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科技、人文的衝突,台灣的教育何去何從?

 【數位網路報記者陳漢墀11/30台北報導】 

            圖:考試院長黃榮村精采的主題演講(記者陳漢墀攝影)

考試院長黃榮村在檢討台灣教育50年的演講中指出,過去大學中,人文社會學科師生約佔一半的局面,將在時代新發展下,逐漸式微。

但在COVID-19之後的網路科技學教育、跨域與全球流動能力之培育與轉換、全球氣候變遷與災難意識下的教育(2050年是關鍵不可回復點回復點),又急需人文關懷素養的建立。

曾任台北科大校長、教育部政次,初任考試委員的姚立德教授,以人工智慧AI為例,認為會有四波浪潮襲來,機器人將逐步取代人類,出納、收銀與部分內勤工作、生產線工作品管工作、保險理賠工作、保全工作、地上物流、保全工作、地上物流與人流運送工作、新聞撰述工作。

姚立德教授笑著對在場採訪的記者說,AI已經寫了3億則新聞,球賽的統計比人工快多了比。
因此將被重視的工作:

資料分析擷取的工作,機器人無法取代的技術工作,需要創意、開發的工作。需要有溫度與關懷投入人際關係處理的工作。綜理全局或分層負責的管理工作等等。


                      圖:黃昆輝董事長(中)與主講人與談人合影!(記者陳漢墀攝影)

師大碩士生提問:要多增加機器人不能取代的藝文學科和人文素養,為何考試院要廢考教育哲學?顯見考用仍有相當的落差。

前教育部吳清基建議:將機器人設計得笨一點,現在已不可能,他不但能力已超過人類,不斷的成長中,只有相辦法控制住,才是最重要的,要怎麼來做,才是目前的急務。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立委離婚,妻愛兩子

數學老師製作的謎語

立法院總務處長由周傑升任,引發一連串的人事異動(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