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沒垃圾》從平凡生活到零廢棄 「簡單」成就更好的你

建立於 2017/09/30
作者:貝亞‧強森
才不久之前,我的生活跟現在截然不同:我擁有一棟3千平方英尺的房子、2輛車、4張桌子、26張椅子,而我家的垃圾量一週足足有242公升。 但是現在,我擁有的越少卻感覺越加富有,而且我不再需要出門倒垃圾了!
我們的家坐落於普樂森崗,是個位於舊金山近郊的衛星城市。我們的兒子麥斯和李歐在這裡相繼出生,而這棟房子同時也代表著我對「美國夢」的憧憬:這間位於無尾巷的現代建築,佔地3000平方英尺,有挑高的屋頂、起居室及客廳、更衣間、停得下三部車的車庫及一個錦池。除此之外,我們還擁有一輛休旅車、一台大電視以及一隻狗。
我們時常得為兩個大型冰箱補貨,而工業用尺寸的洗衣機及烘乾機總是不停地運轉著,但這不表示我們家很髒亂,或者什麼東西都買新的;遺傳了我父母親的節儉,我也是會去二手商店買衣服、玩具及家具。房子外頭還有一個巨型垃圾桶, 用來收集剩餘的建築用漆及每週成堆的廢棄物,我們因此對自己的碳足跡「感覺良好」,畢竟我們可是有在做垃圾回收呢!
史考特也在7年內慢慢爬上公司的管理階級,我們能負擔得起相當優渥的生活,包含每半年一次的出國旅遊、奢華的派對、高級肉品、私人游泳池的會員、每週血拼購物,以及滿櫃用過一次就丟的物品。那時的我有一頭芭比娃娃般的鉑金色秀髮、人工助曬的小麥膚色、注射式豐唇,還少不了打了肉毒桿菌;除此之外,接髮、水晶指甲還有新奇的健身運動我也都嘗試過。
我們的生活看似什麼都有了,健康滿分、交遊廣闊,但事情好像哪裡不太對勁。我那年32歲,內心深處對如此安逸的人生感到恐懼,因為生活早已一成不變。在我們的住宅區裡,有寬廣的馬路和比鄰的商店街,人們待在車子裡的時間遠多於走路的時間,但是我和史考特都很想念我們曾旅居過的城市,以及那些徒步走去咖啡館和麵包店的精采生活。

走向簡單生活的第一步

我們決定搬到灣區另一頭的米爾谷,那裡以熱鬧的歐式市中心著名。我們賣掉了之前的大房子,只帶了生活必需品便搬進了一間暫棲的公寓,並將剩餘的家當儲藏起來,反正我確信終究會找到一棟房子,裝得下我鍾愛的幾何裝潢及時髦家具。然而,我們在這一年轉換期中學到的是:我們的東西越少,越有時間去做我們想做的事。自從我們不需要每個週末花時間整頓草皮或是大掃除,便有更多家庭時間去騎單車、爬山、野餐以及探索新家附近的海岸線。我們完全從之前的生活中解放了,史考特也終於體認到他父親曾說過的一句話:「要是我沒花那麼多時間在草皮上就好了。」當我回頭檢視我的舊家,看到當時為了增加裝潢可看性,而購入的四組餐桌椅,不禁想起好友瑞克曾問過我:「一個家到底需要多少能坐的地方呢?」

