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轉大人,別亂看!

不知看哪科?12-18歲看兒科比例僅1成4 生殖、內分泌、皮膚求診需求多

(本報訊)尷尬青春期,到底該看哪一科?兒科醫學會理事長張美惠提醒,12-18歲國、高中階段是關鍵成長期,孩子的身、心旺盛發育中,在生殖、內分泌、皮膚、營養或心理健康,與成人有相當不同的就診需求,但家長往往忽略看兒科的重要性,呼籲18歲以下應至兒科就診。

青少年風暴期 求診需求五花八門

兒科醫學會六月間針對247位會員進行調查發現,在兒科就診的青少年病患約僅一成四,其中43.3%的醫師估計少於10%,47%的醫師估計只有11%~25%。青少年求診問題依序為:呼吸道感染疾病、消化道感染疾病、皮膚疾病、肥胖或飲食障礙、骨骼肌肉疾病、心理健康、家庭與同僚關係、生殖健康、事故傷害防制、身體虐待與性侵害防制、菸酒藥物濫用、暴力危險行為等。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醫院院長林奏延表示,青少年轉大人是人生「風暴期」,身體、心理都在劇烈改變中,從求診需求的多樣性就可看出。一般醫科訓練以成人為主,只有兒科的訓練加強對發育階段青少年「全人醫療」,除診斷表面上呈現的疾病問題,也會注意到青少年發育的關連性。

兒科醫師 青少年疾病的專家

青少年階段的許多疾病,有許多與幼童疾病相似的特點,兒科醫師是這方面的專家。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是成人期常見疾病,但18歲以下青少年,很少出現這類疾病,其疾病型態還是類似幼童。兒科醫學會秘書長李秉穎以菊池病為例,說明這是一種自體免疫反應引起的頸部淋巴腺炎,好發於青少年時期。如果沒有兒科學識與經驗,可能會使用多種抗生素而無治療反應。

李秉穎又以青少年施打H1N1新型流感疫苗集體「暈針」,說明青少年不只是「小大人」而已。根據國內外資料顯示,暈針這種對注射過程懼怕的心因性反應,最容易出現在青少年。這種現象較少出現於幼兒與成人,所以過去大規模接種季節性流感疫苗的時候,並未出現這種情形。而且在學校集體施打疫苗的情境中,學生容易因情緒傳染作用而發生集體暈針。這些情形都會完全痊癒,不會有後遺症。不明就裡的人,因而持續質疑疫苗安全性,實違專業知識。出現這些流感疫苗相關爭議的時候,兒科醫師的表現大多能反映出專業素養,也顯示兒科在流感、病毒、疫苗等學術範圍的專精特質。

轉大人關鍵期 生病嚴重性常被忽略

青少年疾病的判斷跟成人差異性很大,傳統成人定義高血壓為140/90 mmHg,但一旦青少年血壓超過此範圍已屬於嚴重高血壓,對健康影響甚大,兒科醫學會副秘書長葉樹人說。此外,台灣兒少肥胖盛行率日漸嚴重,而青少年的肥胖問題又多與家族史有密切關係,倘若忽略家族遺傳性疾病的重要性,則會造成孩子一輩子的影響。

葉樹人也提醒,青少年最關注「轉大人」的議題,肥胖、長不高或青春痘總是困擾著這個年齡層的孩子。但因青春期體質的特殊性,很多疾病問題常是連動了多種體內的機制所引起,只單一地檢查單科問題,常常無法找出根治的原因,甚至還有延誤就醫的風險,建議家長及青少年不要輕忽任何身體發出的警訊,求助醫師才是正確的作法。

案例說明:

n 一名13歲的女性病患常有胸痛困擾、甚至伴隨運動中昏厥的狀況,多次的心電圖、X光及血液檢查皆無法查出病因,後經求診於兒科並詢問相關家族史發現是「肥厚性心肌病變合併左心室出口阻塞」,不僅找出病因接受適當治療,弟弟也正在密切觀察中。

n 另有一名17歲女性患者身高只有142公分,一直以為只是發育較矮小,但經兒科醫師診斷確定是透納氏症(Turner syndrome)合併主動脈辦狹窄(Bicuspid aortic valve)及主動脈窄縮多重複雜病因。

HBL明星籃球選手 求助兒科保健康

今年HBL亞軍能仁籃球隊林正明率全體隊員宣導18歲以下看兒科觀念,引領青少年看兒科的風潮。明星球員陳盈駿、鄭鐵、王人傑、逄堅輝個個身高超過180,但林正明提醒「別以為籃球選手人高馬大,其實骨子裡還是孩子,不生病還好,一生起病來特別嚴重。」

林正明說,隊員一生病就會影響到比賽,且團隊生活密切,更容易傳染,因此能仁球隊有特約兒科醫師的照護,只要球員身體一有不舒服,就會採取預防性措施,像先前H1N1流感盛行時,全隊就在醫師一發現有發燒現象,就趕快進行快篩與隔離。

能仁籃球隊員與兒科醫師共同舉起「18歲前看兒科」特製籃球標語,呼籲青少年與兒科醫師聯手「在青春期打一場好球,健康順利轉大人」。兒科醫學會理事長張美惠也提醒,青春期是建立自主健康管理、學習看病技巧、與醫師互動的最好時機,兒科醫師是青少年成長的最佳夥伴。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立委離婚,妻愛兩子

數學老師製作的謎語

立法院總務處長由周傑升任,引發一連串的人事異動(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