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綁架媽媽的健康
觸發國人健康危機的「蝴蝶效應」--CMR心血管代謝危險因子
(本報特別報導)當全家人心滿意足地享用過媽媽精心準備的餐點後,許多用心持家的母親,總是從油膩膩的餐盤底下,把又油又鹹的剩餘菜尾撿食乾淨,長期攝取過多油脂與熱量的結果, 雖然為家庭節省了開銷,卻也使多數步入家庭的女性,從年輕時的柳腰身材堆積變成中廣型的小「腹」婆。
根據最新研究發現,腹部脂肪的過度堆積,將會引發一連串相互影響的心血管代謝危險因子(CMR, Cardiometabolic Risk),促使各項疾病(如第2型糖尿病、心臟病等…)發生,就如同蝴蝶效應理論一般,從身體內的微小不起眼之處引發致命的風暴。而媽媽的健康,就在用心為家庭付出的同時,不自覺中已被綁架,悄悄的籠罩在心血管代謝疾病的危機當中。
現行心血管代謝疾病缺乏整體治療其潛在罹病因子的策略
衛生署94年統計資料顯示,目前國人十大死因已轉變為以慢性疾病為主的型態,其中,每小時就有3.5人死於腦血管疾病、大腦梗塞、急性心肌梗塞、血管動脈粥狀硬化及心臟病,而去年度(95年)十大死因中,心血管代謝疾病死亡人數即佔了近三分之ㄧ,顯示心血管代謝疾病危害國人健康甚鉅。國立陽明大學 江晨恩教授指出,近百年來人類的飲食習慣改變劇烈,營養及卡路里攝取過量,加上壓力及抽菸的習慣,導致現代人的心血管提早發生冠狀動脈硬化。其他與心血管代謝相關的疾病,包括第2型糖尿病、高血壓、高密度膽固醇偏低、低密度膽固醇偏高、動脈粥狀硬化與心臟相關疾病,但目前的治療策略只針對單一危險因子給予個別治療,並未以宏觀預防醫學的角度,整體治療心血管代謝疾病的潛在危險因子。
心血管危機從腹內脂肪開始
江教授表示,其實在心血管疾病突然發作,或糖尿病形成前,體內的各項潛在危險因子就已經開始對健康產生影響,必須提早注意身體指數的變化,才能打破惡性循環,挽回自己的健康。CMR主要危險因子有以幾種,民眾應提早檢視自己的心血管代謝疾病風險:
腹部肥胖:男性腰圍大於等於90公分;女性腰圍大於等於80公分
血壓上升:大於130/85mmHg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偏低:男性小於等於40mg/dl;女性小於等於50 mg/dl
空腹血糖值上升:血糖值大於等於100 mg/dl
三酸甘油酯上升:指數大於等於150 mg/dl
發炎因子:CRP , IL-6數值上升
胰島素阻抗性產生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上升
江教授表示,以上各項危險因子中,以腹部肥胖最為重要,通常腹部肥胖的患者會伴有一個或多重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根據最新研究發現,囤積在內臟周圍的腹內脂肪,就是形成心血管疾病潛在危機的重要關鍵。江教授表示,腹內脂肪細胞與皮下脂肪不同,不但是個獨立的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同時也是屬於高活性的內分泌器官。過量的腹內脂肪組織會分泌發炎因子,使血管硬化造成高血壓,同時釋放游離型脂肪酸,使血脂異常(包括體內三酸甘油酯升高、好膽固醇(高密度膽固醇)下降、壞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升高),並且增加胰島素阻抗性,進而影響血糖的代謝。這些與代謝問題及個別疾病有關的危險因子,稱作CMR(心血管代謝危險因子),目前研究已證實,危險因子的聚集會大幅增加罹患第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機會。
腰圍可初步代表腹內肥胖的程度
雖然脂肪的分布目前尚需經過精密儀器的檢查才能得知,但江教授建議,最方便簡單的方法,就是測量腰圍,及早且正確的測量腰圍,對於CMR問題的解決扮演重要的角色。根據美國醫學期刊JAMA的研究論文指出,腰圍與罹患冠心病的相對危險性密切相關,甚至超過身體質量指數(BMI)和其它的心血管危險因子,其中更發現,腰圍超過86.3公分的人罹患冠心病的相對危險性比超過69.8公分的人高出近2.5倍;腰圍過大的人可能猝死的預測機率更是比正常者多出4倍;不僅如此,腰圍超過96.3公分的人,罹患糖尿病的可能性比腰圍小於71公分者更是高出整整10倍,顯示腰圍與罹患心血管代謝疾病的風險息息相關。
CMR是健康異常的前期徵兆,應建立儘早管理CMR的觀念
