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網路路報記者陳漢墀9/22台北報導】
臺文館與中研院臺史所簽署合作備忘錄
圖:臺文館長陳瑩芳(右2)、帶領團隊完成《呂赫若日記》修護及複製品製作的臺文館修護師林宛臻(右1)與呂赫若家屬呂芳雄先生(右3)、朱麗玉女士(右4)合影。 ----台文館提供國立臺灣文學館與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合作出版的《季節圖鑑:呂赫若新出土作品集》,今(20)日於臺文館舉行新書發表會,並由雙方代表臺文館長陳瑩芳、中研院臺史所長鍾淑敏教授簽署合作備忘錄(MOU),承諾未來文史專業交流、共享與互惠。呂赫若的公子呂芳雄先生、女兒朱麗玉女士,學者陳萬益教授、許俊雅教授、譯者謝明如等貴賓出席,見證重要時刻;並由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主任王麗蕉介紹出版緣由。
臺文館長陳瑩芳致詞時表示,非常感謝呂赫若家屬長期對臺文館的信任,《季節圖鑑》不僅反映了當時臺灣的社會狀況、人民的心靈變化,亦將成為臺灣文學未來研究、創作參考素材的基底。這本書不僅容易閱讀,也具有拍攝為影視的潛力。陳瑩芳也表示,期待與中研院臺史所簽署MOU後,持續將已具有厚實基礎的史料活化,以不同形式介紹給大眾。
中研院臺史所長鍾淑敏表示,中研院臺史所與臺文館已有許多實質合作,包含現於中研院南部院區展出的檔案首展「南方.島嶼.人文」展,未來將有更密切的交流。
呂赫若家屬呂芳雄先生感性談及,非常感謝臺文館與中研院臺史所為父親的文學作品《季節圖鑑》整理出書,臺文館同時完成日記的修護與復刻,上個月恰好是父親的110歲冥誕,相信父親在天之靈也會感到欣慰。
長期研究呂赫若的學者陳萬益教授說,「一直到現在心還是碰碰跳」,《季節圖鑑》收錄的是戰爭時期,也是臺灣文學黑夜時期的作品,呂赫若的生命雖然短暫,卻不斷帶來驚喜,留給臺灣豐富的資產,期待呂赫若完整全集的出版。學者許俊雅教授則分享,《季節圖鑑》的出版填補了〈牛車〉後、〈臺灣女性〉前的空缺,讓大眾得以看見呂赫若作品風格、題材的轉變,期待此書出版能帶動一波更燦爛、更深度的研究。
本次出版的《季節圖鑑》收錄呂赫若於1938-1940年間、戰爭時期在《臺灣新民報》發表的文章,包含:以臺日戀愛情感為主軸的〈季節圖鑑〉、客家山城居住經驗為題的〈入山三題〉、描繪男性特質與親子關係的〈父已逝〉、探討追求自由年輕靈魂的〈一支球拍〉等,兼有日文原文與中文翻譯。在當時大力推展皇民化運動,致使全面停止報紙漢文版面與言論受到箝制時,呂赫若以文學從困頓中找到出路,其書寫題材與臺灣季節變化、風土相關,人物刻劃細膩、情感豐沛,在在反映了當時島上的社會情勢與人民的心靈變化。本書集結的作品係首度公開,並經專業譯者翻譯,更獲家屬提供從未公開、十分珍貴的呂赫若照片,藉由集結第一手史料,將對於被譽為「臺灣第一才子」的呂赫若生平、家族關係與解析其創作歷程與變遷,極具意義及重要性。
呂赫若留世的唯一手稿《呂赫若日記》已由家屬捐贈予臺文館,珍貴的史料除佐證了呂赫若的生平外,也讓人一窺當時臺灣的發展。為答謝家屬,臺文館費時一年多,完成數本《呂赫若日記》複製品贈與家屬,讓家屬能時時翻閱、睹物思情,凝聚家族情感。而為了讓大眾更了解修護的目的是延續文物生命、後世都能藉由文物直接了解臺灣文學的發展脈絡,修護過程也拍成紀錄影片,在本次發表會中一同展現成果。
臺文館表示,在政府推動重建臺灣藝術史的政策下,臺文館將更努力重建臺灣文學史及活化史料、連結文史合作網絡,並在文學前輩、捐贈家屬的支持下,持續發展、深耕臺灣文史精神落實在社會大眾的日常。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