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ng-Wha Lee教授:陸台交流失衡,要深入研究

《 數位網路記者陳漢墀台北報導/2018,10,6〉
韓國高麗大學經濟學教授Jong-Wha Lee(5)日應邀參加「2018教育政策與經濟發展國際研討會」,於分組座談上以「人力供需:經濟政策與教育政策的密切配合」為題進行討論。
在分組討論中,在臺灣大學經濟系主任林明仁的主持下,首先由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教授張芳全、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發展所退休教授蓋浙生以「臺灣人力供給:從社會需求與教育收益分析」為題引言。張芳全認為,高等教育發展與經濟發展關係密切,尤其高等教育提供國家建設人力需
求,促進國家經濟發展。他分析1990至2016年世界銀行與臺灣資料分析各國高等教育平均發展,了解高等教育擴充情形,並以行政院主計總處1990至2017年人力資源調查資料,建立薪資模型分析大學類科畢業生之教育收益。

張芳全提出三項結論:(一)臺灣高等教育擴充太快,1995年就高於各國平均發展趨勢4個百分比,尤其在2016年高於各國24個百分比,是臺灣人力供需潛在問題;(二)雖然臺灣高等教育過量,但是高等教育直得投資,1990至2016年臺灣整體大學收益率為10%,2017年將為7.75%,若以各類科教育收益來
看,除了教育類科之外其餘類科都有下降現象;(三)臺灣在每人國民所得在30000美元時,高等教育在學率才可以到4%,每人國民所得在35000元時,高等教育在學率才可以在89%。

他建議,高等教育過量擴充之後應提出因應的退場機制;持續提供大學各類科教育收益及相關價格資訊;政府應引進價格機制搭配就學貸款,避免低學費政策;高等教育機構的績效責任與校務研究配合;強化高等教育的課程與產業連結性;持續推估並提供人力供需計劃供參考;擴大內需刺激經濟成長,提高大學畢業生薪資,避免教育性失業率增加等。

接著由暨南國際大學管理學院院長陳建良,以「經濟政策與教育政策之交互影響:臺灣人力資本的供給與需求」為題引言。陳建良表示,臺灣早期經濟成長經驗主要得力於同一時段累積的人力資本,也是經濟發展與人力資本互為因果的明證,而因受到內、外在環境劇變的決定性影響,臺灣在1990年代後漸
漸失去成長活力。陳建良透過檢視我國經貿政策與教育政策的可能侷限,由此隱身兩岸投資、貿易往來及人才流動的失衡,兩岸人才流動只出不進。

此外,陳建良也指出,我國勞動市場受制於平均實質工資停滯已近20年,但是對此現象卻難以具體指出問題癥結,遑論提出建設性政策以改善現況,主因可能來自以下兩方面的資料限制:一、現階段勞動政策主管部門用以觀察薪資變化的兩個主要調查,分別是勞動部的職類別薪資調查,以及主計總處的受
雇員工動向調查。這些抽樣調查的樣本數並不少,也有足夠的廠商代表性,但都是以雇主為訪查對象的廠商層級資料,缺乏個別受雇人員的詳細資料。

二、現有關於工資的抽樣調查樣本數不夠多,無法支應精細的工資分配研究所需。
陳建良呼籲,政府應及早建構正面積極吸引人才的誘因機制及優質環境,且我國現有關於各產業人力供需與人力資本投資的政策形成,再以證據為基礎的政策指引上仍有待強化處。由此觀之,陳建良建議,當前的政策要項之一,就是儘速建立以資料為導向的 (data-oriented) 政策規劃常態,透過行政資料嚴謹縝密的分析,提出客觀確實的統計結果,引導經濟政策與教育政策彼此互助,重建臺灣經濟發展的活力。

對此,Jong-Wha Lee教授表示,我們要怎麼去詮釋包括需求面的改變等數據的意義,特別是在電子產業的人力需求下滑,教育方面的需求也下滑,為何會出現這樣的需求下滑?要了解原因才能找到對策因應。當初的亞洲四小龍國,其實都有很多因素影響教育與產業需求下滑,包括人口老化與出生率下降,若
如此,當然對老師的需求也會下滑。我們也能看見汽車業、電子產業降低人力需求,這是因為自動化普及。所以看到需求下降,應先找到原因為何。尤其應考慮非線性因素,重點是把需求拉上來,我們都知道產業在不斷改變當中,所以不要說就業市場都沒有問題,還要更仔細的分析真正的問題可能是來自產業結構、人口結構、需求下滑,或是真的高等教育入學率太高,當然不是說已有確定答案,但是在韓國確實存在產業改變太快,而造成大學畢業生有學用落差的問題。

Jong-Wha Lee教授也贊成,政策必須要以資料為依據,如何分配預算更是要根據資料,政策制定要以實證為主。大陸與台灣交流失衡的狀態,有巨大的逆差是重要議題需要深究,人才外流是嚴重的問題,貿易、直接投資與人力交流,交互的影響,加上中美貿易戰,迫切需要研究人力資源政策。供需、市場、
國家發展相互都有直接的關係。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數學老師製作的謎語

立委離婚,妻愛兩子

立法院總務處長由周傑升任,引發一連串的人事異動(獨家)