江教授指出,雖然台灣近年來整體肥胖比例似乎開始下降,但如以年齡層來看,中年女性的肥胖比例卻有逐漸升高的趨勢,這是由於女性荷爾蒙會隨著年紀增長而減少,新陳代謝率與活動力降低,加上本土特有「撿菜尾」習慣,以及食鹽攝取過量等等原因,讓許多上了年紀的婦女都成了大「腹」婆,顯示國內熟女族群的健康已經壟罩在CMR風暴之下。
為提早預防疾病的發生,因此對於CMR各項危險因子的指標要求大多比疾病標準嚴格,以高血壓為例,超過140/90mm/Hg以上即為高血壓,但CMR對高血壓的定義則為130/85mmHg,屬於高血壓前期,但這些準高血壓患者此時不加控制,未來罹患高血壓的機率將比正常血壓者高出兩倍,由於高血壓不僅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的第十位,同時也是一個獨立的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子,國內40歲以上人口的高血壓盛行率更約為20-28%,因此江教授呼籲,提早管理異常的指數就是活得健康的不二法門。除此之外,少油、少糖、少鹽、定時定量、營養均衡的飲食,以及培養運動健身的好習慣,都能幫助管理CMR風險,遠離心血管代謝疾病的威脅。母親節即將到來,江教授提醒民眾,關心媽媽不妨每天給她一個擁抱,透過了解母親的腰圍變化,就能早一步預防可能發生的心血管代謝危機。
【Patient Story】
CMR病患:呂婆婆
發病年齡:80歲
發病症狀:心肌梗塞
現狀:接受醫師建議,改變飲食及生活作息,培養每日運動的習慣
在過去,「撿菜尾」是一種象徵傳統婦女的優良美德,心寬體胖的呂婆婆卻因為「撿菜尾」,差點撿掉了自己的生命!永遠維持親切笑容的呂婆婆,是個典型的家庭主婦,從年輕時代開始,每到用餐時間,總等待先生與小孩用完餐後,將菜尾撿完再進行收拾!孩子長大後,知道媽媽愛吃甜食,只要有新的甜點引進,總不忘帶回家給媽媽嚐鮮,不知不覺中呂婆婆的體型從年輕時的苗條身材,逐漸變成現在的中廣腰圍,也開始發現自己每年的健康檢查項目中出現紅字,血壓、血脂、血糖的指數好像跟自己的腰圍一樣,怎麼都降不下來,直到今年因為急性心肌梗塞住院,呂婆婆才知道自己是國外最新研究的CMR患者!目前呂婆婆正遵循醫師的建議,增加運動量及攝取低熱量的食物,定時測量腰圍,來降低自己的CMR風險。呂婆婆表示,直到心臟出了問題,才強烈的感受到原來自己離死亡是這麼近。她希望能透過自己的現身說法,讓更多人了解,積極管理CMR就是救自己一命。
(本報特別報導)當全家人心滿意足地享用過媽媽精心準備的餐點後,許多用心持家的母親,總是從油膩膩的餐盤底下,把又油又鹹的剩餘菜尾撿食乾淨,長期攝取過多油脂與熱量的結果, 雖然為家庭節省了開銷,卻也使多數步入家庭的女性,從年輕時的柳腰身材堆積變成中廣型的小「腹」婆。
根據最新研究發現,腹部脂肪的過度堆積,將會引發一連串相互影響的心血管代謝危險因子(CMR, Cardiometabolic Risk),促使各項疾病(如第2型糖尿病、心臟病等…)發生,就如同蝴蝶效應理論一般,從身體內的微小不起眼之處引發致命的風暴。而媽媽的健康,就在用心為家庭付出的同時,不自覺中已被綁架,悄悄的籠罩在心血管代謝疾病的危機當中。
現行心血管代謝疾病缺乏整體治療其潛在罹病因子的策略
衛生署94年統計資料顯示,目前國人十大死因已轉變為以慢性疾病為主的型態,其中,每小時就有3.5人死於腦血管疾病、大腦梗塞、急性心肌梗塞、血管動脈粥狀硬化及心臟病,而去年度(95年)十大死因中,心血管代謝疾病死亡人數即佔了近三分之ㄧ,顯示心血管代謝疾病危害國人健康甚鉅。國立陽明大學 江晨恩教授指出,近百年來人類的飲食習慣改變劇烈,營養及卡路里攝取過量,加上壓力及抽菸的習慣,導致現代人的心血管提早發生冠狀動脈硬化。其他與心血管代謝相關的疾病,包括第2型糖尿病、高血壓、高密度膽固醇偏低、低密度膽固醇偏高、動脈粥狀硬化與心臟相關疾病,但目前的治療策略只針對單一危險因子給予個別治療,並未以宏觀預防醫學的角度,整體治療心血管代謝疾病的潛在危險因子。
心血管危機從腹內脂肪開始
江教授表示,其實在心血管疾病突然發作,或糖尿病形成前,體內的各項潛在危險因子就已經開始對健康產生影響,必須提早注意身體指數的變化,才能打破惡性循環,挽回自己的健康。CMR主要危險因子有以幾種,民眾應提早檢視自己的心血管代謝疾病風險:
腹部肥胖:男性腰圍大於等於90公分;女性腰圍大於等於80公分
血壓上升:大於130/85mmHg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偏低:男性小於等於40mg/dl;女性小於等於50 mg/dl
空腹血糖值上升:血糖值大於等於100 mg/dl
三酸甘油酯上升:指數大於等於150 mg/dl
發炎因子:CRP , IL-6數值上升