midiman(CC BY 2.0)
草坪整理整齊的房子。圖片來源:midiman(CC BY 2.0)。
我們當初花了無數時間和資源,精心挑選這些非必需品,但我發現如今沒有人懷念這些傢俱。之前為舊家進行的採買,現在看來都是浪費時間,根本是為了血拼和裝忙的藉口,現在的我更加明白,那些傢俱除了把空間塞滿,其實沒有任何實際用途。以前認為「物質」是生活的根基,但開始體驗到簡單化的生活後,日子竟然過得更豐富、更有意義。
我們花了一年的時間,參觀了250間房屋,才終於找到合適的新家:一間建於1921年,1400百平方英尺的小木屋,沒有草皮,而且離市區很近。它原本不在我們預算內,因為房價是我們舊家的兩倍,賣掉舊家的錢只夠支付新家一半的價格, 但是我們的夢想便是能住在離登山步道、圖書館、學校及咖啡館咫尺之隔的地方, 而我們也做好縮減房屋規模的心理準備了。
當我們搬進去時,車庫和地下室堆滿了舊家具,而那些裝不進來的便慢慢賣掉了——只要是我們沒真正用過、需要或喜愛的,全都說再見。
史考特一開始有捨棄的障礙,他超愛戶外活動,花了很大一番功夫才備齊這些傢伙,但最終,他明瞭到與其讓高爾夫球桿積灰塵,還不如選擇最有興趣的幾項認真、專心地玩。所以在後續幾年的時間裡,我們便與80%的物品分道揚鑣了。

從簡化生活到垃圾減量

當逐漸簡化生活的同時,我在愛琳.詹姆絲的書上找到了啟發,也重讀了羅蘭‧英格斯的小木屋系列小說。重新審視生活,切斷了有線電視,也取消雜誌目錄的訂閱,當看電視和購物不再佔去大部分的時間後,就能投資更多時間在教育和學習上,特別是過去我們不太重視的環境議題。
我們讀的書有《大自然資本》、《搖籃到搖籃》、《食物保衛戰》等等,也透過網路電視觀看一些紀錄片,例如《地球》和《家園》講述了無家可歸的北極熊和生態受威脅的魚群。我們學到不健康的飲食和不負責任的消費,會帶來一連串影響,也開始了解到地球所處的險境,以及每天不經意的選擇都可能讓整個世界雪上加霜。
我們之前過度依賴汽車、濫用塑膠袋、狂喝瓶裝水,紙巾和面紙也完全沒在省,還用了數不清的有毒產品打掃房子和保養身體。普樂森崗的生活記憶時不時會湧上我心頭――垃圾桶裡塞滿用過即丟的塑膠袋,還有微波爐裡一份份塑膠包裝的冷凍食物。我開始反省,當我們沉溺於美國夢時,是否也變得無腦且短視?我們從何時起,對自己行為所造成的後果漠不關心?或是根本就不曾關心過?我們對兒子們又做了什麼樣的示範?隨著在這個議題挖掘得越深,事實就越讓人心痛,對於自己如此無知地生活這麼久,深感氣憤與慚愧。為了孩子的將來,我們想要徹底改變消費習慣和生活方式的決心,也就更加堅定了。
史考特強烈認為,一定要將理想化為實際行動,儘管當時正處在經濟大蕭條的時期,他還是辭掉工作創立了一間環境永續顧問公司,而我則負責處理家中的環保綠化差事。我們也將孩子轉出私立學校,因為無法再負擔昂貴的學費了。
新學到的知識告訴我們:回收不是環境危機的正解,而塑膠正是破壞海洋的元凶。我們先從可重複使用的水瓶及購物袋開始,替換掉可拋棄式的寶特瓶或塑膠袋,唯一要注意的是需要隨身攜帶,這個倒簡單!接著我開始到有機食品商店購物,發現本地的有機產品確實值得多花點錢,而且還可以到散裝販賣區選購,避免包裝上的浪費。因此我用洗衣服的網袋來裝農產品,又用舊床單縫了幾個束口袋來盛散裝食品,束口的設計還可以避免用到一次性的封口綁帶。
我也一邊累積玻璃瓶罐,一邊減少購買有包裝的商品,食品櫃很快便陳列了一個個玻璃罐,裡頭裝著各種散裝買來的食物。我就是從那時候愛上散裝購物(Bulk shopping) 的,而為了找尋這樣的店家,我幾乎走遍了整個加州灣區。之後又用同一張舊床單縫製了幾條廚房抹布,外加買了超細纖維的布料,打破長期以來使用紙巾的習慣。史考特則在後院架設了堆肥區,而我還報名了植物辨識的課程, 就為了一探爬山時所見的野生植物的妙用。
專注於廚房垃圾減量一陣子之後,我也將零廢棄的觸角伸到浴室去。有6個月的時間,我都用小蘇打粉洗頭,再用蘋果醋來潤髮,但是史考特有天再也無法忍受那股「醋勁」時,我只好退而求其次,摸摸鼻子拿著玻璃瓶去買散裝的洗髮精和潤髮乳。以前住在普勒森崗時,我從購物中獲得的愉悅感已經默默被取代了,現在的我從學習中找到快樂,不斷開發新方法來綠化家裡和省錢,好度過這段史考特剛創業、全家得勒緊褲帶的時期。
麥斯和李歐也有他們要負責的部分,像是騎腳踏車上學、比賽誰洗澡洗得快和隨手關燈。但有一天,我參加李歐班上的戶外教學,大家來到一家有機食品店, 在經過散裝食品區的走道時,老師問了一個問題:「為什麼買散裝食物是件環保的事呢?」我看到李歐被難倒了,我突然被敲醒:是啊!還沒好好告訴孩子我們在廢棄物減量上做的努力,而且他們也不會發現每天吃的餅乾是我親自烤的,不再是以前那種加工餅乾。
於是當晚我認真告訴他們,家裡食品儲藏櫃的特別之處,以及關於購買散裝食品的理由和做法,並談了談他們這段時間許多潛移默化的改變。當孩子們了解後,我們全家可說是正式在同艘船上,向「零廢棄」的新大陸前進。

