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投書:都更下的離散家園(轉貼)

2011-12-06╱台灣立報╱第01版╱言論╱張智琦
--------------------------------------------------------------------------------
  ■張智琦

  有些弱勢議題是在總統大選辯論中不會被提及的。它們多半被一套「美好」、「進步」、「便利」的修辭學包裝,由我們的政府做成決策銷售到民意市場,使廣大民眾不易看透箇中玄機,以為又是德政一樁──都市更新,即是此類議題集大成者。

  這幾年,新聞上出現越來越多「反迫遷」抗爭行動,抗爭者被形容成死也不搬、阻礙都市發展的「釘子戶」。如果你仍存有這類印象,不妨試著反問自己:假如你居住在某地數十年,而政府只願付出一小筆賠償金就要你搬走,這樣的負面再現是否過於偏頗?

  經過初步反思後,我們才能深入去理解都更受害者的共同訴求:「捍衛家園」的意義。從樂生療養院、新店十四張到紹興社區,因都更受害的弱勢族群不斷湧現,彷彿都市化的腳步越快,受害的人數也等比例攀升。當都市發展霸佔了我們對居住的想像,遭迫遷的居民反而凸顯「家」的價值。「家」,既不是國家或都市打造的共同體,也不是一種可供交易流通的商品,而更近似於一種社區主義的精神,注重人與人之間的關懷,以及人與土地互動的情感。

  這也顯示出我們的國家機器是多麼暴力,運用優勢警力與法律威嚇,將在地居民從他們深深認同的土地上剷除。在紹興社區的案例中,台大校方為搶回校地,竟在沒有溝通的情況下,就突然對4百多名「違建戶」提起訴訟,不只要求拆屋還地,還要每戶賠償數百萬元,完全忽略居民彼時落腳該處的歷史脈絡,令人心寒。原來人與人的關係,可以被官僚體制異化至此,純粹以工具理性行事,不問世間人情。

  而每個以「都市更新」為名的開發案背後,幾乎都糾葛著複雜的政治經濟利益。以新店十四張重劃區來看,新北市政府除了計畫在此蓋捷運站,也聯合建商開發共構住宅;媒體報導該區已掀起一波「獵地熱潮」,吸引不少財團、政治人物前往投資。諷刺的是,在這波獵地風潮下,新店十四張居民成了最大的犧牲品,政府不但沒有提出任何安置方案,還放任建商炒作地皮,導致貧富差距、階級矛盾越來越大。

  同時,我們也看見了文建會的無能。不論是樂生療養院、新店十四張還是紹興社區,其實都具有一定的文化保存價值;樂生療養院是全球僅存少數漢生病患社區,新店十四張有兩百年歷史的利記古厝,紹興社區座落在日式宿舍間,無一不是見證台灣歷史的珍貴景觀,卻在資本主義短視近利的邏輯下面臨拆除的命運。

  都市更新,必須是在以全民福祉為優先、卻也不犧牲少數弱勢權益的前提下進行。當怪手開進都市的一個個角落,而幕後操縱怪手的是龐大建商和財團,被拆遷的是手無寸鐵的居民時,政府官員是否應好好省思「家園」的意義?

  (世新大學新聞系學生)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立委離婚,妻愛兩子

數學老師製作的謎語

立法院總務處長由周傑升任,引發一連串的人事異動(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