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台灣文學館新書暨捐贈文物複製品發表
(本報訊)國立台灣文學館化古書為「新書」,併同年度新書第一響,1/29上午10時在該館二樓第一會議室共同發表三本新書《2008台灣文學年鑑》、《台灣英雄傳之決戰西拉雅》及複製重現台灣文學作家劉吶鷗寫於1927年的《新文藝日記》。館長鄭邦鎮於任期屆滿前夕,呈現台文館豐碩的成果,並期許即將於2月1日上任的新任館長李瑞騰能將國立台灣文學館帶領到更高峰。
這場新書發表會請來作家劉吶鷗的公子劉漢中教授、《台灣英雄傳之決戰西拉雅》作者陳建成、台南縣政府南區服務中心主任莊燕如及擔任《台灣文學年鑑》六年總編輯的彭瑞金教授共同發表。
台灣文學館館長鄭邦鎮表示,無論是在工具書、創作作品、受贈手稿等文物,只要跟文學相關,就是台文館致力行銷的產品,因此,年年出版的「台灣文學年鑑」,今天發表的是《2008台灣文學年鑑》, 600頁的篇幅,忠實的記錄文壇生態以及述評2008台灣文學的研究與創作景況,聘請相關領域之學者、研究員撰稿,該年度新增「古典文學創作概述」以及「母語文學研究概述」、「母語文學創作概述」,以客語及台語為主,更加全面的關照文學研究的層面,透過一篇篇論述,積累出年度台灣文學史的樣貌,編纂團隊中除編輯委員為外聘學者之外,其他工作皆由館內研究員及專案人員承擔,以最節省經費的方式,創作最好的成果,仍期待各方學界多多給予指教。
彭瑞金表示,2001年鄭邦鎮教授接下台灣文學年鑑編纂工作,到後來鄭邦鎮獲借調到國立台灣文學館擔任館長,年鑑也由政府自辦,不再委外編纂;一路走來,一直堅持必須回歸台灣主體性,期許將來台文館也能繼續這樣的目標前進。
鄭邦鎮表示,自2005年台文館主辦「台灣文學獎」以來,有鑑於劇本與母語創作的空間實為有限,故大力鼓勵推動劇本與母語創作,因此當台南縣政府及台南縣政府南區服務中心向台文館尋求合作以傳統布袋戲展演之「台灣英雄傳之決戰西拉雅」之際,台文館以實踐鼓勵創作、保留母語文學為念,進行合作,欣見這樣有關西拉雅族與漢族等族群融合的議題,能藉由母語書寫,傳統布袋戲之展演、豐厚的配樂,共同合作呈現極具水準的戲劇,另為了迎接2月21日的「世界母語日」,此書的出版,也是向「世界母語日」表達重視。
關於台灣文學館的「產品行銷」,另一部份即是活化古老文物,讓文學典藏品在充份保存之下,開展加值運用創發新意的可能,台灣文學作家劉吶鷗寫於1927年的《新文藝日記》即是一個佳例。國立台灣文學館透過精密、擬真的複製技術,將珍貴的文學家日記,返老還童,複製一部維妙維肖的複製本,將作為展出之用。
為呈現1920年代末期,活躍於新文藝新風潮下的知識份子,他們對裝幀及書寫日記是如何的講究與重視,為了讓民眾更了解當日記及作家的生存年代,文學館也一併展現一副與電影「色戒」中相同的麻將牌,變動的時代,流轉的世代,這副歷時超過半世紀之久經劉吶鷗家族所保存的麻將牌,已由文學館典藏。
劉漢中教授表示,曾經考慮過將父親的手稿捐贈給中研院、國史館等,但最後仍決定捐贈給國立台灣文學館,也感謝文學館將珍貴的日記複製呈現。
這場新書發表會請來作家劉吶鷗的公子劉漢中教授、《台灣英雄傳之決戰西拉雅》作者陳建成、台南縣政府南區服務中心主任莊燕如及擔任《台灣文學年鑑》六年總編輯的彭瑞金教授共同發表。
台灣文學館館長鄭邦鎮表示,無論是在工具書、創作作品、受贈手稿等文物,只要跟文學相關,就是台文館致力行銷的產品,因此,年年出版的「台灣文學年鑑」,今天發表的是《2008台灣文學年鑑》, 600頁的篇幅,忠實的記錄文壇生態以及述評2008台灣文學的研究與創作景況,聘請相關領域之學者、研究員撰稿,該年度新增「古典文學創作概述」以及「母語文學研究概述」、「母語文學創作概述」,以客語及台語為主,更加全面的關照文學研究的層面,透過一篇篇論述,積累出年度台灣文學史的樣貌,編纂團隊中除編輯委員為外聘學者之外,其他工作皆由館內研究員及專案人員承擔,以最節省經費的方式,創作最好的成果,仍期待各方學界多多給予指教。
彭瑞金表示,2001年鄭邦鎮教授接下台灣文學年鑑編纂工作,到後來鄭邦鎮獲借調到國立台灣文學館擔任館長,年鑑也由政府自辦,不再委外編纂;一路走來,一直堅持必須回歸台灣主體性,期許將來台文館也能繼續這樣的目標前進。
鄭邦鎮表示,自2005年台文館主辦「台灣文學獎」以來,有鑑於劇本與母語創作的空間實為有限,故大力鼓勵推動劇本與母語創作,因此當台南縣政府及台南縣政府南區服務中心向台文館尋求合作以傳統布袋戲展演之「台灣英雄傳之決戰西拉雅」之際,台文館以實踐鼓勵創作、保留母語文學為念,進行合作,欣見這樣有關西拉雅族與漢族等族群融合的議題,能藉由母語書寫,傳統布袋戲之展演、豐厚的配樂,共同合作呈現極具水準的戲劇,另為了迎接2月21日的「世界母語日」,此書的出版,也是向「世界母語日」表達重視。
關於台灣文學館的「產品行銷」,另一部份即是活化古老文物,讓文學典藏品在充份保存之下,開展加值運用創發新意的可能,台灣文學作家劉吶鷗寫於1927年的《新文藝日記》即是一個佳例。國立台灣文學館透過精密、擬真的複製技術,將珍貴的文學家日記,返老還童,複製一部維妙維肖的複製本,將作為展出之用。
為呈現1920年代末期,活躍於新文藝新風潮下的知識份子,他們對裝幀及書寫日記是如何的講究與重視,為了讓民眾更了解當日記及作家的生存年代,文學館也一併展現一副與電影「色戒」中相同的麻將牌,變動的時代,流轉的世代,這副歷時超過半世紀之久經劉吶鷗家族所保存的麻將牌,已由文學館典藏。
劉漢中教授表示,曾經考慮過將父親的手稿捐贈給中研院、國史館等,但最後仍決定捐贈給國立台灣文學館,也感謝文學館將珍貴的日記複製呈現。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