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騎士的專屬課程!成大首創台灣社區跨專業安全駕駛系列課程

  【數位網路路報記者陳漢墀6/20台北報導】


  • 圖1.2024年「高齡長者內在健康力與駕駛機動車輛安全性提升」成果發表,貴賓合影。--記者陳漢墀攝影

台塑企業暨王詹樣公益信託、台灣流行病學學會 合作推動

2024年「高齡長者內在健康力與駕駛機動車輛安全性提升」成果發表

線上線下揪團實作 初步成果呈現卓越成效

隨著台灣進入高齡社會,高齡駕駛的交通安全事故不斷攀升;根據道安資訊網最新資料,全台65歲以上長者,涉及交通事故的死傷人數,自2011年的28,292人,到2023年已上升至73,031人,成長超過三倍,其中2023年的高齡者機車騎士是主要的死傷族群,佔所有高齡者涉及交通事故之死傷人數七成以上。

為維護高齡年長者自身及其他用路人之交通安全,台灣於2017年開始推動高齡駕駛人駕照管理制度,規定75歲以上汽機車駕駛人應每3年換照1次、須通過道路交通安全規則規定體檢標準及認知功能測驗始可換發駕照。同時因高齡長者的教育程度落差,使考照與換照困難。為了讓長者享有出行自由,台塑企業暨王詹樣公益信託(創辦人:王永在)與台灣流行病學學會合作,並委由成功大學團隊,推動「高齡長者內在健康力與駕駛機動車輛安全性提升」計畫,子計畫主持人國立成功大學公共衛生學科暨公共衛生研究所李中一教授表示,計畫預計通過運動處方與數位APP,增進他們的體力與社會互動,以維持75歲換照所需的身體機能。同時呼籲未來交通管理可整合臨床醫療人員,提早辨識因身體功能變化,騎乘有困難的高風險駕駛人,並透過多專業、在地化實地操作課程,尤其針對無照或偏鄉長者,提升運具操作、保養、用路安全的知識和行為。

台南產官學民合作 開創多專業共學課程盼能平衡長輩外出需求與大眾交通安全

成功大學職能治療學系助理教授陳郁婷表示,截至2022年底,約五成高齡人口持有機車駕照,且南部、東部、離島及偏鄉地區的高齡機車人口比例顯著高於北部及城市區域。然而,高齡機車騎士因身體機能及反應能力退化,成為道安傷亡最嚴重的族群之一。2023年全台道路事故死亡人數達3,023 人,其中近四分之一(約703人)為高齡機車騎士。台灣自2017年7月開始75歲汽機車駕駛換照,但要求僅限於肢體、認知功能測試,不像日本及其他國家有高齡駕訓專屬課程及實地駕駛測驗。此研究為台灣首個結合多元專業、針對本土交通情境所設計的小班級系列活動課程,望能減少高齡騎士的交通風險,提升所有用路人安全。

        這次計畫共分為兩組,分別為道安宣導組與在地共學組,共有8個里、89位高齡長者參與。道安宣導組由台南市監理站進行道安宣講、交通大隊進行用路宣導和在地事故的分析,說明75歲高齡者換照流程,並利用高雄區監理站開發的「道路生存戰」桌遊,討論常見交通違規和降低風險的行為,也安排駕訓班交通知識理解、實際術科練習和保險相關課程學習。另一在地共學組,由台南社區大學的綠交通研究社透過以人為本的路口模擬活動,帶領長者進行社區交通環境的實際探查,同時亦有安排駕訓班課程以深入理解「路權」。並透過駕訓班的正確騎乘訓練與職能治療師的身體健康保養分享,為長者提供日常照護練習指引。

        研究結果發現,本次課程中約八成五的參與者以自行騎機車為主要運具,約八成一周騎車頻率高於三天,但是有五分之一的參與者沒有機車駕照,且約一成參與者有兩項的騎乘記錄高風險跡象(例如兩年內有行駛中違規、事故、被他人提醒應減少或停止騎乘),或是有認知功能、視覺注意力表現退化到不適任騎乘的跡象。兩組參與者在課程前道路規則的回答正確率為86%,後測時沒有顯著差異(87%),但是道路危險感知的表現則有顯著進步,正確回答率由28%提高到40%,約九成的參與者在後測時表示自己對課程非常滿意。多位參加者表示,過往從未注意過路權和道路標線,也常騎行在路肩上。課程後,他們開始注意道路標線和路牌,避免於路肩騎車;此外也有多位長輩於課程後,立即去換輪胎、修剎車燈,確保行車安全。此課程不僅提升了長輩們的用路安全意識,也從活動過程中學到如何觀察和關心自己居住的社區交通環境,並促進了在地社區青銀共融的互動。


線上線下 揪團 結伴來練習 每日30分鐘練「機車三力」騎車不再心驚驚!騎乘更安全

         成功大學體育健康與休閒研究所教授林麗娟指出,高齡者的騎乘與行路安全是在地健康生活的首推重點,這次計畫是希望透過線上提醒、線下實作的方式提升社區中高齡者的肌力、平衡、心肺耐力等內在健康力,將健走杖和運動APP結合,此APP是由成功大學協力虹映科技共同開發高齡功能性體能線上健身運動平台,有包括健走、騎車、健身等各類運動模式,目標成為高齡長者的線上健身房;讓高齡者以社群揪團相互激勵,讓一群人走得更久、更遠,也藉由可以線上進行遠距運動教學,制定個人化的運動處方,強化高齡長者的三力「肌力、平衡力、敏捷力」。

  此計畫已在台南市的北區重興里、力行里與六甲區菁埔里城鄉不同交通環境的社區開始辦理,有將近150名高齡者參與,推廣雙杖健走強化下肢與心肺功能、以戰鼓打擊瑜珈抗力球提升上肢功能等綜合12周的內在健康力訓練;目前完成第一階段的力行里長者們有明顯的增加骨骼肌和上肢力的效果,生活中更開心與積極;其中進行到第二階段的重興社區,加入108位高齡住民參與的運動APP 組群,有多位目前已累積超過280公里(40萬步)。經過第一階段訓練後,參加者的肱二頭肌肌耐力、下肢肌耐力、平衡等功能性能力,與先前相比提升20%,在上肢的肩膀活動度更提升92%;這對於長者在騎車時不論是控制龍頭的穩定度、身體平衡感或反應能力等身體功能都能變得更好,有助於騎乘機車與行走及用路人的安全。

  本次來到現場的台南重興里范姓夫妻,於去年開始參與運動課程;大家一齊步行到附近社區,認識新環境、也一起步行並探視大病初癒的老里長、報告目前的活動進度,同時參加APP的揪團活動,每日提醒自己要持續保持運動的習慣,一個半月下來已經累積超過62萬步以上。兩人皆覺得自己的身體機能大幅提升,並有更多共同話題。

  因台灣將步入超高齡社會,台塑企業暨王詹樣公益信託(創辦人:王永在)與李中一教授研究團隊再次呼籲,長者的健康與騎乘問題不容忽視,機車為台灣高齡人口的重要交通工具,然而高齡機車騎士因身體機能及反應能力退化,成為道路上最嚴重的傷亡族群。透過肌力訓練與共學課程,助民眾提升內在健康力,提升高齡長者75歲換照率,共同守護健康老化及道路安全。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數學老師製作的謎語

立委離婚,妻愛兩子

立法院總務處長由周傑升任,引發一連串的人事異動(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