。林欣榮表示,一個跳級天才兒童,本身就必須面對繁忙的課業,但徐安廬兼顧課外活動與休閒,更製作英語教材分送世界各地貧童自學使用,充分展現他特有的人文智慧。
台大社會系教授孫中興說:「如果套用人盡皆知的『龜兔賽跑』寓言來比喻,徐安廬就像是隻勤奮不懈的兔子,一直跑在我們這些烏龜前面,並沒有偷懶休息或打混過日子。他勇往直前,不達目的決不終止的決心,好像已經快成為這世界的「罕見美德」。更重要的是,他不是一個離群索居、只知讀書的天才。」
孫中興認為,徐安廬從不特別由「智商」證明自己是「天才」,這點和近年學術界對「天才」的研究不限於「智商」相當吻合;《不只是天才》(商周出版)是為人父母者很好的借鏡,因為如何啟發、鼓勵孩子主動學習,為小孩爭取教育權益,是一般小孩應該享有的家庭支持,而非天才兒童的特權。
徐安廬正式「上學」應該要從大學開始算起;進大學以前,他在父母徐宏義、羅曼如的協助下在家自學。徐安廬表示,他在追求新知與申請學習環境過程中,最常聽到的話是:「你年紀太小了,不行!」;以「年齡」作為升級標準的正規教育對他並不合適,他常因年齡問題憑空失去許多學習機會。徐安廬的父母鍥而不捨為他爭取教育權益,並尊重他主動學習的意願與選擇,才讓他今日能有多元的發展空間。
外國媒體曾訪問徐宏義與羅曼如,擁有一個天才孩子,是否有時會感到害怕。徐宏義坦承因為毫無相關教養經驗,他的確有過害怕的感受;羅曼如則表示其實不懂兒子的研究計畫與內容,但她深信支持徐安廬的學習意願,並滿足他的求知渴望才是教養重點。
配合此次《不只是天才》的新書出版,徐安廬自本月七日開始已在全省台北、台中、台南、高雄四地展開一連串校園演講與座談。此外,他也將在本月中旬舉辦新書座談,親自與莘莘學子面對面,分享他的學習經驗,歡迎所有台灣學生到場與他討論關於學習與生活上的各種問題與心得,他也開放電子郵件信箱(kids@andrewhsu.com),提供無法到場的朋友透過郵件與他討論。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