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師張琮瑋: 疫情後的身心健康
【數位網路報記者陳漢墀12/29台北報導】
一位60幾歲退休的患者,這一年來經歷過重大手術及新冠肺炎的折磨,加上近半年疫情加劇,與家人聚少離多,身體不適和心理壓力打亂了原本平靜日常生活,常抱怨疲倦、易喘、失眠、咳嗽、關節痠痛等症狀,甚至注意力不集中、皮膚癢、掉髮情況也加重。所幸近日疫情趨緩,至院尋求中醫科幫忙,經過相關診治後逐漸好轉,生活步入常軌。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給健康的定義:「健康不僅是疾病或虛弱的消除,而且是身體、精神與社會的完全健康狀態。」雖然對於什麼是完全健康狀態仍存在一些疑義,但可以簡單地把健康看成是一個動態平衡:你的身心狀況是否足以因應日常生活所需和工作消磨?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張琮瑋說,自疫情以來,慢慢受到重視的公共衛生學提到預防疾病、延長壽命、促進身心健康是政府和社會可以共同努力的目標,由於科技、醫學的高度發展,在預防疾病、延長壽命已有卓越的表現,身心健康這方面也逐漸受到關注,在後疫情時期,身體和心理的健康狀況,更是左右能否踏穩解放後社會的重要關鍵因素。
中醫治療有許多種類,包含中藥、針灸、推拿等,可以針對患者病情不同而選擇最適合的方式介入,比如說疫情後的喘咳胸悶,若是因為長期足不出戶、追劇滑手機的姿勢不良而引起,那針灸、推拿可能比中藥更立即見效,相同的若是關節痠痛的原因是退化或是骨質疏鬆,那中藥的幫忙就更持續及穩定。
中醫理論提到:「五勞所傷,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疫情影響下,蝸居、繭居的人多了起來,上訴五勞所傷的症狀常是門診患者的主訴,當然除了透過醫療的幫助外,規律作息、適當運動、均衡飲食是不可少的,即使因為疫情或陰雨不方便出門,也有像是瑜珈、太極、八段錦等運動,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動作練習。遇到好天氣出門活動、曬太陽,除了可以伸展筋骨、合成維生素D,還有研究指出對舒緩憂鬱症狀、抑制體重增加也有幫助,每天只要15-20分鐘就會有效果,可謂一舉數得。
張琮瑋提醒,如有相關症狀,請與合格中醫師討論治療方式,切勿自己以身試藥、試針,以免有不良影響。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