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國人的公民素養民調(上)記者會
【 數位網路報記者陳漢墀/6/30台北報導】
圖:左至右但昭偉、黃昆輝、郭生玉、馮清皇(記者陳逸孚攝影)
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昨(29)日在台大校友會館發表「國人的公民素養民意調查(上)」調查結果,其顯示有45.4%的受訪民眾認為,國人的公德心表現和美國、日本、歐盟等先進國家不相上下;但也有35.9%認為,相較於先進國家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另外,超過七成的受訪民眾指出,國人在公德心的表現,「說的多,做的少」。
這次調查聚焦於國人的「公德心」。基金會強調,「公德心」展現國人的道德與民主素養,是維護國家社會和諧繁榮的基石。基金會後續將針對科學、媒體及美學等構成公民素養的其他內涵,進行民調。
本次調查的重要發現如下:
一、 在公德心的表現上,超過七成的受訪民眾認為國人「說的多,做的少」
公民素養重在實踐,方能促進社會的和諧繁榮。然而,調查結果顯示,有77.0%的受訪民眾認為國人在公德心的表現上,總是「說的多,做的少」,其中學歷為高中/職及大專以上的受訪民眾,同意這項說法的比例都達八成。調查結果也指出,有66.5%的受訪民眾認為,國人會守法大多數是因為不守法將會被罰或被抓。
此外,交叉分析也顯示,同意國人公德心表現比先進國家不佳的受訪民眾:認為國人在公德心表現上總是「說的多,做的少」的心態,或者認為國人多數抱持「若不會被罰或被抓,就不必守法」的心態,兩者的比例皆超過七成五以上,這指出國人在公德心表現的自發性與自律性仍需提升。
二、 受訪民眾認為國人最需要改進的公德心表現是「愛護環境」,其次為「尊重他人」
「公德心」所展現的關懷面向,包括自己對環境、自己對他人以及自己對自己。受訪民眾認為,國人最需要改進的公德心表現是「愛護環境」,其次依序為「尊重他人」、「守法習慣」、「誠實守信」,此顯示國人在生活環境的維護,以及對他人權益的尊重等方面,尚有改進的空間。此外,有高達87.9%的受訪民眾認為,多數國人並不會在他人違反公共利益時(例如:破壞公物、不守公共秩序等)出面勸阻;而認為國人公德心表現比先進國家不佳的受訪民眾,有高達94.3%同意僅少數國人會有勇氣出面勸阻。
三、 在「愛護環境」的表現,受訪民眾最不滿意國人「汙染河川、水源」
「愛護環境」關乎我們生活環境能否永續維持、適合居住,因此,受訪民眾有高達82.4%認為國人「汙染河川、水源」的行為嚴重,且年齡在64歲以下的民眾,認同此舉嚴重的比例皆超過八成;其次,受訪民眾有74.7%認為「汙染空氣」的問題嚴重,尤其居住在高屏澎地區的民眾,同意臺灣空氣汙染嚴重的比例更達81.3%。此外,同意國人公德心表現比先進國家不佳的受訪民眾,認為臺灣河川、水源及空氣汙染問題嚴重的比例,也都分別達到85.8%與78.5%。這些調查結果都顯示了臺灣必須更努力加強維護乾淨的水源與空氣。
四、 受訪民眾認為目前社會缺乏公德心的原因出在「家庭教育功能不彰」
有關國人「公德心」表現不佳的原因,受訪民眾指出是「家庭教育功能不彰」的比例最高,其次依序為「媒體傳播誤導」、「學校教育不重視」、「公眾人物不良示範」。調查結果顯示,民眾認為公德心的培養首要仰賴家庭教育,需從平常生活中就時時關注與實踐,讓公德心的表現自然而然、習以為常。
本次民意調查的時間為今(2019)年6月11日(星期二)至6月16日(星期日)。本調查以臺閩地區電話號碼簿建置電腦資料庫,在各地區系統抽樣並進行電話訪問。有效樣本數為1,069人,在信賴水準95%時的抽樣誤差最大值為正負3個百分點。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