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博物館與榮民榮眷基金會 簽署合作備忘錄

    數位網路報記者陳漢墀7/21台北報 

拓展博物館多元協作 發揚眷村文化記憶轉譯應用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下稱臺史博)與財團法人榮民榮眷基金會(下稱榮民榮眷基金會),於今(111)721日下午2時,由臺史博張隆志館長和榮民榮眷基金會徐健寧秘書長代表,於臺史博簽署合作備忘錄,雙方期透過「國家文化記憶庫2.0」計畫,共同保存榮民(眷)與眷村生活文化記憶資產,逐步完備戰後臺灣多元族群記憶圖景。

臺史博自去(110)年升格為三級機構後,致力推動組織活化、數位轉型與國際連結,以「國家級的博物館」及「屬於全民的博物館」為目標,發展多元化的當代博物館實踐,其中推動「國家文化記憶庫2.0」的轉型升級,是臺史博的首要任務之一,透過連結地方及民間社群開展知識行動網絡,包括離島馬祖、各地眷村、中部及南部流域、移民/工群體等,持續以主題化、友善化、更能引起共鳴的方式,攜手民眾共創臺灣文化記憶。

張隆志館長表示,與榮民榮眷基金會正式簽署合作備忘錄,將有助於逐步發展對臺灣眷村文化記憶更為完整的徵集推廣,臺史博在今年10月中將推出新的「國家文化記憶庫2.0」平臺,主題化呈現目前累積300多萬筆素材,「眷村文化」將是其中重點,希望在榮民榮眷基金會的協助下順利完成任務,共創雙贏。

徐健寧秘書長表示,感謝臺史博的協助,與臺史博的合作讓不可能變成可能,過往文化部協助榮民榮眷基金會共同推廣眷村文化,往後也將繼續與臺史博合作執行「移動行動-戰後臺灣榮民與眷村生活記憶暨轉譯」計畫,讓1949年後臺灣在地的榮民生活記憶能有更多的挖掘、對話和交流,促進臺灣族群融合,讓臺灣社會不斷向前邁進,落實基金會的責任和使命。

人群的遷徙與文化的匯流,是構建臺灣歷史文化之重要課題;榮民(眷)的群體身分標誌著戰後一代人群,因著國共對立的顛沛流離,映照出眷村文化融入在地臺灣的落地生根;從榮民()的移動經驗到眷村的生活故事,以臺史博與榮民榮眷基金會簽訂合作備忘錄為起點,「國家文化記憶庫2.0」將推動不同行動者建立資源網絡與合作關係,主動開展對話與行動。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數學老師製作的謎語

立委離婚,妻愛兩子

立法院總務處長由周傑升任,引發一連串的人事異動(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