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為何成為學術詐欺王國? 戴伯芬----輔仁大學社會系教授




        臺灣社會近來開始熱搜於學術論文,舉凡高官政要、學術龍頭的研究都成了大眾抓鬼的對象,顯示社會對於學術界的高度不信任感,論文抄襲風損毀文憑的認證力,學術體系的科學公信力也搖搖欲墜。

       依據科學誠信中心下的論文撤稿監視(Retraction Watch)資料顯示,20122016年之間,臺灣因偽造審查的國際論文撤稿數量有73篇,居全球第二,僅次於中國,但如考量學術人口數,臺灣被撤論文的數量則高居全球之冠,成為名符其實的「學術海盜國」。

        臺灣當前的學術詐騙類型可以分為數類:最一般性出現的是共同作者掛名,即一篇論文由多位共同作者掛名,以增加個別作者的出版量。還有家族式論文抄襲,經常出現的是教師抄學生或者是先生抄襲太太。對於獲得千萬級計畫的學術大老,則可以名正言順地以國家經費建立學術生產線,或以與資淺學者合作之名,或合法地雇用博後或助理,透過對年輕學者制度性剝削造假製造大量的論文。對於沒有研究經費,又急需論文應付評鑑或限年升等的年輕專案教師或助理教授,花錢外包論文是學術叢林的生存法則。上樑不正下樑歪,最近,寫不出論文的研究生也開始找代寫論文,可以獲六折優惠。.政治人物花錢入學,找人代上課、代寫論文,也等於是變項買學歷。

             為什麼在國防部長楊念祖、教育部長蔣偉寧相繼因為論文抄襲、假審下臺,臺大李嗣岑、楊泮池兩位校長先前爆發學術醜聞,臺灣的學術界仍然一再發生研究倫理事件?前科技部部長楊弘敦曾以「古今中外、先進國家都會發生」來自我安慰,他認為這是「人性問題」,要求大學加強倫理課程,全國研究生必須進行線上研究倫理測驗,通過測驗方式非常簡單,只要在電腦旁打開手機就可以找到答案,等於鼓勵學生以不倫理的方式來通過學術倫理測驗。

      造成臺灣學術造假的原因主要是來自外在學術環境的競爭,但是研究者普遍缺乏學術倫理信念,學術界對於違反學術倫理者被前科技部長楊弘敦視為「人性問題」,是過去升學主義下只求成績不擇手段的產物。2014年,日本早稻田大學生物學博士小保方晴子爆發《自然》期刊的STAP細胞研究論文疑似造假被撒,指導教授笹井芳樹在輿論壓力下自殺,最後小保方被註銷博士學位。臺大校長李嗣涔的「能源國家型計畫」,爆發多次抄襲、冒用相關研究成果而遭國際期刊撤稿,主持人火速開除助理呂錫民, 充分體現「下屬的功績是上司的功勞,上司的過錯卻是下屬的責任」。

       違反學術倫理幾乎沒有懲罰機制, 多數學倫案件只是書面告誡,申請國家計畫停權,僅追回獎項或部份獎金,等於制度性鼓勵造假。初審交給各大學內審,學學相護下往往查無實證。楊念祖、蔣偉寧兩位部長都僅停權處分,只有前中研院生化所主任陳慶士請辭,中研院僅追回186萬、停權10年。2005年南韓劉禹錫幹細胞造假案,除被撤銷首爾大學教授職務,禁止五年內擔任教授公職,退休金折半發放,2009年再被法院判處有期徒刑2年,2010年對涉嫌侵吞研究經費,判處有期徒刑18個月。

        士大夫之無恥,是為國恥。在缺乏恥感的社會,又無嚴格法律規範,全民都將成為學術詐欺的對象,我們的學生也從學校開始學習作弊人生。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立委離婚,妻愛兩子

數學老師製作的謎語

立法院總務處長由周傑升任,引發一連串的人事異動(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