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台大學長姊專欄】耕耘法律種福田 打造方舟迎未來 -------- 萍聚
念「臺大法律系」,您想到的會是口才便給能言善道的形象嗎?是什麼原因,讓頂著臺大光環法律系畢業,一度被外界認為的人生勝利組的謝景貴,在追尋理想的過程中,最後選擇了種田的工作?他究竟想透過種田,傳達什麼意念?##
「這是小農栽種的米送你們,當作是過年禮物。」輾轉從教授手中拿到一包白米,包裝上寫著「稻寶米」三個字,顯示了這包米非泛泛之輩,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循著足跡找到了生產白米的小農阿貴先生,確定了這包米的家世背景,令人意外的是,阿貴先生不只是個農夫,還和臺大還有很深的淵源。
我腦海中立刻開啟搜尋模式,他會是哪一個院所的校友呢?在電話接通的瞬間,一個宏亮且說話速度飛快的聲音直達耳際,「你好啊!我是謝景貴,你是學姐嗎? 現在學姐很夯啊!」接著是一連串哈哈哈爽朗的笑聲,這是我對阿貴學長的第一印象。
阿貴學長名叫謝景貴,畢業於本校法律系,他曾經是辯論比賽的常勝軍,用辯才無礙形容他是再貼切不過,即便透過話筒,你仍然可感受到他手舞足蹈元氣滿滿的活力。阿貴學長平常就非常關注時事議題,經常透過網路和外界溝通,而捲起袖子和褲管,親自下田播種、插秧當起農夫,也難不倒他。
出生於1961年的謝景貴,父親在53歲才生下他,在那個承平年代,他一路跟著同學考進師大附中,由於日子過得安逸,沒有太多生命目標,一學期下來,有四科不及格,讓阿貴學長經歷留級的命運。
不過天資聰明的謝景貴,終究還在曾任法官與律師職務的父親期盼下,發憤圖強考上臺大法律系,只不過午夜夢迴捫心自問,其實他最想要念的是森林系,但是因為不敢反抗父親的意思,害怕衝突也怕父親失望,放棄了原本的夢想。
也許是「為了氣氛和諧,也因為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謝景貴進入臺大法律系就讀。他形容那時候的自己像是屠格涅夫小說中「精神蒼白的貴族」般失去靈魂,過著渾渾噩噩隨波逐流的生活。
當同學們都在準備出國、考律師、檢察官,謝景貴拿著剛好及格的成績畢業,直接去當兵。
退伍後的謝景貴漫無目標,有一天他接到臺大輔導室打來追蹤校友現況的電話,而這通電話也為謝景貴的迷惘的人生提供了另一種可能。
在輔導室的安排下,謝景貴進入花旗銀行擔任法務,順著這個機會,他跨進金融圈工作,一路非常順利,之後轉到加拿大皇家銀行、美林證券當財務顧問,做境外股票期貨。
「因為我是法律系畢業能言善道,許多客戶都很相信我,我的業績非常好,財源廣進,在金融圈一待就是十年。」謝景貴說
然而外表光鮮亮麗,日進斗金的日子,在謝景貴的心裡卻感覺不踏實。他不斷問自己,這真的是自己想要過的生活嗎?直到1991年,謝景貴在電視上聽到慈濟證嚴法師的一些話,有所感悟。
「很多人說念法律的人很固執,用臺語說叫真歹剃頭,但我當時也不知怎麼的,在看到慈濟證嚴法師談話時非常激動,那時我的父母已經離異。30歲的我和83歲的父親相依為命,我聽完證嚴法師的話,和父親說我想要加入慈濟,父親一度還以為我要出家了。」謝景貴說。
進入慈濟後的謝景貴參與許多國際賑災工作,總是走在第一線的他,比更多人還要關心災民的生活以及問題是否能夠獲得解決,2008年他在慈濟援助朝鮮的賑災行動中,開始意識到糧食短缺的問題。
「當時越南、中國都因為糧食不足,禁止稻米出口,這項援助白米到朝鮮的計畫,最後只獲得泰國同意,盡管採購到白米,但白米的價格卻一路飆漲,從之前每公噸300美金漲到二月底453美金,到三月底已經飆到1050美金。
氣候變遷,導致全球小麥減產,加上金融風暴,大豆、黃豆受到期貨炒作暴漲,引發36個糧食缺乏國家社會暴動,糧食自給率偏低的臺灣也受到進口原料價格上漲波及,當年有六百多家糕餅店歇業。
美國前副總統高爾同年製作了「不願面對的真相」,並獲得諾貝爾和平獎,謝景貴跟著打算記錄臺灣版不願面對的真相慈濟團隊成員,找上中研院研究員汪中和教授,並拜會臺大生農學院盧虎生教授,探討氣候變遷的影響。
在見到盧教授模擬偵測氣候獲得未來的溫度會是「夜晚30度,日溫35度」,而如此高溫,將會導致最抗旱的水稻品種,產量減少三成。
「如果最抗旱的水稻都承受不起高溫的摧殘,那其它植物將如何存活?」謝景貴心中一股強大的危機感油然而生,他開始一邊在慈濟進行賑災工作,一邊在假日學習當農夫,他要想辦法學會如何讓水稻健康生長,增加糧食產量。
2010年謝景貴賣掉了住在台北了三、四十年的老公寓,在花蓮買了1080坪的稻田,他把花蓮的那一畝田,命名為「方舟」,作為生命永續的基石。
「如果沒有臺大羅浮群社團的學長姊這群智囊團的協助,這種插秧種田的工作很難繼續做下去。」謝景貴說。
這群謝景貴口中的軍師,是他在大學羅浮群社團認識,分別來自土木系、外文系、獸醫系的學長姊。在他稻田因面積太小,資金又不夠充裕,其他農事人員不太願意協助,紛紛打槍的情況下,一路默默幫著謝景貴找到小農經營模式,用實際訂購稻米,以行動支持,幫他順利在中年轉換跑道。
邊種田邊調整,謝景貴向鄰居阿德學習友善耕種農法:採取兩塊土地交互輪作休耕的方式,在台灣每年生產兩期稻作的條件下,一期來生產水稻,另外一期輪作綠肥(像是種青皮豆),結果稻米產量也達到九成和慣行農法相去不遠。受到阿德成功經驗的鼓舞,謝景貴開始嘗試讓大地休養生息,不止化學肥料,連有機肥都不使用的自然種植方式,他要用新的農法,繼續顛覆傳統稻米生產的限制。
回想「當年」,謝景貴的生活沒有「勇」字,卻有很多不知為何而戰的「困惑」。他說進入臺大,老師的教導啟發了他個人的獨立思考力,而法律系的訓練則讓他更務實。「能考進臺大的人都很厲害,臺大人特點就是聰明、智慧有國際觀。」謝景貴認為聰明是先天,智慧是個人的修養,國際觀是具備關心國際情勢成為世界公民的特質。
「學校裡面有很多聰明人,但有人很聰明卻不一定有智慧,甚至也有人把聰明,用成奸巧,非常可惜。頂著臺大招牌可以找到工作,有個不錯的收入,生活可以過得很平順,卻不一定知道自己的方向,自己真正想要做什麼。人格的養成需要經過摸索,只有透過不斷嘗試的過程,才能慢慢去豐富人生積累生命的價值。」農夫的工作讓謝景貴回歸關心土地的議題,腳踏實地去維護土地不受汙染,透過生產出健康的稻米,提供人們實用,讓生命生生不息代代相傳。「種田」這條路雖苦,但謝景貴卻不害怕,他知道他的目標是什麼,而且還會繼續奮鬥下去。(2019/1/22)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