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作溫情小提燈_永續環保慶元宵】
《數位網路記者陳漢墀台北報導/ 2019,2,11》
從2017年9月,在北市公民參與平台提出「 請不要再發送免費燈籠了」的i-Voting提案, 獲得社會大眾與環保團體大力響應,不到一個月就通過3000人附 議的成案門檻。並在隔年的10月進行第二次投票, 達到一萬一千票對三千票的極大差距,不要再發免費小提燈, 是市民共同的心聲。打破了免費的物品大家都愛的神話, 也打臉了柯市長在第一次投票後的公開回應:「不用投(i- Voting)他也知道不會過,因為老百姓還是比較喜歡小提燈。 」
從2017年9月,在北市公民參與平台提出「
免費燈籠,是傳統的延續?或是傳統的消滅?
被免費燈籠餵養了廿多年,許多年輕人覺得, 元宵節就是要有免費燈籠,不發送就是傳統的消滅!但近年來, 在元宵節前後的日子,走在街上是否看到孩童拿著免費燈籠遊街? 以每年全台灣發送了百萬個燈籠,在街上只看到幾個人拿著, 這真的不成比例。另外,根據許多親子家中的狀況,不用出門排隊, 家中都會收到許多個,且每年都發送,根本不需要珍惜, 就算拿到了不組裝不提出門,也不痛不癢。 且每個人拿著一樣的東西,到底有沒有新意?所以, 免費燈籠是否在延續元宵節傳統?或許這才是傳統的消滅。
推動親子手作,增進親子關係,提升孩童創意
我們關心的不只是環保,還有動手將想法化為行動的教育理念, 以及親職陪伴。對的事情,我們就是要做!許多親子團體已舉辦了自 己動手做燈籠,及年初從去年開始, 我們兩位已開辦了數場燈籠工作坊,看到了孩子動腦動手,黏貼, 敲打等…。無論是創意的提升,小肌肉的發展, 做出成品時的喜悅與滿足,親子的互動, 孩童的笑容遠遠超過了小提燈本身的價值。當孩子或與父母一起點亮 了燈籠,那份光亮,會隨著喜悅一起刻畫在心底, 成為一份永恆的回憶,如同作為父母的我們, 也始終有著這樣的回憶。
反觀免費燈籠,其創作者用一張紙做出有複雜度的作品, 實在讓人佩服。但一般孩童無法自己組裝完成,變成家長做給小孩, 小孩可能玩個二下就不要了。孩子學到的,只有浪費及不懂得珍惜, 這並不是我們想給下一代的傳統。我們想要傳承的,是那份陪伴、 那個做出獨一無二的燈籠的經驗與回憶。那是遠超過廿多年的傳統, 那是更有意義的傳統。
請政府推動傳統文化活動,讓元宵更有意義
提案者本身不是燈籠創作者,是為了孩子的發展, 才出來呼籲要親子共同手作燈籠。然而, 我們是否有能力讓傳統文化可延續下去? 我相信我的傳統文化素養並不足夠, 是需要請傳統手作師傅出來教導大家, 並且讓下一代有更好的創意發展。現今, 台北市觀傳局長宣佈不發放免費小提燈了,但是否有其他的方案, 更進一步的,讓大家有燈提,昇華成"大家想提燈", 也或許換一個角度看,孩子想要的,或許不只是一個小提燈。 若將原本的預算,仍作為元宵節活動使用,為市民們謀福利, 將每年請大師設計免費燈籠,改成教大家創意燈籠,是否更有新意? 且讓更多孩童有機會創作出更棒、更環保、更獨特的作品。
回想起發起iVoting投票過程,需要向民眾解釋,溝通, 討論,及至市府開了無數的會議…。得到一個漂亮的成果, 確定台北市政府不再發送小提燈,實在感到欣慰,但無法鬆懈。 為了延續傳統,為了身邊不再充斥免費文化,為了下一代, 需要你我的繼續努力。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