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 2022教育政策國際研討會

   數位網路報記者陳漢墀11/6台北  

財團法人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舉辦2022教育政策國際研討會,(五)日上午在公務人力發展學院福華會館前瞻廳揭幕。研討會以「新世代.新教育─社會變遷中的人才培育」為主題,廣邀國內外學者共二百多人參與研討。兩日(11/511/6)議程計有四場國際知名學者特邀演講、四個子題之引言討論,最後將以「新教育的願景與行動策略」為焦點議題進行圓桌論壇。 

研討會第一項議題研討,以「社會變遷與人才培育」為題,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兼任教授張建成表示,臺灣總人口數逐年降低,致總扶養比提升,政體也從由威權轉向民主,但高學歷者失業問題卻漸漸嚴重,且數位科技人才短缺,加上疫情影響,教育、經濟及心理健康方面,可能會造成相對剝奪感,包含因疫情而中斷的受教經驗或是疫情後不確定的就業前景,尤其是弱勢家庭或女性。 

張建成補充終身學習的重要性,在於終身職涯培訓與技能提升,特別是在經濟衰退期間,培訓計畫更亦見效,得減少失業造成之不平等,並在低技能和弱勢群體身上,產生積極影響,且透過增進技能亦可提升整體社會福祉;此外,為因應社會變遷,促進社會與國家穩定的人才培育,學校教育應發揮因材施教功能,同時加強公民教育功能,提升國家競爭力。 

臺灣大學社會學系退休教授薛承泰表示,臺灣即便歷經各種政經變遷,仍能創造經濟奇蹟,而臺灣長期因國外勞動人口輸入,具有工作人口紅利期,成為臺灣缺乏人才的主因;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名譽教授秦夢群則認為,人才培育目前面臨危機,主要是因應屆畢業生人數不足,且在職人員技能或素質不符合需求,以及新興職務無相關人才培育機制。 

研討會第二場特邀演講,講者為英國劍橋大學教授魏吉里夫(Rupert Wegerif),魏吉里夫以「發展集體智慧的教育科技」為題發表演說。魏吉里夫首先指出,在網際網路大量運用的當下,網路上的假訊息、極端意見的對立、同溫層限縮的人際關係、以及一人一機形塑的孤立氛圍等,都是人類當前面臨的挑戰。因此教育科技的應用,尤其是透過網際網路的學習,應以發展「集體智慧」(collective intelligence)為目標。 

魏吉理夫主張,教育科技的應用,應以提供小群體的思考以及更大規模的集體思考來設計。因此魏吉理夫過去與研究團隊設計一系列數位軟體,聚集人們並引導團體聚焦式對話,研討集體學習的方式;同時魏吉理夫亦持樂觀看法,表示透過「線上對話」(dialogue on line)的教育設計,確實可以發展集體智慧。 

研討會第二項議題研討,以「新世代的數位素養與科技教育」為題,台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教授王如哲提出,影響未來教育發展之全球三大趨勢為數位化(digitalization)、全球化(globalization)、高齡化(ageing),其中數位化最為重要;王如哲說明目前臺灣數位素養之主要問題為,學生運用資訊科技能力有待改善,且教師資訊科技應用仍須盡量融入教學規劃,此外,須致力打造均等數位環境,消除與高齡人口之間的數位隔閡。 

臺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林宗男認為,當社會環境提倡擁抱科技之際,應該思考是否有該注意卻未注意之處,科技議題不只是理工科人才需理解的範圍,而是會反映在生活或社會中各個層面;臺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葉丙成表示,由於疫情導致全球辦公情形產生巨大改變,世界許多新創公司逐漸以居家上班模式辦公,也進而造成臺灣人才外流,但全球化時代,線上協作就是人才因應時代變化所生成的結果,此外,政府既有思維往往認為硬體才有價值,但實際上軟體也十分重要,在科技應用時代應為相輔相成。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立委離婚,妻愛兩子

數學老師製作的謎語

立法院總務處長由周傑升任,引發一連串的人事異動(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