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洪文欣:反覆流鼻血卻意外發展成鼻咽癌


【數位網路報記者陳漢墀2/6台北報導】
一名62歲男性,反覆流鼻血近一個月,原以為經常挖鼻孔導致流鼻血,但症狀持續一個月。後由家屬帶至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就診,經醫師執行鼻咽鏡檢查,後續經病理切片,以及影像醫學檢查確診為鼻咽癌第三期。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放射腫瘤科醫師洪文欣表示,病人過去有胃潰瘍及痛風病史,也無抽菸、喝酒及嚼食檳榔等習慣。但檢測出曾感染過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經頭頸癌團隊建議同步化學放射治療。化學治療為cisplatin三次療程,再加cisplatin5-FU三次療程;同時放射治療為每周五次,為期35次,總劑量為70葛雷的療程。
病人順利完成整個療程,在放療期間發生照射患部皮膚發紅乾癢脫皮變黑,口水變少導致口乾,吞嚥疼痛等症狀,這些症狀在放療結束一至二個月即逐漸改善。
洪文欣指出,鼻咽癌主要好發在中國東南沿海一帶,發病原因至今不明,在台灣本土研究中,吸菸會增加鼻咽癌的發生率,另外兒童時期攝食亞硝酸鹽及亞硝胺(添加在香腸、火腿等加工肉品中,用來防止食物腐敗)也會增加鼻咽癌的發生率。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與鼻咽癌具有很強的關聯性。常見症狀為頸部腫塊、流鼻血、鼻塞、頭痛、複視(侵犯第六對顱神經),顏面的麻木感(侵犯第五對顱神經),以及聽力障礙、耳鳴、耳悶塞感。
由於鼻咽癌對放射線及化學藥物具有很高的敏感度,因此主要治療方式就是放射治療及化學治療。化學治療皆以cisplatin(順鉑)為主,輔加5-FU5-氟尿嘧啶)及paclitaxel(太平洋紫杉醇)或Docetaxel(歐洲紫杉醇)。放射治療則採用弧形調控放射治療(Volumetric modulated arc therapy, VMAT)及強度調控放射治療(Intensity-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 IMRT),可提供腫瘤均勻分佈的劑量並能減少正常組織的劑量,每次1.82.0Gy的分次劑量(dose fractionation),每週五次,在六至七星期內給予70-70.2Gy的總劑量。
目前頭頸癌皆由多專科不同領域醫療團隊進行療護,達到最大的治療效益。而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的治療儀器,亦能提供最先進的放射治療技術,提供各類癌症病人最佳的醫療服務。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立委離婚,妻愛兩子

數學老師製作的謎語

立法院總務處長由周傑升任,引發一連串的人事異動(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