用玻璃罐購買分裝食物。davidfish(CC BY-NC-ND 2.0)
用玻璃罐購買分裝食物。davidfish(CC BY-NC-ND 2.0)

挑戰零廢棄的極限

為了找尋下一步的行動方,我分別檢視了一下家中的垃圾桶及回收桶。在垃圾桶中,我發現了用來裝肉類、魚類、起司、麵包、奶油、冰淇淋還有衛生紙的包裝;而在回收桶中,則看到了紙類、番茄罐頭、空酒瓶、芥末罐還有裝豆漿的紙盒。我決定要把它們一一殲滅。
我的第一步是:帶玻璃罐上肉鋪。這行為時常引來店員和旁人的側目,而我應對的不二法門,即是好好向櫃檯後頭的人解釋:「我家沒有垃圾桶。」除此之外,我用來買麵包的枕頭套一開始也是招來指指點點,但很快大家都習以為常、見怪不怪了。隨著附近的農夫市集新開幕,我也開始練習自製罐頭,另外還找到一間酒廠,願意接受我們以空瓶回填紅酒。我還從孩子的學習單上學會如何製作再生紙,而投寄到家裡的垃圾郵件,則被我一一攔截、處理掉了。由於我在圖書館裡遍尋不著關於垃圾減量的書籍,只能四處問人並且善用谷歌大神,努力找出替代品來取代找不到無包裝形式的商品。一路走來,我學習過的東西還真不少,例如:揉麵團、磨籽做芥末醬、發酵優格、過濾豆漿、自製奶油、乳酪以及唇膏。
然而有一天,客人帶著包裝精美的甜點出現在我家門前,當下我明白到如果沒有親朋好友的幫忙,我們是永遠不可能達成「零廢棄」這個目標的。我認為「零廢棄」應該從家庭以外的場所開始練習,最好是在商店裡,你可以嘗試購買散裝商品,或選擇可重複使用的商品;但我們也應該向朋友做宣導,請他們來作客時別把會變成垃圾的東西帶進家裡,並且拒絕不需要的免費贈品。因此我們在永續秘訣4R的「減量」(reduce)、「再利用」(reuse)、「回收」(recycle)、「堆肥」(rot)」之外,再加了「拒絕」(refuse)。我也從那時候起開始經營部落格,記錄下全家努力的過程與對零廢棄生活的決心,本著想讓親朋好友更了解我們的初衷,將生活理念推廣開來。我誠心祈求生活中再也不會出現沒人要的蛋糕盒、派對小禮或是垃圾郵件,接著我開始了顧問的工作,讓想法散播出去,幫助人們簡化生活。
很快地,家裡的回收物只剩下偶爾幾封的郵件、學校講義以及空酒瓶。我思忖著還要向「零回收」的目標邁進,就安排在我們結束一年一度的法國旅行後實行,我暗自做著美夢,想著回國後就要取消定期的到府回收服務,屆時就等著看我們一家把「零廢棄」生活提升到下一個境界吧!

