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百名學者連署聲援機師罷工
《數位網路記者陳漢墀台北報導/ 2019,2,15》
學界聲援機師罷工行動記者會
自2月8日起的華航機師罷工行動, 引起了台灣社會各界的持續關注。 近日有百名各大專校院學者發起連署,並於14日上午舉辦記者會, 表達聲援此次機師罷工行動的意見,並呼籲各行各業重視補足人力, 以及落實勞資平等協商。
由學者們發起的「學界聲援機師工會罷工行動連署聲明」(http s://goo.gl/forms/ cqmVv69Yy8xB7txo2),自13日中午發起, 不到一天以內,已有140名以上的各大專校院學者加入連署, 共同對此次罷工的機師們表達聲援之意, 以及呼籲正面看待勞工採取罷工手段, 促成社會公益與勞動條件改善。目前連署正在持續擴展當中, 參與的學者已包含各大專校院及各類學門。
記者會上,出席學者代表包括: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副教授陳政亮、 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副教授林佳和、 政治大學社工研究所教授王增勇、東吳大學法律系副教授胡博硯、 東華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副教授張鑫隆、 東吳大學哲學系教授陳瑤華等,從不同角度切入, 表達為何站出來聲援機師罷工。
逾百名學者連署的「學界聲援機師工會罷工行動連署聲明」, 全文內容如下:
「近日機師工會針對「改善疲勞航班」等訴求展開罷工, 各界也出現了贊成與反對的意見;到目前為止, 勞資雙方協商有阻滯也有進展,整個事件尚未落幕。 在此協商的膠著時刻,我們希望提供國人以下兩點思考方向, 並同時對此次罷工的機師們表達聲援之意。
首先,機師工會罷工的核心訴求在於「改善疲勞航班、增派人力」, 此訴求對所有國人而言都具有正面的意義。 作為搭乘公共運輸的一般乘客, 完全可以理解交通事業的勞動者一旦因為人力不足導致過勞, 不僅將影響勞工自身的健康,更關乎所有乘客的身命安全; 此點對於航空運輸事業更是如此, 其疲勞駕駛所導致的傷害實在難以想像。因此, 我們完全認同改善疲勞航班的罷工訴求。
而在歷經三次協商之後,我們認為,若不是透過機師罷工行動, 揭露其長期過度疲累的執勤狀態, 外界幾乎難以看見原來華航的飛安尚有改善的空間。 雖然目前其它項目的協商尚未結束,光就此點而言, 我們要感謝機師為個人與公眾共同的飛安所做的努力, 以及爭取到部分的成果!而站在飛行安全不能打折的立場, 我們也願意支持機師工會未來持續為所有乘客爭取最佳的飛安條件。
第二點,從目前所獲得的飛安改善成果來分析,我們已然可以看到: 機師工會要求改善疲勞航班的訴求, 並透過投票取得罷工權已是去年(2018年)8月7日的事了。 換言之,在過去半年的時間裡,華航資方並沒有改善飛安的意願, 直至罷工開始,才不得不接受工會的部分訴求。 這過程其實很清楚的彰顯了勞工採取罷工手段, 才有可能真正促成勞動條件的改變。
眾所皆知,台灣是一個勞資關係極為不對等的社會。 工會組織率長期低落,一般受雇者在遭受不平等對待時, 大多只能忍氣吞聲或私下抱怨。而受雇者一旦採取了罷工行動, 便立即冒著毫無收入以及秋後算帳的風險, 若非透過罷工才能改善勞動條件與不平等的勞資關係, 勞工一般而言並不會採取此策略。而此次華航機師透過罷工, 與資方平等談判,正努力於改善自身勞動條件與不平等的勞資關係, 甚至也已經提高了部分的飛安水準, 亦彰顯了罷工帶動整體社會進步的力量— 這在許多國家都已經是公認的歷史經驗。 我們要呼籲社會各界不必敵視罷工,媒體亦無需污名化參與者, 反而應該正面看待。
基於上述兩點,我們認為此次機師罷工, 不僅是替公眾爭取較佳的飛安規範, 亦能協助台灣社會深刻認識罷工所具有的進步意義, 對於建立一個勞資平等關係的進步社會有極大的助益。 我們支持機師罷工,並期望社會能夠理性看待, 切莫流於陰謀論與謾罵, 並預祝機師工會能夠在協商中取得更好的成果。」
除此之外,參與連署的學者也紛紛留言表示意見:
「高薪不等於應該要常態地超時工作,保障機師的合理工時, 也是同時保證旅客的安全。」、「正義與權利, 從來就是不斷奮鬥而來的!」、「飛安第一! 望工會運動能改善台灣勞權環境,促進勞資關係和諧, 實現社會公義。」、「罷工不被社會支持,除了資方的公關操作外, 也反映著整個社會勞動人權觀念的缺乏、 以及大眾對經濟環境的結構性問題不了解( 所以只能以狹窄的消費者視野看事情),學校教育、 社會教育這部分教育、學術界要加把力。」、「大多數華人都被「 謙讓文化」所制約。因此在勞資爭議中,很少人願意去探究「 資方是否能夠付出更多,創造更好的勞動條件」。 華航資方最近一再放話:若全盤接受工會訴求,公司可能會倒。 事實上,最在乎公司是否會倒的人,正是那一群罷工中的機師; 試想,若是華航倒了,還有哪一家航空公司願意僱用他們呢? 上述推論應該足以說明,我們到底該相信哪一方了吧!」
與會學者們表示,機師工會透過罷工爭取勞資平等協商, 並且促進飛安水準,彰顯了勞工運動是整體社會進步力量的一部分。 呼籲各行各業的受僱者,無論你有無參與工會, 都應當支持機師工會的罷工行動, 並且支持所有受僱者爭取平等協商的權利!