胰島素阻抗性產生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上升
江教授表示,以上各項危險因子中,以腹部肥胖最為重要,通常腹部肥胖的患者會伴有一個或多重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根據最新研究發現,囤積在內臟周圍的腹內脂肪,就是形成心血管疾病潛在危機的重要關鍵。江教授表示,腹內脂肪細胞與皮下脂肪不同,不但是個獨立的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同時也是屬於高活性的內分泌器官。過量的腹內脂肪組織會分泌發炎因子,使血管硬化造成高血壓,同時釋放游離型脂肪酸,使血脂異常(包括體內三酸甘油酯升高、好膽固醇(高密度膽固醇)下降、壞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升高),並且增加胰島素阻抗性,進而影響血糖的代謝。這些與代謝問題及個別疾病有關的危險因子,稱作CMR(心血管代謝危險因子),目前研究已證實,危險因子的聚集會大幅增加罹患第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機會。
腰圍可初步代表腹內肥胖的程度
雖然脂肪的分布目前尚需經過精密儀器的檢查才能得知,但江教授建議,最方便簡單的方法,就是測量腰圍,及早且正確的測量腰圍,對於CMR問題的解決扮演重要的角色。根據美國醫學期刊JAMA的研究論文指出,腰圍與罹患冠心病的相對危險性密切相關,甚至超過身體質量指數(BMI)和其它的心血管危險因子,其中更發現,腰圍超過86.3公分的人罹患冠心病的相對危險性比超過69.8公分的人高出近2.5倍;腰圍過大的人可能猝死的預測機率更是比正常者多出4倍;不僅如此,腰圍超過96.3公分的人,罹患糖尿病的可能性比腰圍小於71公分者更是高出整整10倍,顯示腰圍與罹患心血管代謝疾病的風險息息相關。
CMR是健康異常的前期徵兆,應建立儘早管理CMR的觀念
江教授指出,雖然台灣近年來整體肥胖比例似乎開始下降,但如以年齡層來看,中年女性的肥胖比例卻有逐漸升高的趨勢,這是由於女性荷爾蒙會隨著年紀增長而減少,新陳代謝率與活動力降低,加上本土特有「撿菜尾」習慣,以及食鹽攝取過量等等原因,讓許多上了年紀的婦女都成了大「腹」婆,顯示國內熟女族群的健康已經壟罩在CMR風暴之下。
為提早預防疾病的發生,因此對於CMR各項危險因子的指標要求大多比疾病標準嚴格,以高血壓為例,超過140/90mm/Hg以上即為高血壓,但CMR對高血壓的定義則為130/85mmHg,屬於高血壓前期,但這些準高血壓患者此時不加控制,未來罹患高血壓的機率將比正常血壓者高出兩倍,由於高血壓不僅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的第十位,同時也是一個獨立的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子,國內40歲以上人口的高血壓盛行率更約為20-28%,因此江教授呼籲,提早管理異常的指數就是活得健康的不二法門。除此之外,少油、少糖、少鹽、定時定量、營養均衡的飲食,以及培養運動健身的好習慣,都能幫助管理CMR風險,遠離心血管代謝疾病的威脅。母親節即將到來,江教授提醒民眾,關心媽媽不妨每天給她一個擁抱,透過了解母親的腰圍變化,就能早一步預防可能發生的心血管代謝危機。
【Patient Story】
CMR病患:呂婆婆
發病年齡:80歲
發病症狀:心肌梗塞
現狀:接受醫師建議,改變飲食及生活作息,培養每日運動的習慣
在過去,「撿菜尾」是一種象徵傳統婦女的優良美德,心寬體胖的呂婆婆卻因為「撿菜尾」,差點撿掉了自己的生命!永遠維持親切笑容的呂婆婆,是個典型的家庭主婦,從年輕時代開始,每到用餐時間,總等待先生與小孩用完餐後,將菜尾撿完再進行收拾!孩子長大後,知道媽媽愛吃甜食,只要有新的甜點引進,總不忘帶回家給媽媽嚐鮮,不知不覺中呂婆婆的體型從年輕時的苗條身材,逐漸變成現在的中廣腰圍,也開始發現自己每年的健康檢查項目中出現紅字,血壓、血脂、血糖的指數好像跟自己的腰圍一樣,怎麼都降不下來,直到今年因為急性心肌梗塞住院,呂婆婆才知道自己是國外最新研究的CMR患者!目前呂婆婆正遵循醫師的建議,增加運動量及攝取低熱量的食物,定時測量腰圍,來降低自己的CMR風險。呂婆婆表示,直到心臟出了問題,才強烈的感受到原來自己離死亡是這麼近。她希望能透過自己的現身說法,讓更多人了解,積極管理CMR就是救自己一命。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