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穆小檔案】

生於清光緒21(1895)年的錢穆(字賓四),18歲時因家庭經濟自高中輟學,從事小學教師工作的同時仍自學不倦,廣泛且深入地閱讀四書、史記等經史子集重要典籍,同時不忘提攜後進,有中國近代「力學之父」、「應用數學之父」之稱的大陸科學家錢偉長(日前辭世),正是由錢穆呵護培養成人的親姪子。

民國19年知名史學家顧頡剛看到錢穆所寫<先秦諸子繫年>文稿後讚嘆不已,力薦他擔任北平燕京大學講師,同年錢穆在《燕京學報》發表<劉向、歆父子年譜>一文,震動北京學術界,將他與五四新文學運動代表性人物胡適並稱為「北胡南錢」,燕京大學校長司徒雷登甚至把一棟教學大樓改名為「穆樓」;民國29年出版的《國史大綱》一書,至今仍是許多大專學校指定用書。
民國38年錢穆赴港創辦新亞書院,56年秋先生與夫人在前總統蔣中正先生的邀請下,以歸國學人身分自香港返台,定居於以母親居所「素書堂」命名的「素書樓」,57年獲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75年受聘為總統府資政,6月他在告別杏壇的最後一堂課上,以「你是中國人,不要忘記了中國!」作結後自中國文化大學退休,但素書樓入口處的那扇紅門,每個星期一下午一定敞開,從各地趕來的學生在客廳中聽大師講學,教學生涯總計77年;79年6月先生遷出素書樓,8月卒於台北市杭州南路自宅,享年96歲;81年,夫人奉先生靈骨,歸葬太湖之濱。

附件2 錢穆故居空間故事

位於東吳大學外雙溪校區臨溪路底二層樓高的「素書樓」,屋內設計全出於錢穆先生及夫人之手,錢夫人在《百感交集二十年》「我們商定自畫的新宅草圖,有兩特點:一是樓上一長廊,可供沉思與散步;一是書櫃特別多,都是從底到頂。至於房子本身,只是一單排,沒有前後房。樓下只一客房、一客飯兼用的廳。樓上一書房,一臥室,一小書庫,僅此而已。」庭園中楓槭夾道、蒼松翠柏、修竹叢花相迎,一磚一石,一草一木,都是錢穆先生及夫人親手栽植與細心佈置。
■客廳

素書樓1樓客廳,不是寺廟,不是教堂,先生所傳卻是另一種福音。

先生最喜歡讓人「坐下來談談」。偶有來客,總要問:「你哪裡人啊!幾歲啊!讀些什麼書啊!喜歡什麼章節?」問其所來,知所用心,幾句話總能把客人明白了梗概,即能知人能否讀書,也以此教人讀書,偶爾也會提醒學生,「跟著我你們一輩子吃虧」,怕學生從學,學成「不合時宜」。

客廳裡所懸朱子所書「立修齊志」、「讀聖賢書」,在現代社會誠屬難能可貴,「靜神養氣」,更為人之所必需。有朋自遠方來,乃人生一大樂事,孺慕者自遠而至,常年相隨,錢先生心情上或亦覺安慰。
講課

賓四先生在素書樓客廳講學,有人連聽20年,從學生聽成教授,從青春年少聽成兒女已翩然少年,老師又帶學生來聽課,於是師、弟子五代同堂,任年去年來,花開花落。人不知而不慍,師弟子就在素書樓裡歡喜教讀。

課堂上先生總是神采飛揚,一氣呵成,也如周敦頤教二程,教人尋孔顏樂處;也如孔顏師弟子間,兩心恍如一心,生命、工作、休閒合一,教與學間,生無窮樂趣。每次聽完課,總是讓人覺得能活著真好,能當個中國人真好。只要用「心」聽了課,很少不受感動的。從課堂上真切明瞭中國知識帶情感,以心通心。人而無情,終不能讀好中國書,終不能見其生命之大。

而生命乃一種會通和合之知,積年累月而得。這也是何以素書樓門生,一聽二十年,又有老師帶著學生來上課,曾為五代同堂,如家人相親,先生對兒女的情愛,也全讓學生領受了。

賓四先生一再強調,士是中國社會的中心,該有最高的人生理想,該能負起民族國家最大的責任,更重要的是在他們內心修養上,應有一副宗教精神,可說中國的士,應是人文宗教的宣教士,而不僅是一有知識的讀書人。

又常說他之講學,乃為中國傳統文化號召「義勇軍」,因此賓四先生之傳道,雖絲毫不帶宗教意味,而其感動人心,則往往尤在宗教之上。

嘗言:「有人說我是史學大師,又是國學大師,我哪裡只是研究史學,其實我最喜愛的是文學;我哪裡是要當什麼大師,其實我心裡真正想做的,是樣做一個現代中國的士。」

你是中國人,不要忘記了中國。

「中國人該走中國人自己的路。」是先生的堅定意志,亦是衷心企盼。「中國是文化中國的,我是中國人,當然看重中國文化。」「中國未來如何?」先生提出這問題,發人深省。

它也像根有線的針,為先生編織了80年的歲月,無怨無悔,唯仁,唯恕,歡天喜地,又風平浪靜。

當碩學鴻儒積一生之學養智慧,化作一聲歎息,幽幽一句:「你是中國人,不要罵中國。」沉痛若此,聞之能不動容?

■書房

先生簡簡單單的過日子,生活上只離不開眼鏡、手杖,冬天添頂帽子,加個暖水袋,夏天多搖把扇子,從未見先生為己營謀,總掛記世界局勢、國家前途、社會風氣、同學近況,先生夫人談天也盡是如此。

先生深居簡出,生活極規律,晨起餐後,在樓廊小坐片刻,便開始寫稿,幾乎整個上午都在寫作,寫稿時全神貫注,無論周遭如何喧嘩吵鬧,皆無影響,其間偶爾閒步,午休片刻再繼續工作。先生藏書甚豐,書房三面環窗,內牆由底至頂,盡為書架,為書房一大特色。身處其間,不難想像當年書香滿懷之情景。

■樓廊

錢夫人在〈樓廊閒話〉一文中寫道:

「遠在我結婚以前,我和外子賓四在一起,就常喜歡閒聊人生。

成婚後,我們最初住在九龍鑽石山難民區一小樓上,樓有一廊,可以望月,可以遠眺一線的海景。……以後我們遷居九龍郊外沙田半山上一樓……,樓居有廊,長四丈餘,寬六尺,前面有一排四丈寬,高踰八尺的玻璃長窗,面對寬大的海灣。海灣後有一排如屏風般的遠山。樓廊遠望,海山宛然,真是令人心曠神怡。我們在此居住八年,每得閒暇長在此廊上閒話。賓四在家閒話,從不談他的學問,他愛從現實社會中的種種現象,和他親身接觸的種種人事,來談人生問題。……

民國五十六年(1967)我們由港遷台定居,第一年先住市區,第二年遷來外雙溪素書樓。溪外長山一列,樓前亦有一長廊,面對溪山,依稀往年沙田景象。又成為我們常閒話的好所在。」

素書樓文教基金會提供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立委離婚,妻愛兩子

數學老師製作的謎語

立法院總務處長由周傑升任,引發一連串的人事異動(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