學界聲援機師罷工行動連署名單
(自2019.2.13.13:00至2019.2.14. 09:00,共140人,依服務單位筆劃排序)
顧琪君
|
大葉大學造形藝術學系
|
副教授
|
王致遠
|
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系
|
助理教授
|
楊士奇
|
中山大學西灣學院
|
助理教授
|
王宏仁
|
中山大學社會系
|
教授
|
邱花妹
|
中山大學社會系
|
助理教授
|
楊靜利
|
中山大學社會系
|
教授
|
洪世謙
|
中山大學哲學所
|
副教授
|
姜貞吟
|
中央大學客語暨社會科學學系
|
副教授
|
鄭瑋寧
|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
助研究員
|
邱文聰
|
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
|
副研究員
|
張晉芬
|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
研究員
|
林宗弘
|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
副研究員
|
孫嘉梁
|
中央研究院數學所
|
助理研究學者
|
鄭雅如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
助研究員
|
李政怡
|
中正大學生物醫學科學系
|
副教授
|
王舒芸
|
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
|
副教授
|
陳尚志
|
中正大學政治學系
|
副教授
|
管中祥
|
中正大學傳播系
|
副教授
|
林純德
|
中國文化大學大眾傳播學系
|
副教授
|
陳自治
|
中華醫事科大醫務健管系
|
助理教授
|
周以正
|
中華醫事科技大學醫技系
|
助理教授
|
林宛瑄
|
元培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
|
副教授
|
黃麗芬
|
元智大學工學院英專班
|
主任
|
李佩雯
|
世新大學口語傳播系
|
副教授
|
洪凌
|
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
|
副教授
|
曹家榮
|
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
|
助理教授
|
夏曉鵑
|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
|
教授
|
陳信行
|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
|
教授
|
陳政亮
|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
|
副教授
|
黃德北
|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
|
教授
|
廖桂賢
|
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
副教授
|
王維周
|
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
|
助理教授
|
鄭怡雯
|
台北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
助理教授
|
陳建文
|
台北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
副教授
|
歐陽寬
|
台北海洋科技大學輪機工程系
|
副教授
|
吳懷晨
|
台北藝術大學文學所
|
教授
|
顧玉玲
|
台北藝術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
講師
|
林瓊華
|
台北藝術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
助理教授
|
張育銓
|
台東大學公事系
|
副教授
|
張弘潔
|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系
|
助理教授
|
顏厥安
|
台灣大學法律系
|
教授
|
陳昭如
|
台灣大學法律系
|
教授
|
何明修
|
台灣大學社會系
|
教授
|
吳啓禎
|
台灣大學社會需求跨領域創新研究專案
|
研究人員
|
黃舒楣
|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
助理教授
|
林木興
|
台灣大學風險中心
|
助理研究員
|
林麗雲
|
台灣大學新聞所
|
教授
|
蔡如音
|
台灣師範大學大傳所
|
副教授
|
黃涵榆
|
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系
|
教授
|
李立旻
|
台灣師範大學學生事務處
|
專責導師
|
蘇芳君
|
台灣戲曲學院
|
術科教師
|
虞伯樂
|
正修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
副教授
|
邱英芳
|
玄奘大學應用心理學系
|
助理教授
|
莊雅仲
|
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系
|
教授
|
蔡晏霖
|
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
|
副教授
|
邱羽凡
|
交通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
|
助理教授
|
戴瑜慧
|
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系
|
助理教授
|
翁裕峰
|
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
|
助理研究員
|
蔡依伶
|
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
|
博士候選人
|
李亞橋
|
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
|
博士班
|
鍾秀梅
|
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
|
教授
|
李佳玟
|
成功大學法律系
|
教授
|
蔡維音
|
成功大學法律系
|
教授
|
王金壽
|
成功大學政治系
|
教授
|
簡郡緯
|
成功大學基因體醫學中心
|
助理主任
|
張復凱
|
成功大學電機系
|
學生
|
徐珊惠
|
成功大學體育健康與休閒研究所
|
副教授
|
王漢傑
|
育英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
助理教授
|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