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升格的臺史博 第一次願景工作坊
【數位網路報記者陳漢墀5/ˋ21台北報導】
圖:臺史博願景工作坊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自從2021年10月升格為國家三級博物館,以作為多元對話場域形塑臺灣文化主體性而努力。升格後的博物館在歷史學者張隆志館長帶領下企圖以組織改造、數位轉型、國際連結,作為升格後之三大重點工作。針對組織改造工作,臺史博於5/12、5/20辦理開館以來第一屆「願景工作坊」,期望在政策目標一致下,生產實踐作為,且能由全館90人、9個組室、兩梯次跨層級、跨單位、跨議題的共同參與對話下,為臺史博2.0【看見臺史博】之願景發展,與全館館員進行目標的凝聚,議題發想、討論與行動方案的蒐集。
本次工作坊以臺史博2.0【看見臺史博】願景的正面態度出發,希望藉由群體知識交流、創意激發的世界咖啡館討論模式,共同思考臺史博2.0【看見臺史博】願景的政策及課題,更希望透過工作坊的執行,推動共筆共構的工作習慣及創新思考,為臺史博2.0組織改造邁開一大步。工作坊中的總結活動「飛機高爾夫」獲得很好的回響,更激起館員想要射進紙箱(目標)的挑戰心,每個人用各式各樣的方法摺出不同的紙飛機,就像每個人手上的業務,都努力朝向共同目標【看見臺史博】邁進。
透過組織改造打造臺史博2.0成為一個實踐公共史學的場域
本次工作坊希望透過【看見臺史博】願景—世界咖啡館的培力及操作經驗,可以讓同仁,在思考現行工作模式與未來業務發展時獲得新的刺激與能量,從過往業務的基礎,延伸到組織協作、溝通,以宏觀的跨部門、跨專業的視野,對內打造全新的臺史博2.0共筆、共構的業務協作與對話模式,對外期待未來各部門從博物館方法學出發,審視臺史博業務發展能為當下21世紀臺灣做出什麼貢獻,更期待未來打造臺史博2.0成為一個實踐公共史學的場域,具有公共性的一個知識、文化資產轉譯流通的平臺,經由臺史博看見臺灣、看見全世界。
本次工作坊為開館以來首次全館性近90位、9組室館員同仁,彼此大規模的對話、交流的活動。經由各組業務盤整與提煉,在一致的臺史博2.0【看見臺史博】願景下展開大規模,經由跨部門、跨層級、跨專業彼此的業務理解到開放對話。
「如果展場可以分白天與夜晚,白天可以是靜態展示,晚上的展品可不可以是會動的?」、「典藏庫房的參觀可不可以是一場實境秀? 有修復秀或3D掃瞄秀」「如果我是網紅,參觀博物館可以到處都是燈光美、氣氛佳,很好取景的地方?」「我們有衛生紙的收藏,未來可不可以辦臺灣人的衛生展?」「如何把漫畫圖文連續性構成的敘事特質活用在博物館的溝通?」「透過數位科技未來可不可提供不同年齡、不同需求族群他們喜歡的學習材料?」「學術性的論文可不可以改變成有趣且有深度的廣播節目……」這一連串天馬行空的想法,都是這兩梯次臺史博館員的對話,館員們從在地文化出發,思考菜市場、外送外賣、高校制服、甚至殯葬文化等等這些台灣人切身的議題如何轉化為博物館方法的內涵,議題的範圍涵蓋了作為一個新型態當代歷史類博物館的想像。
參與工作坊的成員從館舍庶務工作的推動者如秘書室、主計室、人事室到博物館研究、典藏近用、展示、公共服務與教育、數位創新以及漫畫博物館籌備小隊的各組與專案的研究人員與主管同仁,從上到下不分位階,彼此於同一平臺開放對話,期望打造臺史博2.0團隊成為具正向性、開放性、公共性、創造性的工作團隊。
學習公共歷史學之知識生產「共構」與「協作」模式,引入博物館組織模式
張隆志館長認為:作為公共史學的交流平臺的臺史博,期待歷史知識生產形式的公共性,因此不是學院式或是集團學者,是共構、權威共享的概念。因此知識的流通、傳播、接受,並不是單向權威的關係,歷史知識是大家共享的公共財,它跟當代議題有密切連結,可以被大家分享討論,增進素養。公共史學不只是跟小眾學術界同儕說話,而是要走進社會,去跟社會對話,甚或是去促進社會的對話。同理邀請同仁針對館務各項發展議題一起交流、發想與激盪,打破層級、組室與專業,開放彼此對話、正向交流、學習與發現,更是臺史博邁入2.0組織改造的基石。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