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室友同學林清玄----詹伯望
知名作家林清玄日前猝逝,享壽六十六歲,各方震駭,更嚇壞老同學。他是我世新電影科的同學,同租木柵溝子口民宅,退伍後再租屋同住,為稻粱謀,前後三年有餘。雖然近年他前往大陸發展,甚少連絡,但他在文學路上的成長與成名,與在地的《中華日報》頗有淵源,頗值一述。
清玄家在旗山,高中來台南就讀私立瀛海中學。那時的瀛海可算是台南地區第三名校,升學率頗高。台江文化工作室的詩人黃徙說,他初一入瀛海時,清玄高一,住校三年,教他文藝創作事。《中華日報》副刊編輯趙振東也在瀛海兼教國文,會選刊學生的散文佳作。因此清玄課餘能夠賺點稿費零用。趙振東後來曾任總主筆,在民國七十五年退休。
《中華日報》另外一位副刊編輯蔡文甫,對清玄的文學之路則更有助益。蔡文甫原任教於台北汐止國中,兼《中華日報》特約記者,民國六十年為《中華日報》社長楚崧秋擢為副刊編輯,正好接續了清玄的投稿生涯。次年就讀世新的清玄已是每天勤寫三千字的青年寫手,作品散見各報,蔡文甫時常寫信鼓勵他。
民國六十七年,蔡文甫創辦九歌出版社,去年四十周年慶,已赴大陸發展多年的清玄即曾返台,公開在記者會上感謝蔡文甫的知遇之恩。他說:「從我開始投稿,他沒有一次退過我的稿子。在我當兵生活最苦時,還常收到蔡先生寄來的稿費。」「《紫色菩提》原本其他出版社都沒興趣,我帶給他看,他就叫我留著,就在九歌出版了。」此書後來竟然大賣數十萬本,成為九歌最亮的招牌,回報了蔡文甫的恩情。
其實,不僅蔡文甫,連《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的高信疆、《聯合報》副刊瘂弦都對清玄極為欣賞,也相當照顧。他還表示,「高信疆總是先寄錢給我,說我寫了稿子以後再從稿費裡面扣回來;我當然感動得拚命寫,但是高先生登了以後,還是照給我稿費。」這些老一輩的副刊編輯,都能識才愛才,也因此清玄退伍後即應高信疆之邀,到《中國時報》服務。
清玄之所以能在文壇迅速嶄露頭角,還有一個因素,和他在世新參與學生刊物很有關係,包括《奔流》雜誌與《新聞人》週報。《奔流》是編採科夏立德、丁雲生等學長一起辦的雜誌,林清玄也是主要寫手。學長畢業後,我們遂成為中堅骨幹,更著重在文學、電影,乃至哲學的份量。
而清玄不但文筆極好,美術設計也有一套。例如《奔流》第四期封面題上杜詩〈星垂平野闊 月湧大江流〉句,就是清玄用鋼筆寫的,筆力雄健;封面的「奔流」兩個大字,以及主視覺圖案,也出自他手:大江由左上角向右下急沖而下,快到底時,被一塊巨石分開,形成激流。圖分黑白,簡單利落。
清玄大學聯招原想考台灣師大美術系,可惜術科未過,只好另考三專,錄取世新電影科編導組。後來科主任羅學濂說,真想學電影,該要到技術組去,他於是努力苦讀化學物理,總算如願轉組。不過,他終究還是成了專業作家,量巨而質佳,成為那個年代極少數可以光靠筆耕即可餵養一家的作家之一,有力的反擊了前女友富爸爸的質疑:「光搖筆桿可以養得活我女兒嗎?」
一如他苦讀轉組表現了驚人毅力,他服役陸軍時,竟主動要求加入士官隊,接受半年嚴格訓練;如此高強度訓練之下,他還能在熄燈號過後每天寫三千字!這般堅強的體魄,竟未能享高壽,真教人難以想像。 (作者為資深新聞工作者)(轉貼中華日報)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