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雲 : 15年後的台灣高教會如何?

    【數位網路報記者陳漢墀10/20台北報導】

范雲10/19在立法院質詢說,台灣大專院校學生108學年是121.3萬人,16年後的124學年預估會減少27.1萬人。台灣高等教育正面臨少子女化的動盪不安,加上國家發產的產業變化以及數位時代來臨,必須從現在開始對於高等教育有整體性、前瞻性的規劃與轉型,才能面對15年後的社會需求。

范雲委員舉國際經驗指出,台灣高等教育現在的特色是「私立多、就讀比率高」,和美國、OECD國家、法國、德國、紐西蘭等國家「公立多、比率低」的趨勢呈相反狀況。15年後,台灣的高教還是維持現在的配比嗎?還是會有什麼轉變?

范雲委員指出,在少子女化生源大量減少的情形下,以台灣的高教現場狀況,學生還是優先選擇公立大學就讀,私校開始面臨招生不佳、註冊率低的情形,也連帶影響學校財務,開始有私校面臨必須退場或轉型。

從102年開始,陸續有高鳳、永達、高美醫專、亞太、台灣觀光學院、興國管理學院等。在這些私校面臨退場或轉型時,因為私校「學校法人」握有大量土地、建築物等校產,也開始有財團想要接手私校,在過程中想方設法把具有「公共性」的校產轉為私有。

教育部因應少子女化最新送行政院的私校退場條例草案,雖然已經大幅度的保障師生權益及校產公共性;但把原本有規劃的「轉型」拿掉,使得私校轉型是依現行「私立學校法」程序,最重要的差別是私校法裡的校產是可以在法人間移轉的、不需歸公。現在草案的走向,可能使得私校因而選擇「轉型」而不進入「退場」,使得過去國家大力投入的「高教公共資源」得以合法移轉成其他學制或其他文化或社福資源,甚或移轉後遭變賣、校產變家產等狀況。

另外,因應國家發展產業需求的產學合作,到底是為了「產業」需求還是國家「人才」需要而規劃?以及數位時代下,教育部投入資源在培育資通訊人才;但卻忽略了人文社科領域如何從根本思考數位時代的影響和研究;目前教育部推出的計畫是「大數據型文本」,把人文科學停留在「文本數位化」,這是非常落後的做法,應該從根本鼓勵人文社會科學的學者在數位時代下,重新去思考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國家的關係,尤其是組織型態跟社會組成的交織變化。

范雲委員將以少子女化、產業發展及數位時代三個劇烈的變化,和教育部潘部長討論及要求,台灣高教一定要有長遠至少15的規劃。以目前107年至111年的高教深耕計畫,還是雨露均霑的把5年836億元總預算分給所有152所大專院校,將難以帶動台灣整體高教的轉型及佈建。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立委離婚,妻愛兩子

數學老師製作的謎語

立法院總務處長由周傑升任,引發一連串的人事異動(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