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少症的診斷和治療

       【數位網路報記者陳漢墀9/10台北報導】  

肌少症是一種進行性的全身性肌肉疾病,其表現為身體骨骼肌的肌肉量快速減少,並伴隨患者生活功能上的退化。因年齡增長,會影響身體骨骼肌的代謝平衡,使得此疾病發生率隨之增加。此外,肌少症的病程進展也和個體營養攝取狀況(例如是否有攝取足量的蛋白質)以及生活型態(例如是否有安排充分的運動)等面相息息相關。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心身醫學科主治醫師柯嘉怡指出,隨著骨骼肌的肌肉量減少,影響到患者的核心肌群,進而使肌力和肌耐力減退。患者會無法從事較費力的運動,使生活型態逐漸轉趨靜態。而靜態的生活型態,也會使患者因為運動量不足,進一步的加速此疾病進展,故而形成一個惡性循環,使患者漸漸失能。

當失能的情況累積到達一定程度後,患者會漸漸出現體能退化、反覆跌倒、生活無法自理和衰弱的現象,最終使患者生活品質降低,且罹患肌少症的患者死亡率也會較未罹病者高。因此若能藉由及時診斷,及早介入,提供針對肌少症有效治療方式,則可能有機會避免患者功能的進一步退化,使生活型態更加健康,更有品質。

因此近年來在臨床上,肌少症的篩檢和治療越來越受到重視,尤其是針對高齡者。柯嘉怡表示,醫療團隊可以藉由問卷評估、握力測試和分析身體組成等檢查,來評估長者們是否有罹患肌少症的風險。問卷設計內容包括量測小腿圍以及了解受測者目前的運動能力和功能,目前常用的篩檢量表為SARC-FSARC-Calf。身體組成分析則可以使用身體組成分析儀或影像學檢查(例如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來評估患者的肌肉量。醫療團隊可以整合以上檢查所提供資訊,綜合評估受測者是否有罹患肌少症的風險。

柯嘉怡說,當篩檢出肌少症的患者後,應盡早為患者提供介入性治療。雖然目前尚無針對肌少症的特定藥物治療,但可以藉由一些非藥物的處置來改善肌少症現象,減少病程惡化,進而增進生活品質。而非藥物治療包括飲食調整和復健運動。藉由專業營養師提供衛教,指導患者如何以健康的飲食型態來增加蛋白質、維生素D、抗氧化物和長鏈不飽和脂肪酸的攝取量。再配合客製化的職能治療評估,根據每位個案狀況,量身打造合適的運動模式和運動量,以增進患者的肌力、肌肉量和平衡,並避免運動傷害。最後透過定期追蹤了解患者實際執行狀況,以期能讓治療能有穩定成效,進而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立委離婚,妻愛兩子

數學老師製作的謎語

立法院總務處長由周傑升任,引發一連串的人事異動(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