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科技助力與AI 發展 漸使因材施教規模化

      【數位網路報記者陳漢墀11/2台北報導

黃昆輝教育基金會今天上午舉辦「因材施教」焦點座談,基金會董事長黃昆輝博士在座談會開幕致詞時表示,教育的核心價值是「公義」與「卓越」。在政府與民間的同心協力下,政府積極提供教育機會,確保教育的「公義」,已有相當成就,應值得稱許。但是,在「卓越」方面,「因材施教,成就每個孩子」雖是社會的共識和期許,卻不甚理想,仍待努力實踐。

台中教育大學校長郭伯臣指出,
疫情後數位學習的快速被接受和AI技術的突破,使得全球學校教室的面貌產生變化。從過去大班授課、統一的教學進度、教師教學以傳統講述為主等,逐漸變成教師利用載具或大屏的即時連動、透過學習平臺瞭解學生學習進度和學習成效、利用數位內容軟體讓抽象的學習內容可視化,使學習更能符合學生需求,學生也能基於「個人能力」及「學習節奏」開展個人化學習。換言之,過去因材施教的理想礙於教師人力的限制,無法普及於每一位學生,但由於數位科技與AI的發展,讓因材施教的規模化,已能逐步實現。

臺北市私立薇閣高級中學校長孫明峯指出「因材施教」現在還有許多困難待突破

(一) 教師培訓:教師需要不斷進修、共備,豐富教育專業知識和技能,才能因應不同學生的需求。

(二) 資源不足:學校的師資、設備和經費等資源有限,限制了因材施教的實施。例如學校師資與員額編制有限,面對更多的班群分組、多元選修、適性分組等,學校編制、員額規模實應給予更大彈性與支持。

(三) 家長觀念:部分家長對因材施教的概念不夠了解,對學校的教學方式產生疑慮。

(四) 升學壓力:升學壓力仍然存在,影響學校實施因材施教的範圍與決心。

新北市教育局長張明文以成就每一個孩子為目標,致力於打造全方位且適宜的智慧校園生態系統,並以未來的趨勢教導現代的孩子 適應未來的世界。以「X+AI」、「數位轉型」、「技職教育」,打造適性教育的完善體系。以「X+AI」,架構以AI為支點,聯合課程輔導團、教育局與學校,發揮點、線、面的整全綜效,同時嫁接數位轉型新典範「新北校園通APP」及「新北市親師生平臺」及「教育報告與創新支持系統」與「教育資料平台」精準規劃校務經營策略,並創新本市之品牌教育-技職教育,為孩子打開職涯進路的半邊天,開拓因材施教的適性教育完善體系。

台南市督學陳思瑀,核心理念是讓每個孩子每堂課都能學到東西。以學生學習為焦點,系統性與策略性的漸進推動:

(一)師資培力:辦理系列性教師研習,讓教師熟習數位學習平台應用,從課

後延伸到課中融入差異化教學。以差異化教學、數位科技融入、分組合作

、四學為核心提升教學品質(自學、共學、互學、導學。先學後教、以學

定教、教少學多、減負增效)

(二)點線面漸進推動:先從偏鄉班級學生數少的學校推動,有成效之後,再

推展到非山非市與一般學校。

(三)選定重點學校入班陪伴:112年起,針對學力提升重點學校,每學期至少

2次,透過輔導團(或學校自聘)專家教師進行入班陪伴,協助分析班級學

生學習弱點、討論課中差異化教學模式、針對ABC學生進行精準學習,

掌握學生進步情形。

(四)提供學校行政與專業支持:由新課綱創思教學研發中心及駐區督學,邀

請學校校長主任,每二個月進行線上討論,瞭解學校推動課中差異化教學

的執行狀況與問題,並提供所需的行政與專業支持,例如:教師諮詢輔導

、軟硬體設施、平板需求、網路穩定性、差異化學習資源、學力檢測資料

銜接等。

會後訊答

 

監委賴振昌(上圖提問:運用AI幫助因材施教立意良好,但是也應注意城鄉落差,資源分配問題,只注意城市和偏鄉,對於非山非市地區,三不管,反而成為M型化的開端

台聯前立委,現任黨主席周倪安(見圖)質疑,運用AI落實新才施教,非常好,但是過度依賴機器,讓學生與同儕老師的互動缺少,影響社會化的進程,忽略了人與人相處的環境,也是值得注意的問題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立委離婚,妻愛兩子

數學老師製作的謎語

立法院總務處長由周傑升任,引發一連串的人事異動(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