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議、評鑑委員的專業意見,公運處護業者故意裝聾作啞看不見!
多出三千餘個幽靈員工,虛列18-21億成本
為何公運處不敢說清楚?
公車營運成本的票價計算公式「18項成本」中暗藏多項有利業者
不利乘客之破綻百出的畸形算法,擺明讓財團想漲多少就漲多少!
(台北訊)市議員周柏雅說 ,日前公運處還敢用場站租金、設備汰換、加班費等營運成本調整當公車票價漲價的理由(附件1),明明公運處所稱的各種營運成本漲價,早就包含在關係運價的18項因子的調整成本裡,市府還會另外再拿民眾稅金再對公車營運各種成本的「18項成本」進行補貼。此一營運成本的補貼金額,剛剛核定通過104年高達19.4億餘之多,若再加上今年的追加減,將達到23.3億之多(附件2)!其實只要拿出對公眾權益的良心計算就可以得知,不僅票價不必漲價,運價與票價差額的對公車業的成本補貼也不必增加還可以下修數億元。
從公車督導與評鑑委員會、公用事業費率審議委員會會議記錄來看,業者與北市府聯手動手腳的提高營業成本,連部分委員也看不下去,一再提醒市府有關浮編每輛公車的每車配置員額,如行車人員實際上是每車1.26人,業者偏偏要算作是1.62人!四大類員工差額總共比實際雇用多出3047人(附件3),如此一來,四大類員工薪資的營業成本單價就可以從23.1353元增加到公運處核定的34.2417元,單價價差高達11.1元(附件4)!薪資成本若用34.2417元代入運價計算公式,公車業的營業成本就得以虛列18.9億,運價增加,其和票價的差額就可以多得到18.9億的收入(附件5)!若以一個員工平均核定月薪5萬7千元來計算,3047個幽靈員工就浮編了20.8億的成本(再詳附件5)!主管機關-交通局、公運處在公車運價、票價的審議上但並沒有嚴格把關,還一再放水,讓市長打破「公車票價不漲」的競選承諾。
明目張膽地把實際行車人次1.26人/車,硬是改成對業者有利的1.62人/車!這樣子的成本計算還有公信力嗎?
在業者營運成本的18項成本裡,人事費用四大類:行車、修車、業務、管理人員,其薪資占營運成本部份係34.24元,約為18項成本總合58.47元的6成(另有柴油(19%)、折舊(13%)、修車材料(2%)其他補貼成本因子等等如附件6);但實際上每車用人跟薪資運價算法是有極大出入!行車人員實際用人係每車1.26人;計算值卻浮編3成,來到每車1.62人,其他人員亦有出入(再詳附件4)。
按照業者與公運處的版本,四項人事成本是34.24元,但是實際上每車的行車、修車、業務、管理員工人數經過計算後,應是23.14元(附件7)!四項薪資成本可以從實際上的23.14膨脹到34.24,這樣的計算公式、這樣的18項成本,還能相信嗎?
2010、2014年公用費率委員會即提出過上述問題,但是公運處把專業委員意見當成不存在,繼續與業者一同唱雙簧!
2011年公用費率委員會有以下結論:「行車人員每車配置人數維持1.62人,但公車業者須積極改善現有配車人數未達上開配置人數之情況,相關主機關亦應有適當罰則與監督機制。」亦即:委員會讓業者把每車配置人數從實際的1.26人提高到1.62人,使其成本上升、運價也跟著上漲;相對的要求就是:業者須改善每車1.26人的不良工作環境,且主管機關亦應監督與處罰。但業者有改善嗎?主管機關有監督嗎?
連續被A了幾年? 不當得利到底是幾10億還是百億以上,快跟市民說清楚!
在2011年運價通過後4年,業者再度送運價調整資料,行車人員實際數仍是1.26人,明顯表示業者根本沒有改善、主管機關也根本沒有監督!明明委員會2011即決議要求改善這種表裡不一的情形,但業者和公運處完全不當一回事;2015年,竟然還拿相同的數據,來向市民1.調漲公車運價2.擴大政府補貼業者營運成本!就算委員會再有提出過類似的疑問,但是根本沒用!
2010年交通局長:「行車人員每車配置1.62人係考量避免駕駛員工時太長,符合勞基法等相關規定。」、2015年公運處:「每車配置人數採用100年核定人數(1.62人),主要以政策導向鼓勵業者增加員工人數。」官員們明顯認為,將核定每車配置人員數調高,業者就會努力改善現行狀況,但是實際上,業者除了拿到比較高的核定運價成本,大賺特賺,根本沒有改善每車配置的人員數量。乘客要負擔行車人員每車1.62人反映出來的運價,而業者實際上卻只使用到1.26人!中間的差距不就是給業者賺走了嗎?這種不當得利要全民買單,市民會相信交通局、市政府是愛財團還是愛護市民呢?(相關會議記錄,請見附件8)
誰在圖利? 誰在護航? 誰在瀆職? 市民要真相!
對業者不利的項目就減少之、對業者有利的項目又增加之,運價調整的十八項成本,就在前述的原則之下,由市府、交通局、公運處,共同為業者背書後向市民伸手要錢、要漲價!這樣子既不公開又不透明的票價調整,根本是不公不義!北市府根本就是護著業者想漲多少就漲多少!票價和成本的公式都是站在「勞工人力充足」的條件編列,然後實際上用的人力數根本就不是這樣,結果旅客付出貴的票價、得到低的品質,到底是誰圖利誰?!到底這種雇用不足額是行之幾年了?到底靠著虛列成本擴大A政府補貼這幾年一共讓市民提款機出了多少血汗?難道標榜清廉的柯團隊不該啟動大規模調查給市民一個真相?將涉及瀆職與圖利的公僕與護航的專家學者一一揪出來,給市民一個交代!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