尋找新平衡

殊不知當我看到機場與飛機上所有的垃圾時,馬上被打入現實世界,原來我一直都住在一個泡泡裡,外面的世界仍舊一如以往地鋪張浪費。在媽媽家待了幾個月的時間,讓我得以從輿論與挫折中暫時喘口氣。對於前陣子瘋狂實行零廢棄生活的自己,也終於能夠退一步客觀地去檢視,發現很多做法不但會造成社交上的不便,而且還很耗時,很難永續進行。若你考慮到每週要做的餅乾數量,就會發現自製奶油的成本相當高;而自製起司則需要花費很多心力而且很不實際,畢竟你在店面即可輕易買到。我發現自己對零廢棄生活有點走火入魔了——連拿苔蘚代替衛生紙擦屁股這種事都做過,我的老天爺!
我們如果不把自己逼得那麼緊,在生活中找到適當的平衡,零廢棄生活應該會容易得多。畢竟它是眾多生活方式中的一種,如果要能維持得長久,勢必得提升它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性與便利性,所以念頭一轉後,我該如何簡化生活又變得明朗起來。
從法國回來之後,我下定決心要摒棄那些成效不彰的極端作為,像是開車去很遠的地方只為了買散裝食品,經過重新評估後,我發現購買本地產品就是令人相當滿意的替代方案。我也不再自製冰淇淋,而是改拿空罐子去31冰淇淋店外帶;我們也慢慢接受訪客送的酒,並放棄了「零回收生活」的偉大目標。自製奶油也告吹了,解決方式是買外頭的,但把包裝紙拿去堆肥,因此奶油便成為我們唯一會買的有包裝食品。在短短一個月內,零廢棄生活變得輕鬆寫意、簡單而且沒有壓力。
這段時間內,史考特一直像個碎碎念的管家,相對於我充滿幹勁地逛農夫市集、找尋新的綠化方案及有機散裝食品,他可是相當憂心家裡的經濟會因此雪上加霜。所以他花了點時間分析我們的家庭年支出,比較了2005年與2010年的生活花費,將過去的銀行報表,還有孩子們大幅增長的伙食費列入計算,竟出現了令我們吃驚不已的事實:我們的家庭年支出竟整整下降了近四成!在史考特分析型的腦袋瓜裡,這個數字連同我們省下的時間成本(因為生活簡化與購物次數下降的關係) 著實消弭了他的擔憂。
我們到今天都還過著零廢棄生活,一家四口早已將方法內化為日常生活。它帶來的種種好處,不僅僅是保護環境的美名而已,生活上也出現了不可忽視的改變,包含健康顯著的提升,與省下一筆相當可觀的金錢與時間。我們學到「零廢棄」並不會剝奪生活中的快樂,正好相反,我們因為「零廢棄」找到生活的目標與意義,人生觀也因此改變了——生命應建築在生活體驗而非物質享受,對於轉變, 我們更應該勇敢面對而非消極逃避。
家,應該是一個避風港。我們都有權利和能力將每天所做的選擇及行動,化為推動這個世界的正向力。
光明的未來就從家裡開始!歡迎來到零廢棄家園!(轉貼環境資訊中心)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立委離婚,妻愛兩子

數學老師製作的謎語

立法院總務處長由周傑升任,引發一連串的人事異動(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