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印度有約--《印度製造》新書座談會



圖:作者索爾孟

允晨文化歲末茶會

印度是滾燙的,像神明的子宮—羅曼羅蘭


(本報訊)允晨文化於1/10下午2:30,在台北光點珈琲時光舉辦【《印度製造》新書座談會暨允晨文化歲末茶會】。發表會特別邀請本書作者索爾孟,遠從法國來台參加,同時也邀請法國文化協會理事長吳志中博士及歐洲聯盟研究協會理事王思為博士,進行一場精彩的對談。雖然今天是今年入冬以來最強的一波寒流來襲,但出席的來賓仍然十分踴躍,包括有外交部黃兆楹組長、國科會社會人文處處長廖炳惠、名詩人李敏勇、政治大學教授張台麟、法國在台協會Anthony Chaumuzeau處長、Thierry Coste組長、西藏流亡政府國會議員凱度頓珠、台灣圖博之友會會長周美里及書林出版經理蘇恆隆、唐山出版社發行人陳隆昊、中國詩人貝嶺。

發表會由允晨文化的發行人廖志峰先生開場,廖發行人表示,《印度製造》是允晨文化出版大師索爾孟的第四本鉅著,放眼台灣的書市,較少出版這類具有思想性的作品,但他認為台灣人應該多接觸這類突破思想視界的書,才能突破島國的視野,更具全球化的前瞻性。廖發行人也表示,其實我們所認識的印度到底是什麼樣的國家,雖然台灣距離印度並不遠,但我們對印度的印象是什麼?是瑜珈、佛教、咖哩還是恆河?台灣關於印度的書很多,但獨缺這種全方位的從宗教、文化、政治經濟面來認識印度,所以閱讀這本書就像跟著索爾孟的腳步,做生命文化的考察及探索。

而本書的譯者之一,法國文化協會理事長吳志中博士在發表會場同時兼任口譯的工作,他表示翻譯索爾孟的書其實是很痛苦的,因為書裡的學問實在是太廣博了,但是卻也從其中學到很多東西,這是很大的收獲。而另一位譯者歐洲聯盟研究協會理事王思為博士也表示,翻譯實在是很困難痛苦的一件事,尤其索爾孟博士的學問淵博,就像一部活的百科全書,隨手拈來都是很有深度的學問,讓人讀完後感到自己很渺小。他同時也認為大部分的台灣人對印度是比較難以理解的,甚至是有偏見及歧視的,其實都是因為我們的不瞭解,印度的文化是十分多元化及豐富的。

而今天早上十點多才風塵僕僕地抵達台灣桃園機場的索爾孟,在發表會場上雖然略顯疲憊,但仍然神情愉悅地出席。他表示這本書雖然是他九年前完成的,但他認為每一本書在出版之後都有其特別的生命及旅程,是會獨自到各處去旅行,而《印度製造》這本書目前翻譯了十五種語言在世界各地發行,而台北是很重要的一站,他以略帶嘲諷的語氣表示,這本中文繁體版在台北出版後,不久之後也會在大陸或其他華人地區的網站可以看到,但神奇的是他們不必購買也不需閱讀就可以寫評論。此外,索爾孟在現場也反駁了一下主持人及譯者的觀點,他認為這本書並不難懂,只要以一種出發去旅行的概念去了解這本書的內容,像聽一首音樂一樣,去了解印度,透過精神、音樂的方式,享受這段文化的旅程。

而索爾孟也從政治的角度來看這本書,他認為北京政府是以歧視的角度來看印度,因為他們認為印度沒有經過革命,並不能真正變為一個政治經濟發展的國家,但索爾孟則認為印度給我們的啟示是他們不需要去摧毀任何事物來換取這一切,他們仍可以建造一個國家,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人物是甘地,二十世紀裡有很多偉大的人物,但大多沒有為世人留下太多的啟示,而甘地則是留下了很多正面的語言,他寫這本書也是要獻給甘地。

會後開放了一段時間讓讀者與作者交流,有一位長期關注索爾孟著作的讀者很好奇地問索爾孟,在台灣出版了關於中國《謊言帝國》、美國《美國製造》、伊斯蘭《伊斯蘭製造》,現在又出版了這本《印度製造》,記錄了這些世界主要的文化之後,接下來是否還會再出版對於這些文化更深入的比較的書?索爾孟則表示,他並不想做所謂的文化的比較,因為他認為做「比較」就會有分類、有上下之分,他並不想這麼做,因為文化是沒有高下之分的,雖然這些書是寫文化的分析,一定會有其「法國觀點」,但他書寫這些文化的用意是要讓各個文化自己說話,是要從內部去了解,所以他堅持文化是不能分類比較的。


最後允晨文化的廖發行人引用泰戈爾的詩「世界用圖畫向我說話,我用音樂回答The world speaks to me in pictures,my soul answers in music」。希望讀者能如索爾孟所建議的,以聆聽一首音樂的方式來看這本書,來認識我們未曾瞭解的印度。這場發表會同時也是允晨文化的歲末茶會,最後到場的貴賓和讀者就在台北光點一起渡過一段難得的週六午後時光。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立委離婚,妻愛兩子

數學老師製作的謎語

立法院總務處長由周傑升任,引發一連串的人事異動(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